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IDS并发的隐球菌性脑膜炎(CM)在非洲是一日益严重的问题。此病凶险,为致死性感染,早期不易确诊,二性霉素等治疗较果较差。作者用氟康唑治疗64例(41例最后有疗效观察),其中58例为脑膜脑炎型,3例为脑肿瘤型,3例无症状,10%的患者为以往CM复发病例。AIDS的CM确诊以脑脊液 (CSF)做印度墨汁涂片直接镜检和(或)沙氏基培养阳性结果为依据,辅以血及CSF中的隐球菌抗原测定。治疗在病程急性期给氟康唑400mg/d,真菌学检查阴转后,减药量至200mg/d维持。在治疗的1,15,30,60,90天均分别做常规的CSF真菌学检查,30例于培养检查的当天还做了测定血及CSF  相似文献   

2.
随着被新型隐球菌感染的 AIDS 患者的增多,对该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最小限度合成培养基(MSM)是进行各种致病真菌包括新型隐球菌生理、生化研究的常用培养基,而一直认为在 MSM 中硫胺素(VitB_1)是必须成分,近来有人提出异议。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将宽大荚膜型新型隐球菌接种入 YM培养基中,室温下晃动培养3天后用 MSM洗涤菌3次,最终按二种菌量(OD675=0.1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岁。呕吐9天,惊厥1天入院。检查发现颈部强直,克氏征阳性。血涂片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阳性。CSF化验:WBC 20/mm~3,蛋白140g/mm~3,糖未测。CSF离心沉淀物革兰染色发现有少许酵母样微生物。分别于血、巧克力及沙氏培养基培养(巧克力平板在CO_2环境),37℃,24小时。长出小的干燥菌落,沙氏培养基上生长出较大的粘液样闪亮菌落,印度墨汁显示有荚膜,并作生化检测,该菌可利用糖及产生尿素酶,故证实为新生隐球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抗原滴定度为1:520。血培养阴性。  相似文献   

4.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脑脊液进行隐球菌活性研究。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动物接种和中性红染色检查。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见在治疗早期,多数标本菌体较为完整,常能见到出芽现象;在治疗后期,胞浆水肿,荚膜结构排列紊乱常见,通过对连续多次常规真菌培养不生长而镜检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动物接种,结果全部感染,中性红染色检查见多数标本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深血红色菌体,结论 上述方法可以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活性进行动态观察,作为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许多报告提及不少非洲国家与艾滋病(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非国家的许多学者将隐球菌感染视为AIDS的一个指征。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一向只能发现于户外的鸽、鸡等粪中,但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可分离到。本文作者对布隆迪城市的20例与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患者室外土壤及尘埃标本作了检查,同时也检查了3例患者室周围的鸽粪;另外,对19例患者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诱发隐球菌性脑膜炎者甚多见,主要由新型隐球菌所引起,作者首次报告由新型隐球菌格蒂变种所引起的一例.患者为扎伊尔28岁异性恋男性,铜矿工人,因突发阵发性剧烈头痛二日入院,伴神志模糊、尿沉渣检查有许多红,白细胞,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5/mm~3,蛋白55mg//dl,糖67mg/dl,涂片印度墨汁染色找到带荚膜的圆及棒形菌,沙氏葡萄糖琼脂37℃有新型隐球菌生长,经鉴定为格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病大部分原发于肺部,常常播及脑膜和脑实质.播散性隐球菌病偶可累及皮肤.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是指皮肤损害是其唯一的表现,而无系统性或脑脊液的侵犯.本病较为罕见,可以在含有新型隐球菌的异物损伤皮下以后而出现.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81岁,因左前臂红肿痛一个月而就诊.查局部红肿湿润,渗出少量脓液,近卫淋巴结不大.给予红霉素治疗无效,且损害继续扩大,以至形成10×6.5cm溃疡.检查肺、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异常.溃疡区活检表现为慢性炎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多数胶样厚荚膜孢子,偶见巨细胞.溃疡组织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生长.此时作痰、尿、脑脊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遂  相似文献   

8.
近来据文献报导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attii)可发生在艾滋病患者及非流行区,且与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neoformans)所致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经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原体的鉴定、分布和临床特点进行研究。作者对此作了研究。 患者来源于墨西哥国立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研究所。1989~1994年共有2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隐球菌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用二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不同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以厌氧、微需氧和二氧化碳产气袋建立不同氧含量培养条件,以大气条件为正常氧含量培养条件,在酵母膏胨葡萄糖培养基(YPD)、YES培养基、多巴和咖啡酸等培养基在37℃下培养3d至7d后,观察不同氧含量培养条件下新生隐球菌形态和产黑素情况.结果:厌氧条件下所有受试菌株的菌落直径明显减小(P<0.05),且不产生黑素.结论:新生隐球菌可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氧含量下降(<21%)抑制新生隐球菌的生长及黑素形成,不同菌株对氧含量变化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皮肤隐球菌病在临床上是少见的,多发生于糖尿病、结核病、淋巴网状肉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肉样瘤病、慢性活动性肝炎、银屑病、类风湿性脊柱关节炎等患者中,亦可能认为是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一种并发症.作者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性、63岁,1976年8月底鼻翼部曾被蚊子叮咬,9月份局部出现一个溃疡结痂性损害,局部使用各种抗菌素与可的松软膏无效.皮损直径约1cm,界限清晰,边缘为红色堤状隆起,黑色焦痂下为溃疡并有少量溢脓.皮肤活检,霉菌学检查包括直接涂片,培养与生化检查支持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小白鼠腹膜内接种获阳性结果.患者一般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尿、痰培养(-),胸片(-),血隐球菌培养(-),腰穿惜被拒绝.患者经100mg/kg 5-  相似文献   

