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 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 设计:病例观察. 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 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 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 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 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 d,左侧共牵引16 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人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 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 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 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2.
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骨性支持缺乏,上颌骨大型缺损功能性修复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现通过动物实验阐述并考察一种上颌骨缺损部分修复,重建骨性支持的新方法。目的:考察以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进行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重建骨性支持的可行性。设计:观察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健康杂种犬2只,雌性,犬龄1~1.5岁,体质量20~25kg。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由三部分组成:弧形轨道、滑块、轨道中央的柔性中心螺杆,前两者由钛合金制造,中心螺杆由超弹性钛镍合金丝制造,每旋转1周,滑块移行0.35mm,最大牵引距离为25mm。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在犬上颌骨、颧骨区域制作宽18~20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损,然后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安置骨牵张器,实施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后第5天开始以1.05mm/d(0.35mm/次,3次/d)的速率加力牵引,连续13d。在牵引前,牵引结束时,固定期2,4,8周时,以颧骨、颧弓位X射线平片对成骨过程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及骨牵张器大体状况及新骨生成效果。结果:实验内容均按计划完成,X射线平片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现显著的改向、内旋,弧线式牵引约12mm,固定期8周时,各观察项目显示,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基本完成。结论: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由于其弧度适应于上颌骨、颧骨区域,具有应用于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及下颌骨功能重建的经验。方法:2000-2005年本科对36例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吻合血管的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结果:36例中32例为一期修复,4例为二期修复,应用游离腓骨瓣的长度为5~18cm,平均10.1cm,骨瓣带皮岛最大面积7cm×6cm。术后全部病例骨肌皮瓣成活良好,颌面部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具有可靠性、灵活性,可满足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是目前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上颌牙龈、上颌骨、上颌窦的肿瘤 ,往往需行上颌骨切除术 ,术后上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吞咽功能及面部外形 ,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上颌骨切除后立即修复一直是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采用游离腓骨复合瓣修复上颌骨的 类缺损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自 2 0 0 0 - 0 9~ 2 0 0 2 - 0 9我们完成了游离腓骨复合瓣修复上颌骨缺损 5例 ,均来自本院口腔科住院患者。参照Brown[1 ] 提出的上颌骨缺损分类系统 ,我们将上颌骨缺损依据具体的缺损范围分 3类 , 类缺损…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切除术是治疗下颌骨肿瘤常用的手术方法,切除后造成的下颌骨缺损采用血管化骨移植重建。由于立即重建了移植的血供,骨愈合类似于骨折愈合过程,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和血管化游离腓骨移植是目前两种常用的方法。腓骨瓣提供的骨修复长度较大,腓骨肌瓣血运好.有利于下颌骨同时有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带腓骨小头的腓骨可重建髁突。2003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新生骨骨质结构和骨密度分析观察犬颧骨牵张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6只犬为实验动物,实验侧,全麻下截除部分上颌骨颧突制作宽约10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大型缺损,施行颧骨牵张成骨,0.5mm/次,2次/d,连续10d,共牵引10mm。保留对侧骨质完好为对照侧。②固定期X射线观察,分别于8,12,16周取材,行骨密度分析、大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6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牵张区新骨生成顺利,快速。②于固定期8周时,新骨形成良好,但骨质结构、密度和成熟状况与正常骨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56.9%,此后,各项指标进行性加强,至16周时,新生骨骨质结构已接近于正常骨,并具备相当的密度,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86.1%。结论:颧骨牵张成骨效果确切,在固定期8周时,新生骨生成良好,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此后,骨质不断改建和成熟,骨密度进行性加强,固定期16周时,新生骨在成熟状况,厚度、密度等方面接近于正常骨。固定期8~12周时可考虑卸下牵张器,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3月,应用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118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分析选择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和组织瓣成活情况,并探讨影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为游离前臂皮瓣58块,游离腓骨肌皮瓣50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0块,游离背阔肌皮瓣1块;口腔颌面部缺损部位为舌缺损49例,颊及口咽缺损10例,口底缺损7例,下颌骨缺损38例,上颌骨缺损12例,下颌骨和口咽复合型缺损1例,偏侧颜面萎缩1例。117块游离组织瓣成活,1块游离腓骨肌皮瓣和1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游离组织瓣临床成功率为98.3%;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为4.2%(5/118),抢救成功率60%。结论:合理地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较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根据鼻翼缺损情况,采用全层耳廓复合组织游离嵌入移植修复鼻翼缺损19例,采用鼻翼缺损周围瘢痕瓣为衬里,耳廓复合组织游离覆盖移植修复鼻翼缺损16例。应用耳廓复合组织最大面积2.0cm×1.5cm。结果:35例游离移植的耳廓组织瓣完全成活,经6个月~1年随访,耳廓组织瓣与周围组织色泽接近,外形满意,效果良好。结论: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是临床上修复鼻翼全层缺损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骨肌复合瓣修复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腓骨肌复合瓣进行修复治疗,比较患者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的咀嚼功能、颞下颌关节(TMJ)功能、修复满意度、美观度、牙槽嵴宽度、心理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方法对75例下颌骨缺损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根据下颌骨及软组织切除后的缺损范围设计腓骨肌皮瓣的皮岛和腓骨长度,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截取腓骨肌皮瓣并行血管蒂吻合,应用微型钛板进行移植骨坚固内固定。结果本组75例游离腓骨肌皮瓣I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皮瓣全部存活,成活率100%。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植入骨与下颌骨残端对位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附带皮岛全部成活,患者张闭口运动、语言及吞咽功能正常。结论腓骨肌皮瓣具有制备灵活简便、骨量充足外形好、血管稳定匹配、成活率高等特点。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是修复下颌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涛 《临床医学》2010,30(9):28-29
