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6例Riolan动脉弓病变患者,3例男性患者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3例女性患者均为多发性大动脉炎。采用16层(4例)、64层(2层)螺旋CT扫描行腹部CTA检查,对病变血管行VR、MIP和MPR重建。结果 6例Riolan动脉弓血管直径为3.5~10.0mm,平均(6.7±0.4)mm。3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肠系膜上动脉(SMA)近端闭塞2例,远端与肠系膜下动脉(IMA)形成Riolan动脉弓,其中1例伴有腹主动脉瘤,同时SMA、IMA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IMA近端闭塞1例,远端与SMA形成Riolan动脉弓。3例多发大动脉炎中,2例SMA狭窄,SMA与I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1例SMA、IMA同时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1例IMA近端狭窄,IMA与S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结论 MSCTA可以显示SMA与IMA间Riolan动脉弓结构,其特征性影像表现是SMA与IMA间的纡曲扩张的血管弓。出现Riolan动脉弓提示SMA或IMA管腔闭塞或狭窄。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 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 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3.
赵瑞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51-25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输尿管癌患者11例。所有患者常规行全尿路CT平扫及增强扫描,延迟8~120分钟行多次全尿路扫描,薄层重建数据应用AW4.3软件进行MPR、CPR、MIP及VR重建及三维成像,CPR选取动脉期、MIP及VR选取延迟期效果较好。结果:CT全部检出病灶。平扫显示病灶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肿块、管壁增厚及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可见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MPR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本身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CPR通过动脉期重建对输尿管完整显示使病变整体形态范围变得更清晰。MIP、VR在延迟期能立体多方位显示输尿管充盈情况、局部梗阻形态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基本上对原发输尿管癌做出正确诊断,提高小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s,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103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动脉闭塞64例,动脉狭窄32例,动脉瘤4例,3例未见异常。4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现与CTA结果完全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活体供肾动脉解剖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名亲属活体供肾者在肾切取前进行肾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血管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血管内镜技术(CTVE)、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横断面CT及MPR显示所有供者的双肾大小、形态及位置均正常,肾实质密度正常,呈均匀强化。VR、MIP、CPR显示双肾动脉粗细、形态均正常;29例双肾均为单一肾动脉,2例双肾有2支肾动脉,2例左肾为2支肾动脉,3例右肾为2支肾动脉,上述结果均在术中得到证实。11例VR及MIP同时较好地显示双侧肾小盏、肾盂及输尿管上段。SSD均能很好显示肾动脉主干的起源、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CTVE能较好显示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开口及肾动脉血管内腔。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活体肾移植术前了解供肾血管及形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三维成像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非血管病变的男性156例,年龄20~70岁,其中20~55岁(A组)83例,56~70岁(B组)73例;另有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7例,年龄43~70岁(C组),采用64层CT行下腹部CTA检查。扫描图像传至ADW4.3工作站作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重建及血管分析,由3名主管技师根据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清晰度及连续性对MIP、VR图像分3级盲评,并在血管探针图像上测量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多个位置管径的大小。结果:MIP图像对A、B组间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VR图像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种重建方式对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侧、同侧阴部内动脉及分支A、B组各平面管径没有显著差异(P﹥0.05)。7例ED患者其VR、MIP显示为Ⅲ级,并清楚显示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的程度和位置。结论:CTA能清晰显示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成像,对阴部内动脉病变引起的E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支气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技术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层厚/间隔分别为7.5mm/7.5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CVS)螺距0.85∶1,每周0.8s。重组层厚2.5mm,间隔2.5mm,后处理方式为容积遮盖重建(SVR)、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在56例患者的75处支气管病变中,MPR能观察支气管的形态、确定病变位置、范围、邻近组织侵犯程度;SVR显示支气管树的整体形态以及管腔外部特征;VE显示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Min-IP显示一般。结论螺旋CT三维重组能立体直观地显示支气管的形态(畸形)、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加深对病变的全面和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CTV)诊断上肢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22例超声提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行CTV,采用MPR、MIP、VR、CPR等进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范围、管腔内病变及周围侧支开放情况。结果22例CTV均清楚显示狭窄位置、范围及程度,其中10例血栓位于锁骨下静脉,6例位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交汇处,4例位于无名静脉,腋静脉2例。结论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可快速、相对无创、较清晰地显示上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活体供肾血管、肾实质、泌尿系统评估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以来41例活体肾移植供体临床资料,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集肾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排泄期的影像数据,采用MIP、VR、MPR和CRP等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估供体肾动脉、肾静脉、泌尿集合系统和肾实质情况,与术中所见相对照.结果:41例供肾动脉显示,34例双肾单支动脉供血,其中2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分支较早;4例右肾见一支副肾动脉,3例左肾见一支副肾动脉;术中证实有1例右副肾动脉,1例左肾动脉早期分支未能在影像中显示清楚,准确率95.1%.41例供肾静脉显示,37例双肾静脉为单支,4例右侧双支肾静脉;术中证实5例右侧双支肾静脉未能在影像中显示,准确率87.8%;泌尿集合系统显影满意,1例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供体肾脏血管、泌尿集合系统、肾实质解剖及可能的病理情况,给临床肾移植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可作为供体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中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技术。方法对184例CCHD患者,在未使用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完成16排MSCT扫描,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相对照。结果184例中,MSCT共检出616处畸形,并被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MSCT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为100%,MSCT对房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54.65%(47/86),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78.62%(114/145),而对于瓣膜性病变不能明确显示。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外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MIP图像上测量IPA直径(距离起源开口5mm处)。结果 300名受检者清晰显示594支IPA,其中300支(50.51%)起始于腹腔干,208支(35.02%)起始于腹主动脉,56支(9.43%)起始于肾动脉,20支(3.37%)起始于胃左动脉,7支(1.18%)起始于副肾动脉,2支(0.34%)起始于肝固有动脉,1支(0.17%)起始于脾动脉。3种重建方式显示I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AP直径为(1.41±0.33)mm,95%可信区间(1.41±0.04)mm;左侧IPA直径为(1.30±0.37)mm,95%可信区间(1.30±0.04)mm。结论 MSCT可较好地反映IP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并可提供其内径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MS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的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CT诊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被手术病理证实正确诊断的有32例,另外6例被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其中3例CT误诊为肾癌,后期的3例被正确诊断。总诊断准确率达92.1%(35/38)。32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的,其中31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多期增强扫描该31例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1例整个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无明显异常强化;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显示皮质期明显强化,分泌期强化减弱。MIP显示其中3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内迂曲、增粗的血管,其中1例无明显增粗迂曲血管影;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显示细小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期增强扫描能对术前正确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但对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尚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甚至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6.
MSCTA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 I型),120例(12.00%)存在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其中72例(7.20%)属于Mi-chelsⅡ~X型;48例(4.80%)不属于Michels分型,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31例(3.10%),脾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O.50%),胃十二指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3例(O.30%)、肝左动脉1例(O.10%),腹腔干缺如2例(O.20%),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各1例(O.10%)。结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MSCTA有助于了解变异情况,对腹部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的HCC患者,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MSCTA成像,比较其中62例HCC合并PVTT患者横断面与CTA图像在PVTT诊断中的差异。结果MSCTA与横断面图像均能显示全部43例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横断面和CTA成像对门脉二级和三级以下分支PVTT以及长度2cm以下PVTT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A可明显增加门脉分支癌栓和门脉内较小癌栓的检出率,对制定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