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黎明 《中外医疗》2013,32(15):146-146,14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对在该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分娩的99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1.53%,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产后出血会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孕期宣教和管理,产时监护和产后护理,及时发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提高产科工作人员的急救、助产、护理技术是减少和预防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长春地区10个县(市)、区,按国家统一要求,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逐级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结果:2002~2006年死亡孕产妇81例。因产科出血死亡29例(35.82%),其中因产后宫缩乏力死亡18例,占产科出血死亡62.06%,因家庭分娩死亡孕产妇2例(6.89%),因转院途中死亡孕产妇4例(13.79%)。结论:加强农村、乡级保健网建设,取缔家庭分娩,提高农村、乡级产科质量,是减少产科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急诊产科输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诊产科输血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如何降低和减少急诊产科输血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住院分娩并行急诊输血的20例产妇分娩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各相关因素与产科输血的关系。结果:急诊产科输血率为0.55%,输血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产后出血及分娩前合并重度贫血;严重产后出血为多种高危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按其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医源性产后观察不严密等;产后出血≥2000ml阴道分娩(77.8%,7/9)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27.3%,3/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所致的产后出血原因中除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外,产道裂伤与医源性产后观察不严密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分娩前后特别是阴道分娩前后高危孕产妇产后出血的规范防治,积极治疗围生期中、重度贫血,有助于降低和减少产科急诊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罗甸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间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数据资料,探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妊娠等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罗甸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间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数据资料,探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妊娠等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罗甸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间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结果:3025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88例,发生率2.91%,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9.31%,胎盘因素占21.59%,软产道损伤占9.09%。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及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科中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出血过多易导致产妇抵抗力的降低而诱发产褥感染、产后少奶等.据统计资料分析,产后出血仍占死亡产妇的45.5%,产后出血的防治及抢救是产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产妇产后失血情况的观察、分析,找出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量和保障产妇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贵州省大方县妇幼保健院2007年元月至2008年元月住院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观察、测定、记载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产科分娩而发生产后出血的309例病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产科分娩12 650例,年龄20~45岁,发生产后出血309例,发生率2.44%,手术切除子宫7例,死亡1例.结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诊断容易,关键是预防,因此加强围生期监护、密切产程观察、正确处理产程遇到的问题,可大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间155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占64、51%,80%发生在产后2h内,分娩次数多,有产科合并症,产程延长均可增加产后出血率。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产科合并症,加强产后2h的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治疗,是减少产后出血和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特征,为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6 059人临床资料,其中产后出血共223例,采用多因素分析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3.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多胎妊娠、子宫瘢痕、胎盘因素、巨大儿、产次是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高龄、孕次与产后出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多胎妊娠、子宫瘢痕、内科疾病、胎盘因素亦是产后出血量≥1 500 mL的高危因素.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剖宫产率,规范治疗,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该院产科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所发生的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 a间发生产后出血114例,发生率为1.36%,发生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羊水栓塞。结论:加强产前、产时、产后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正确处理产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因产后出血引起的合并症及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积极地预防和正确地处理可减轻其对产妇健康的不良影响。临床处理措施是否得当,一方面要看能否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看是否降低处理过程的代价。本文拟探讨临床上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和处理原则。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508例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与产后出血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508例产妇中,产后出血3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6.69%。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位因素(58.1%),其次为胎盘因素(25.8%)。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孕产次及多胎妊娠等关系密切。结论:产后出血仍然是威胁产妇生命最严重的产科并发症,通过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控制或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产后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固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长春地区10个县(市)、区,按国家统一要求,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逐级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结果:2002~2006年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共96例。其中因产科出血死亡34例,占死亡的35.41%。而在产科出血死亡中,因产后宫缩乏力死亡的孕产妇22例;因家庭分娩死亡孕产妇2例;因转院途中死亡孕产妇4例。结论:加强农村、乡级保健网建设,取缔家庭分娩,提高农村、乡级产科质量,加强妇科理论学习,认症、识症,是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更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52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产后出血产妇152例,回顾分析时间:2015年至2016年,注重对产妇的临床资料、出血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给出对应的防治方法、护理措施。结果 152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是分娩总数的5.2%,其中,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中,最高比例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其比率72.3%;其次是胎盘因素其比率21.3%;软产道裂伤占7.2%。结论为了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该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在分娩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 以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00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02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30例,发生率1%,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6.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67%,胎盘因素占20%,软产道损伤占3%.结论 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慈溪市产妇近3年产后出血发生情况,探讨产后出血防范措施,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39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78%,其中流动人口孕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0.05),产科高危因素可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宫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0.05)。结论做好流动人口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产科高危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积极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院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减少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我院住院的6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比阴道分娩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原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多见.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提高产科抢救能力,掌握剖宫产指征.以达到减少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琚晓敏 《吉林医学》2011,(30):6410-6410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以提高产科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0例产后出血患者占同期分娩患者总数的3.64%,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收缩力(58.57%),其次为胎盘因素(20.0%)、软产道裂伤(12.86%)、凝血功能障碍(8.57%)。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孕产次亦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早筛查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提高产科质量,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提高产科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16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积法 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6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154例,发生率2.98%,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两年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2000例产妇,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30例产妇,所作的预预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积极开展孕期管理,加强产程观察与护理,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产后出血也能及时止血,控制病情.结论 产后出血积极预防是关键,发生产后出血时讯速查明出血原因,对因止血是最根本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2006~2009年收治分娩的产妇366例,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500ml,观察产妇一般情况、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24例,发生率6.56%,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