11.
皮肤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皮肤隐球菌病。患儿男,12岁。因肾病综合征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面部及前臂出现多发性传染性软疣样皮疹,真菌学和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皮肤隐球菌病,给予氟康唑治疗无效,患者9d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女,21岁。妊娠晚期确诊为SLE,经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出现发热、头痛,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检出隐球菌,诊断为罗伦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联合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脑脊液培养转阴。病程中以小剂量泼尼松维持SLE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在扎伊尔的金沙萨市,从室外鸽子与鸡禽的排泄物、室内患有新型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CN+AIDS)病人与正常人屋子中空气与灰尘中,均分离到了引起隐球菌病的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其结果是鸡和鸽子排泄物获得了1.4%和11.3%的阳性率,而5个CN+AIDS患者的屋子和74个其它屋子分别获得了2和3株该菌。虽然新型隐球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被公认为是急性期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上经常遇到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明显,脑脊液隐球菌计数持续2~3个/mm3,这些隐球菌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决定两性霉素B是否需要继续用下去.过去人们常通过显微镜脑脊液墨汁染色进行隐球菌计数,通过脑脊液真菌培养检验隐球菌是否存在及其活力,通过乳胶凝集实验观察治疗效果.虽然操作简便,但不能精确判定新生隐球菌的活力.因此,建立方便、有效的检测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方法,便于指导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我们采用一种新型的穿透性核酸染色剂(SYTO9)和常规的核酸染色剂碘化丙啶(PI)进行双重染色后,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能准确判定新生隐球菌的活力.同时使用维生素K3增强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进行活力测定比较.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为有荚膜的酵母样霉菌,其感染常呈亚急性、慢性病程,推想是由呼吸道侵入并由血源播散的。隐球菌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约为10%。但过去的报告没有蜂窝织炎,本文报告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患者62岁,女,因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接受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治疗。入院时昏迷但定向正常。除口腔温度38℃外,余均正常。有轻度黄疽、肝大、轻度腹水及胫前水肿。左大腿侧部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41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及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者25例(61.0%),头痛者23例(56.1%),恶心呕吐者8例(19.5%)及颈项强直者29例(70.7%)。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个/L者40例(97.6%);脑脊液压力180 mmH_2O者34例(82.9%),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者34例(82.9%),脑脊液培养示新生隐球菌阳性者28例(68.3%),6例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均阳性(100%),合并新生隐球菌败血症者23例(56.1%);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者12例(29.3%)。经规范化抗隐球菌治疗,有效率为70.7%(29例),病死率为29.3%(12例),其中复发率为2.4%(1例)。结论:对疑似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感染患者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及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对疑似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一例31岁女性患者,因长期肾脏疾病,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发生了进行性皮肤溃疡和皮下结节.皮损组织学检查,并经真菌培养证实为隐球菌病.结节及溃疡损害取活体作了组织学检查.结节损害的某一组织坏死区,真皮网状层中有变性细胞及核固缩.周围有孤立的肉芽肿炎性浸润,包括多数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及无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真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病中最严重的一型 ,尽管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 (CSF)中可分离出新生隐球菌 ,但对CSF影响病原真菌生长的因素知之甚少。作者参照血清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因素的研究方法 ,探讨了CSF对新生隐球菌和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材料与方法 :新生隐球菌 8株、白念珠菌 2株、光滑念珠菌 1株、克柔念珠菌 1株、乳酒念珠菌 1株。CSF过滤除菌后用乳酒念珠菌作生物测试以排除其中的抗真菌药物活性。用RPMI-1 64 0培养液将CSF倍比稀释后加入微测量平板中 ,同时用RPMI-1 64 0作对照 ,然后在上述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播散性隐球菌病主要发生在免疫状态改变的患者。本文报告一例仅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的隐球菌病病例,该病例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经长期类固醇治疗。作者强调在免疫状态改变的患者,应考虑不常见的微生物作为脓毒病病因的重要性。病例报告:女,26岁。患严重的特发性Coomb阳性的溶血性贫血,并以每日10mg强的松龙维持治疗20个月。这次因严重的左骶髂关节疼痛4周,且于夜间加剧,前来就诊。检查:体温37.6℃,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两例结节病伴发隐球菌病患者,一例继发5年,另一例9年之后。作者等进行了免疫学的研究,发现多核白细胞功能、补体结合及血清抗体都属正常范围;而串珠菌素、腮腺炎病毒、链激酶链道酶(SK-SD streptokioase-streptidornase)、结核菌素、组织胞浆菌素、芽生菌素,球孢子菌素以及二硝基氯苯(DNCB)等皮肤迟发过敏反应都为阴性。两例患者用间接荧光检查发现隐球菌抗体及串珠菌、腮腺炎病毒及隐球菌抗原对淋巴细胞反应都有降低。由上述资料,说明两例患者都有细胞中介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