目的通过对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上颌骨缺损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5年7月,9例患者因上颌骨肿瘤进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后即刻采用颞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颞肌筋膜瓣成活情况、术后语音以及吞咽功能的恢复状况。结果 8例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组织瓣部分成活。患者语言、吞咽、咀嚼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安全可靠,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A child with a maxillary Ewing sarcoma was operated for tumor aspor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free fibula flap. Adequate anticoagulation was achieved with lower doses of heparin and monitored with multiple ACT values. We used NIRS monitoring to avoid hypoperfusion.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was guarantited by local anestethic continous infu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整复下颌骨缺损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下颌骨大部缺损患者行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整复,严格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皮瓣移植情况,早期发现血管危象,及时调整患者体位,并给予呼吸道、口腔及饮食护理.结果:7例患者血管吻合成功,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半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5例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供区小腿均无功能障碍.结果:腓骨瓣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对整复口腔下颌骨缺损患者采取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切取后供区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下止点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男性新鲜冷冻膝关节尸体标本,利用生物力学扭转试验机测量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切取前及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下止点重建后不同转矩下的胫骨外旋角。结果与结论:同一转矩条件下,胫骨外旋角随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增大而变大,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切取前及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下止点重建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外旋转距条件下,外旋角变化的趋势一致。提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切取后,妥善重建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下止点,不会对膝关节稳定性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上颌骨缺失多以上颌赝复体进行修复,其中,最困难的问题是赝复体难以获得良好的固位和支持,种植体在颧骨区的应用为解决此棘手问题提供了途径.然而,在颧骨区行种植术时,有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并导致种植失败.目的测量颧骨区骨性结构,为颧骨区种植术提供参考依据.设计以颅骨标本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的重复观察测量.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和人体解剖教研室.对象2002-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成人干燥颅骨标本(由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73个,男性标本38个,女性标本35个.方法以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73例标本进行实体定量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颧骨区骨厚度,颧骨体下部宽度,颧骨体长度,颧骨体下部与眶下壁距离.结果①由颧骨内下缘向其外上方,骨厚度逐渐减小,测量结果为男性距颧骨内下缘10,12,14,16 mm处,骨厚度均值上半区分别为6.97,6.45,5.75和5.01 mm;下半区分别为7.03,6.69,6.28和5.89 mm.女性距颧骨内下缘4,6,8,10 mm处,骨厚度均值上半区分别为6.95,6.55,6.28和5.31 mm,下半区分别为6.60,6.39,6.26和5.75 mm.②男女颧骨体下部宽度均值分别为21.39,17.20 mm.③男女颧骨长度均值分别为21.12,19.58 mm.④男女颧骨体下部与眶下壁距离均值分别为4.17,3.71 mm.结论在全上颌骨缺失时,可于双侧颧骨内下方各植入两枚种植体,并使两者相距15 mm以上,作为上颌赝复体的固位基础;在男性,适宜植入直径为3.6~4.0 mm,长度为10~12 mm或14~16 mm的种植体,在女性,适宜植入直径为3.4~3.8 mm,长度为4~6 mm或8~10 mm的种植体;在颧骨区,男女骨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80例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80例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前臂皮瓣、腓骨瓣和腹直肌瓣为最常用的三种游离组织瓣,占全部皮瓣的95%:皮瓣的成功率为95%,皮瓣血栓的发生率为5%,抢救成功率为50%;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但大多数并发症均不严重,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结论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移植安全可靠,其明显优于传统的带蒂纽织移植,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牵张成骨是治疗颌骨畸形和骨缺损的新方法,但力学研究及由此而确立的牵张器拆除时机的研究甚少。通过建立了山羊下颌骨牵张模型,观察下颌骨牵张后的物理、机械特性,探索牵引器拆除的时间。方法:8只山羊单侧下颌骨2次/d,1mm/d,共8d,后以牵开器继续固定至4周,行放射学、组织学、骨密度及力学测试。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其骨密度与正常松质骨无明显差别,极限载荷为正常侧的61%。结论:生长期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骨牵张模型动物,牵拉后4周可以考虑去除牵开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严重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常常危及患者生命,并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常规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同时不适用于发育中的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目的探讨和评价下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治疗小下颌畸形伴OSAS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呼吸功能的改善作用.设计前后对照研究.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颅面外科.对象2001-10/2004-07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颅面外科就治的小下颌畸形伴OSAS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个月~17岁.方法8例患者均行牵引成骨技术牵引双侧下颌骨治疗,经口内或口外途径共安放16个牵引器,牵引速度1~1.5 mm/d,固定4~12周,随访2~18个月.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射线头影测量或睡眠多导图仪检查.主要观察指标8例患者术后的牵引延长距离、后气道间隙大小、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8例16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所有病例截骨、牵引过程顺利,牵引区成骨良好.最大牵引延长距离为25 mm,最小15 mm,平均19.12 mm.后气道间隙由平均4.5mm增至11mm.1例需要进行继续治疗,7例均恢复正常呼吸,去除鼻咽导气管和气管切开导管.随访2~18个月,效果稳定无复发.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是治疗OSAS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矫正口咽腔气道狭窄,改善呼吸功能,可在发育中患者及年幼儿童应用.随着应用例数的增多会更详尽阐明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1 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 mm和(5.12±0.67) 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