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释通草质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卷二,64页,1955年商务版)“通草”条注引“《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孙氏引《山海经》“寇脱”释《本草  相似文献   

2.
《金避·妊娠病》篇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其胎愈胀”一句,尤在泾《金匮心典》说:“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后来许多注本皆从此说,但避“愈”字而不释。现代有注本认为是“胎位不断膨胀”,“自觉胎愈胀大”等。唯何任教授独具见解,认为是“胎气”胀(见《金匮要略新解》1981年第一版)。笔者赞同“胎气”之说,并认为“愈”是“郁”的借字,试述管见如下: 《尔雅》:“郁,气也。”郝懿行《义疏》说:“郁本香草,以为郁鬯,其气芬芳,敝以气言之。《一切经音义》二引李巡曰:‘郁,盛气也’,……《韩诗》云:‘郁隆炯  相似文献   

3.
孙星衍辑《本草经》卷一,对苦菜条(1955年商务版55—56页)作如下考释云:“案《说文》云:‘荼(注),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枝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菜。’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唐  相似文献   

4.
1“痓”字校改之误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卷四第一下注8:“痓,此为‘痓’误。按:‘痓’俗体作‘痓’,故古籍中多与‘痓’相混。《素问》、《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篇》皆作‘瘛’,与‘痓’义同”。下‘痓’字同。  相似文献   

5.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二卷中说:“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尝著《人参传》上下卷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由此可知,《人参传》的作者是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此书凡二卷,是我国第一部人参研究专著,惜已亡佚,但在《本草纲目》第十二卷“人参”条中存有它的部分内容,使我们尚能略见其一斑。一、我国古代对人参的加工比较简单,段维和等《漫话人参》一书说:“我国古代药书上记载人参加工方法,只是‘采得阴干’、‘竹刀刮,暴干’等,这是加工生晒参的方法。”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李言闻对人参的修治有新的见解,并提出了人参须忌铁器,其《人参传》云:“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口父)咀,  相似文献   

6.
尚志钧 《中药材》1989,12(11):44-45
桐的种类很多,名称亦很复杂,往往同一种桐,有若干个异名。又同一个名称,往往又包含有好几种桐。《说文》云:“荣,桐木也。”又云“梧,梧桐木,一日榇。”段玉裁注云:“《尔雅·释木》:‘榇,梧,。贾思勰曰:‘注云今梧桐皮,青者曰梧桐。案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段玉裁谓:此人所植梧桐树也。其花五出,子如珠,缀于瓢边,瓢如羹匙。贾氏云青桐九月收子,炒食甚美如菱芡是也。”  相似文献   

7.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8.
近代名医蒲辅周(1888~1975)先生有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此言乃衍生于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病同人异论”。 徐灵胎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相似文献   

9.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日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同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十《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云:“大瘕泄:指痢疾等病。”痢疾为何称之为大瘕泄?历代注家所释之义很难理解,多以“瘕”之本义“结”而释,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云:“大瘕,邪气结于下,成瘕瘕而不散也。”时贤郭霭春、郭洪冈《八十一难经集解》云:“《本义》:瘕,结也,  相似文献   

10.
1以《丹溪翁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教材注云:“以,用来。及物之仁,谓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教材把“以”注为连词“用来”,恐非。“以”当是动词“有”之义。“以”是“有”义,许多工具书都有收录,如《古书虚字集释》:“以,犹‘有’也,古音‘有’读若‘以’,故‘以’可训‘有’。”《广释词》:“以,犹有,不完全内动词、”这也可从异文、互文得到证明,《吴越春秋人“苟前君无废,杜稷以奉,君也。”而《史记·吴世家》作“社稷有奉”。又今本《韩非子·内储说什篇:“立有间,无以沼…  相似文献   

11.
论中风病偏瘫肩痛与痹证肩痛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病偏瘫肩痛与痹证肩痛本非同一范畴,《内经》以下,各家论述颇为详细明确。《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第16卷,第6期18页载《针刺输穴为主治疗偏瘫患者肩痛56例》一文,在其讨论中:“该病属中医学的‘痹证’‘肩凝症’范畴。”一词,甚为不妥。作者混淆了中...  相似文献   

