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临床及病理资料。10例均行CT检查,其中3例配合MRI检查并增强扫描。结果CT显示软组织肿块并钙化8例,眼球后壁增厚2例。3例行MRI检查者,均见软组织肿块,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T1WI信号低于玻璃体,其中2例视神经增粗。结论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对肿瘤的分期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997年7月至2005年3月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23例,对其CT、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在4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2.4岁.CT表现均以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为特征,显示为局限结节形、新月形、甚至充满整个眼球.19例肿块(82.6%)显示有钙化,其中呈不规则或细小点状钙化12例,斑片状或斑块状7例.5例(21.7%)伴视神经增粗,且1例沿视神经孔侵犯颅内.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其累及范围,有助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黄锋  胡彦卿  杨书茂  黄娇娇  周晓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02-4103,F0003
目的评价CT、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CT、CDFI表现特点。结果20例患者均发现球后壁肿块,并伴有钙化。CT、CDFI检查分别显示不规则型软组织肿块9眼(42.85%)、7眼(33.33%),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肿块11眼(57.15%)、14眼(66.67%),显示有钙化斑的21眼(100%)、19眼(90.50%),显示视神经增粗的5眼(23.80%)、5眼(23.80%),显示有向眶内蔓延的3眼(9.50%)、4眼(19.47%)。结论CT及CDFI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各有所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CT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在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资料完整的视网膜母细胞瘤CT检查病例。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白瞳、青光眼等,CT表现为球内软组织高密度肿块,有轻度增强。95%有钙化;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提示球外蔓延。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瘤体内钙化斑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思李  邹文远  朱新枝 《西部医学》2010,22(7):1306-1307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眼球后半部实质性肿块29例,肿块内有钙化25例,玻璃体密度增高4例,合并视神经增粗2例。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CT值36-58HU,呈不规则扁平状或乳头状;在T1WI信号强度等于或稍高于玻璃体,聊呈中等信号。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示肿块呈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有助于CT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CT对钙化的显示优于MRI,而MRI多轴住成像对显示肿瘤大小范围及周围临界组织的解剖关系较CT有明显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病变的超声、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从而为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准确诊断提供辅助信息.方法 1998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60例患者,男28例,女32例.发病年龄5~70岁,平均45岁.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CT扫描,MRI普通扫描,其中20例行MRI强化扫描.结果 本组资料影像学检查显示眶颅沟通性肿瘤常有3个沟通渠道.经过视神经管沟通20例,包括视神经胶质瘤8例,CT示肿瘤呈哑铃形,MRI对视神经胶质瘤的显示具有特异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显示双轨征,增强后显示更明显;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侵犯视交叉及海绵窦,CT表现为含高密度钙化的肿块,视神经增粗.经过眶上裂沟通17例,神经鞘瘤6例,MRI显示T1WI上呈中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不均匀强化,无强化区较具特征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及MRI显示同视神经管沟通途径;特发性眼眶硬化性炎症3例,侵犯同侧海绵窦,MRI显示肿块在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增强.经过眶壁骨质缺损与颅内沟通23例,有皮样囊肿5例,蝶骨脊脑膜瘤4例,泪腺腺样囊性癌6例,眶壁转移瘤8例.CT可较好的显示眶壁骨质的破坏,MRI可较好的显示肿瘤的颅内转移.结论 在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CT、MRI各有特点,综合运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小儿眼球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小儿眼球病变30例中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Coat's3例,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3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例,小眼球6例,眼内炎2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显示钙化11例,肿块7例,4例仅显示玻璃体内钙化影,4例视神经增粗、眼环外缘不规则,2例颅内转移。(2)Coat's眼球玻璃体后方显示新月形略高密度影,无钙化。(3)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眼球均较小,前后径变短,晶状后玻璃体内见软组织影,未见钙化,1例软组织影呈典型梭形改变。(4)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均见“V”形视网膜剥离影,未见钙化。(5)小眼球,眼球及附属结构均较小,玻璃体密度正常或增高。(6)眼内炎示眼环增厚,玻璃体密度增高。结论:CT对大多数小儿眼球病变能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6例眼眶炎性假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有眼球突出21例,眼环增厚7例,泪腺肿大5例,眼外肌增粗16例,眶内脂肪密度增高1 2例,视神经增粗3例,合并鼻窦炎5例.