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中医周围血管病学科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周围血管病是一个新兴学科,却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其历史发展,不难看出,该学科的兴起与新中国的建立和不断强大有密切的相关性,所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从大量的医学文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5.
王成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3):97-98,115
肝脏外科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因为第1例肝切除手术的开展至今已近3000年(1716年,Berta);说其年轻,因为我国肝脏外科起步至今仅40多年(1958年,夏穗生、裘法祖、孟宪民、黄志强),更因为国内外肝脏外科技术都处于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阶段。因此,在世纪交替之际,回顾肝脏外科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专业发展的前景,应对我们的工作有所裨益。1 肝脏外科回顾回顾20世纪肝脏外科的发展,基本特点是从无到有(国内),从低级到高级(国外),不断提高,日臻完善,即迅速发展,又广泛普及的辉煌时代。1.1 基础外科对肝脏外科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敦煌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健雄苏彦玲*兰州医学院(730000)敦煌文物医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为初步整理,原件复制及个别卷子研究阶段;80年代以来,则是系统整理,全面研究和蓬勃发展的阶段。1初步整理与个别卷子的研究最...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63-1469
1949~2009年,60年来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许多疾病的诊断、防治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药学,60年来其变化与日俱进,医院药学和药师为我国的防病、治病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特别是解放后的前20年,我国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广大医院药学工作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发了大量医院制剂,为保证医疗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近30年来,医院药学在保证药品供应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开展临床药学实践、探索临床药师培训方法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无论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极为显著进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院药学60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为的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医院药学的辉煌未来。 相似文献
8.
《针刺研究》2017,(5)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 回医药是自汉末到唐宋随着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的逐步完善,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在与中医学相互融合中渐而华化在一片赞誉声中,与其母族回回同时落地华夏而诞生于蒙元时代,并以其雄浑跌宕的气势,绝佳的临床效能赢得了中华民族的信任而步入主流社会,辉煌鼎盛于整个元代及至明初。伴随着回回民族政治地位的丢失,几乎消亡于清王朝。这短暂而闪光的兴衰史更显得苍凉与悲壮。充分说 相似文献
10.
在我这医学发展史中,中医妇科也是医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医妇科学是根据妇女的生理,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妇女的生理周期规律专门研究妇女疾病的临床学科。我国中医妇科学发展历史久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立项资助和结题的针灸研究项目进行了报告和分析。立项的194个项目包括6个方面:经络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研究、灸法研究。其中腧穴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资助项目仍然最多。针灸临床研究项目较少。结题项目共119项,主要集中在经络理论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和针刺手法的研究。对结题项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以神经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络仍然是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②腧穴的研究已经从穴位局部解剖特征到感受器传入特征的研究,尤其是侧重穴位病理状态下的特征研究、穴位效应的研究。③针灸治病的机制研究仍然集中在针刺对脑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且引入了较新的方法。在其它疾病的研究方面也有展开,但是对于针灸理论的揭示还远远不够。④引入了现代医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这一时期较为热门的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法获得的资助较多。⑤针灸的临床研究缺乏,只有两个有关临床的研究项目结题。在对资助项目结果报告的同时也对目前资助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及其相关伴随症状、针药结合的作用优势、针灸治疗的选穴方法等层面,概述分析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作用特点及研究进展,并总结认为针灸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且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桡骨茎突腱鞘炎的针灸治疗为例,来验证同名经配穴法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69例做单纯的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组经络辨证选穴合同名经配穴。均为针灸治疗3日1次,15次为1疗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治愈率分别为74.29%、52.9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治愈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名经配穴法,辨证全面,标本兼治,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临床上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病情严重出现肌肉萎缩甚至局部瘫痪,对人们健康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治疗本病的方法常见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中医针灸具有调节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于DPN患者的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价值,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显示对老年DPN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文章通过对近几年的针灸治疗DPN的回顾,说明针灸治疗的临床运用的具体的方法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手针和电针大鼠“足三里”穴位诱发的外周传入神经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手针、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诱发的放电变化,比较不同参数的手针和电针诱发的神经束放电的差异,初步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针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5只。动物用20%乌拉坦麻醉(750 mg/kg),分离支配右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不同手法的手针(捻转、提插、捻转提插,1 Hz)及不同参数的电针(5 V、10 V1、5 V,3 Hz)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各1 min,对刺激过程及刺激前后神经束诱发放电记录采样各1 min,然后进行单位时间神经放电脉冲计数(Bin:1 s)。结果:捻转提插手针"足三里"其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增加最为明显:刺激前的计数为(42.20±1.98)pulses/s;刺激后增为(74.20±18.92)pulses/s(P<0.05);刺激结束后即刻恢复到(41.40±4.85)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单纯提插手针刺激时其神经束放电峰值计数从刺激前的(42.00±3.89)pulses/s增加为(60.60±10.79)pulses/s(P<0.05);针刺结束后即刻恢复至(45.00±18.10)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而单纯捻转手针刺激无明显变化。电针刺激"足三里":强度从5 V左右开始可诱发类似手针诱发的神经放电现象,10 V以上电针其神经放电增加显著,15 V电针接近于单纯提插手法手针所产生的效应:放电峰电位数从刺激前(42.60±3.87)pul-ses/s增加至电针时(64.20±9.36)pulses/s(P<0.05);电针结束后恢复到(48.00±7.55)pulses/s,与电针时比较P<0.05。结论:提插及捻转提插手法的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且后者放电现象更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可产生与手针的机械刺激类似的神经放电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三位一体化"治疗残胃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和降逆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三位一体化"辨证理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3.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三位一体化"治疗残胃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显著降低食管反流症状、上消化道动力症状以及舌脉表现等积分,且显著提高胃泌素与胃动素的水平,进而防止食物反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