12.
《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百家园所载“《胎产新书》是《傅青主女科》后附‘产后编’的蓝本”一文写到:“‘产后编’的主要出处是萧山竹林寺女科秘本《胎产新书》……其他内容,有的可在《证治准绳·女科》中查  相似文献   

13.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14.
一、扁鹊是黄帝时人吗?当今许多权威性辞书或医籍,认为扁鹊是“上古时代名医”、“黄帝时代人”。(史记·扁鹊传征义云:“横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因《史记》三家注流行甚广,故此说影响甚大。(按:此说不见裴驷《集解》和司马贞(索隐》)。(汉书·艺文志·方伎略》载有《秦始黄帝扁鹊俞附方广十三卷。东汉应协椒书集解)注曰:“黄帝时医也”。应动此注被颜师古所引。扁鹊与黄帝、俞谢并列,那么《汉书》的作者班固就认为扁鹊是黄帝时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方伎略》又…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历史悠久.1973年长沙马王堆王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嫩有痛厥、臂厥等的记载[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于扁鹊治疗太子户厥更是叙述颇详。纵览《内经》全书.厥证层出不穷,其中有多处关干尸厥、暴厥、大厥、风厥等的论述‘’‘。笔者现就《内经》及其前文献中的厥证探要如下:lff的含义综观群书,笔者以为联有三义:其一指气逆的病机及其引起的疾病。《说文解字》云:“厥.逆气也”,“逆.不烦也。”《素问·方盛衰论》云:“是以气之多少逆皆为朕”。《素问·奇病论》曰:“脑逆故今头痛,齿亦痛,病名日…  相似文献   

16.
丹《病方》318行:“般(瘢)者,以水银二,男子恶四,丹一,并和……傅之。”454行:“(?),治以丹……”。《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段玉裁注云:“巴郡、南越,皆出丹沙。”《蜀都赋》:‘丹沙赩炽,出其坂,谓巴也。’《吴都赋》:‘赪丹明玑,谓越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注云:“丹,丹砂”。按丹,《病方》有时亦称丹沙。如《病方》130行:“白毋奏(腠),取丹沙与(?)鱼血,若以鸡血,皆可。”《本草经》谓丹沙能化为汞。汞的古字为澒。  相似文献   

17.
鱣鱼血《病方》130行:“白?,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341行:“治痂,冶亭?、莁夷,熬叔□□皆等,以牡□膏、鱣血饍。[先]以酒洒,燔朴炙之,乃傅。” 鱣的同名异物有三。即鲤鱼、鱑鱼、(鱼单)(?)的别名皆称鱣。 1.鱣释为鲤《说文》:“鱣,鲤也。”段玉裁注云:“郑曰:‘大鲤也’,盖鲤与鱣,同类而别异。……凡鲤曰鲤,大鲤曰鱣”《尔雅》:“鲤,鱣。”舍人注云:“鲤,一名鱣。”(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毛传云:“鱣,鲤也。” 2.鱣释为鱑鱼《山海经·东山经》:“碧阳之水,其中多鱣鲔。”郭璞注:“鲔即鱣也,似鱣而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未及《素问》之名。《素问》这一书名,首见于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中,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据此,则《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之书实赅有《素问》在  相似文献   

19.
白兔藿藿指豆的幼苗。《说文解字注》草部云:“藿,未之少也。”段玉裁注云:“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又《诗·小雅·白驹篇》:“食我场藿”。《毛传》曰:“藿,犹苗也。”藿指豆叶:《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云:“豆角(?)之荚,其叶谓之藿。”《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郑玄笺云:“菽,大豆也。采叶以为藿。”《唐本草》赤小豆条引《别录》云:“赤小豆,叶名藿。”藿也指豆:《诗·小雅·小宛篇》:“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云:“菽,藿也。”又《诗·豳  相似文献   

20.
读天津中医学院朱广仁先生《<灵>、<素>校释偶得》一文(贵刊1991年第2期),受益匪浅,启迪良多。文中,释《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也。”认为张志聪《素问集注》“‘齐’作‘疾’张实曲解”,至当。但其又说:“‘齐’宜作‘齐备’、‘齐聚’或‘剂’(与‘齐’互通,又引申为配伍),文义均为畅晓。意谓:当今之世上疾病,必须齐聚(或配伍)作用较强的药物内服和以针刺艾灸外治,才能医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