本组可分为①弥漫型10例,表现为病变范围弥漫无明确肿块;②肿块型2例,表现为可见到边界清楚的肿块;③泪腺炎型3例,表现为仅见泪腺肿大;④肌炎型11例,表现为1条或数条眼外肌增粗、肥大.结论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CT、MRI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CT及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以病理或手术结果基准,对CT、MRI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以病理学检查为基准,CT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96.96%,MRI为84.84%,与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MSCT图像表现:可见眼球玻璃体内后部肿块样高密度影,肿瘤内可见斑点、斑片或者团块状钙化。CT值大多在100HU以上;增强扫描后可见未钙化瘤体有不同程度强化。MRI图像表现: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在钙化较多肿瘤内,可见T1长、T2短信号。结论 CT、MRI影像检查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肿瘤钙化是此病诊断要点,通过影像学表现可对患者预后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颅底及骶骨脊索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表现。结果:28例脊索瘤病例中发生于颅内17例,其中,斜坡型9例,蝶鞍型3例,颅中窝型3例,鼻咽型2例;骶骨11例:其中,发生骶2水平以下6例,骶3水平以下3例,骶4水平2例;均行CT与MRI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囊变、坏死及钙化,病变可侵犯周围软组织。结论:CT对显示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优于MRI,但MRI伪影少,并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外科手术及术后评估,所以两者结合对大多数病例术前即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肺部错构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的CT表现。结果:中央型2例,合并肺不张1例;周围型10例,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光滑5例,边缘浅分叶5例。12例患者中,病灶内密度均匀者4例;不均匀者8例;病灶内只有钙化1例,既有钙化又有脂肪成分5例,无钙化有脂肪成分2例,无钙化又无脂肪成分4例。增强扫描7例,3例未见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强化值小于20 HU)。结论:肿瘤的形态及密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瘤体内钙化、脂肪成分、不强化或弱强化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薄层平扫结合增强扫描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胸部CT片,总结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价值的胸膜改变的CT征象.方法 最终确诊的20例恶性胸腔积液及30例良性胸腔积液病人的胸膜改变方面的CT征象回顾分析.结果 良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主要呈弥漫均匀增厚,以中下部胸膜为主;胸膜外脂肪层明确显示;胸腔体积无明显改变,纵隔胸膜增厚;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钙化、脏层胸膜增厚和粘连、肺基底部胸膜增厚光滑且小于10 mm,这些征象特异性分别为81.0%、62.0%、83.5%、78.0%和85.0%.恶性胸腔积液胸膜病变的CT征象主要是环状胸膜增厚,结节状胸膜增厚;壁层胸膜厚度大于10 mm;一侧胸膜受累且中上部胸膜病变较显著,以上改变的特异性分别为100.0%、86.9%、72.0%和91.0%.结论 应用CT观察胸膜改变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价值,与临床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单发8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他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神经胶质瘤(optic nerve glioma)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16例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7例;年龄2~53岁;视神经胶质瘤位于右侧8例,左侧4例,双侧4例;有视力下降者15例,视野缺损者12例;眼底改变者7例。伴头痛者4例;眼痛者2例;眼突者1例;颅压升高者2例;性早熟者1例。16例患者CT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阳性改变。1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有3例术后辅以放疗。术后有8例失明,7例视力下降,1例死亡。病理诊断:视神经星形细胞瘤14例,视神经胶质母细胞瘤1例,1例未做病理学检查。结论视神经胶质瘤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多为良性,有自限性;成年发病者多为恶性,可引起眼部及颅内不同症状和体征。宜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预后与肿瘤累及范围及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CT、MRI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I检查和MSCT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两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40例患者MSCT、MRI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眶炎症3例呈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泪腺型5例呈椭圆形,4例呈扁平状。眼眶神经鞘瘤21例位于肌椎内,26例位于肌椎外。3例视神经受压移位,19例肿瘤内可见囊变和出血,未见包绕视神经生长。MRI可见4例出现肿瘤颅内蔓延。结论 MS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但MRI检查鉴别诊断的能力要优于MS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CT征象,探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穿刺并经病理证实的19例骨样骨瘤的临床和CT表现,并与X线检查进行对比;其中男13例,女6例,好发年龄10~20岁。结果发病于股骨干6例,股骨颈和胫骨干各4例,肱骨2例,腓骨、跟骨及腰椎椎板各1例;骨样骨瘤的CT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瘤巢及周围的骨质硬化,瘤巢直径0.3~1.8cm,大部分瘤巢内可见形态不一的钙化,病灶位于关节内时关节腔可见积液。结论瘤巢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与X线相比,CT更易发现瘤巢和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