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按需起搏的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型生理性起搏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4例AAI型患者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了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同期收治的14例心室按需起搏(VVI)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型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心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分别比VVI型组增加8.3%、11.7%和17.3%(P均<0.05)。AAI型组起搏后心房刺激脉冲至QRS波群间期与心搏量呈负相关(r=-0.4986,P<0.05)。VVI型组的E峰减速时间(EDT)显著延长(P<0.01),而AAI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AAI型起搏后心脏仍能保持完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 14例心房按需起搏 (AAI)病人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方法 :与同期收治的 14例心室按需起搏 (VVI)及 1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AAI组的射血分数 (EF) ,每搏量 (SV)和心排量 (CO)分别比VVI组增加 8.3%、11.7%和 17 3% (P均 <0 0 5 ) ,VVI组起搏后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E峰减速时间 (EDT)显著延长 (P <0 .0 1) ,而AAI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提示AAI组起搏后心脏仍能保持较完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AAI起搏是治疗房室传导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理想方法,它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防止VVI起搏时心房压力上升,对预防心房纤颤(Af)有一定作用。本组17例AAI起搏主要用于房室传导正常的SSS,其中4例合并间断发作的Af,1例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随诊观察1~15个月之间,Af未再发作,PSVT也得到控制。本组17例全都采用螺旋形主动电极。我们体会其优点为电极可固定在心房之任何部位,操作简单,不易移位,采用可程控多参数的SSI型起搏器,便于定期进行心房调搏,观察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处理可能发生的感知障碍及输出阻滞。 相似文献
4.
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正常房室传导的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型起搏器后心功能改变,临床症状变化,房宣传导阻滞和房颤发生率,评估心房按需起搏治疗SSS疗效. 结果:平均随访(8.6±5.2)年,117例SSS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无显著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为(53.4±6.1)%,术后为(56.1±7.2)%(P>0.05).术后随访期间有3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6%),5例发生房颤(4.3%).所有患者心源性脑缺氧症状均消失. 结论:对正常房室传导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起搏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1989年至1993年共植入AAI起搏器42例,术后当天有4例(9.5%)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经对症处理不能使患者症状缓解。例1于术后5d电极脱位,重新手术。余3例均经体外程控降低起搏参数后1~3h,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示胃肠道功能紊乱与AAI起搏有关。文章对其发生原因和机理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7.
8.
9.
本文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房室顺序起搏 (DVI)与心室按需起搏 (VVI)模式下患者的多普勒血流频谱改变 ,同时测定血浆心房肽 (ANP)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安置埋藏双腔 (DDD)型起搏器患者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6 6 .4± 13.5岁。自主心房率 6 9± 11次 /m in,心室起搏频率 70次 /min。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伴有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6例 )或病窦综合征 (9例 )在我院安置永久起搏器或起搏器随诊患者。除外瓣膜性心脏病及严重心功能不全。1.2 仪器及检查内容HP SONOS1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 相似文献
10.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用于治疗伴有心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扑动 (房扑 )、心房颤动 (房颤 )等 ,已取得一定疗效。本文结合我院 1组病例总结并讨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一些问题。 资料和方法 共 5例患者。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45~ 6 5岁。因阵发房颤、房扑入院 ,3例有院外晕厥史 ;4例为阵发房颤 ,1例为阵发房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3例有晕厥史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窦性停搏。体表心电图显示P波时限≥ 12 0ms,P波切迹双峰间距离 >40ms。所有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异常。无心脏病史。 5例均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心房起搏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继鸿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1):53-55
近年来起搏器新功能如自动频率夺获心房起搏方式 ,频率平稳功能 ,频率适应性功能的出现 ,以及双心房同步或心房多部位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明显提高了心房起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使心房起搏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一、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心房起搏方式 按照心房起搏部位 ,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心房起搏可分为两种 1单部位心房起搏 [1] :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嵴、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右心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部位 ,仅需被动固定方式的心房导线电极则可。而高位右房或… 相似文献
14.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的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不同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起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随后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r=-0.5186,P<0.05),低阈值组P-R段抬高幅度达0.28±0.12mV,显著高于高阈值组的0.17±0.10mV。结论AAI起搏后的阈值在2周后即趋向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对保证理想的阈值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正> 心房按需(AAI)起搏应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由于心房导管电极的改进、高灵敏度程控起搏器的出现和选择适应症的合理,AAI作为一种初级的生理性起搏,在病窦综合征(SSS)患者中的应用,已日渐增多,尤以欧洲的瑞典、民主德国、意大利等国为然。1988年,民主德国学者Witte在北京曾就AAI起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了介绍,从而引起了国内心内科医师对于AAI起搏的重视。目前,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已先后将AAI起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我们于1990年初采用秦明医学仪器有限公司的Pinnacle8619型起搏器和J型 相似文献
17.
18.
对33例植入心房电极者进行起搏阈值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阈值峰值为1.44±0.74V/0.5ms,出现在植入后两周内;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22±0.40V/0.5ms;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慢性期起搏阈值(1.70士0.37V/0.5ms)明显高于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1.16±0.37V/0.5ms),P<0.01;激素电极的起搏阈值峰值(1.12±0.29V/0.5ms)和慢性期起搏阈值(0.77±0.17V/0.5ms)均显著低于非激素电极(1.80±0.68V/0.5ms和1.40±0.33V/0.5ms),P<0.05及0.001。提出在非特殊情况下,将出厂时的电能由5.0V/0.5ms降至2.5V/0.5ms既可保证有效起搏,又可节省电能,从而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报告安置不同类型心房电极56例的经验。其中螺旋电极21根(内收式单极11根、双极8根,暴露式单极2根),倒叉J形电极35根。56例的心房电极均于首次手术时安置成功,住院期间无电极脱位、心肌穿孔及阈值异常增高。随访期有1例患者倒叉电极移位;内收式螺旋单、双极电极和倒叉电极各有1例晚期阈值增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并使X线和心电测试的指标及起搏参数达到可靠的要求,则有助于提高安置心 相似文献
20.
心房收缩可以导致起搏脉冲刺激夺获心室失效,其心电图和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识别和处理这一现象十分重要。本文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