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bonemarrowcell,MBMC)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IHF)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12月至2004年3月,41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此前瞻性研究,分为两组。(1)细胞移植组:14例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超选择性移植,于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2mLMBMC(2×106/mL),重复注入6~8次,平均共计(3.28±0.44)×107MBMC;13例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2)对照常规治疗组:共14例,除细胞移植外其他治疗均相同。结果27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2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min感发冷,30min后好转;2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随访3个月时,细胞移植组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射血分数(EF)和心搏量(SV)增加,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少,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心肌代谢显像示代谢活力心肌增加(23.94±7.28)%(P=0.015);术后第3天、第7天脑钠素(BN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心钠素(ANP)水平在术后第7天明显上升;随访6个月1例心力衰竭加重再度住院,无一例死亡。对照组心功能恶化,再入院率71.4%,2例死亡。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心肌对改善心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型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冠状动脉球囊堵闭法制作小型猪前壁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喂养3周后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组(n=7)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n=5)。BM-MNC移植组注入BM-MNC悬液10mL至梗死相关血管,对照组注入PBS10mL至梗死相关血管。继续喂养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用羟脯氨酸消化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以天狼猩红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形态。结果移植后4周BM-MNC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移植前缩小(40.40±4.51mm比45.88±4.15mm,P=0.02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移植前增加(47.50%±9.07%比41.16%±9.83%,P=0.020);对照组LVEDD较移植前有所增加(48.50±9.31mm比42.40±7.29mm,P=0.328),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两组移植前后LVEDD及LVEF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8±0.71mm比6.10±1.39mm,P=0.046;5.33%±2.88%比0.20%±1.38%,P=0.030)。BM-MNC移植组在交界区及远离区胶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1.32±0.49μg/mg比0.71±0.35μg/mg,P=0.047;0.32±0.05μg/mg比0.21±0.08μg/mg,P=0.034),胶原排列整齐;梗死区胶原含量和形态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BM-MNC移植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心肌胶原含量的减少可能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例拟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通过放置于梗死相关动脉内的球囊导管,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另外8例对照组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细胞进行移植.结果 3个月随访时,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32.4%±4.8%到16.9%±2.9%,P<0.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较小(16.9%±2.9% 比28.1%±2.8%,P<0.001).只有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心室壁运动速度明显增加(2.05cm/s±1.08cm/s到4.47cm/s±0.59cm/s,P<0.001).细胞治疗组左心室(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室壁增厚率以及梗死区心肌灌注显著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安全有效.其疗效可能与骨髓细胞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常规PCI+细胞移植(n=28)]和对照组[常规PCI(n=10)].随访观察3个月,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48 h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4.6 d进行.21例行超选择性移植,经梗死相关冠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4×106个MBMC,重复注入6~8次.7例经冠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 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出现发冷反应,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15例完成移植后3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13/15,86.67%)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平均占原梗死区(40.08±8.82)%.超声心动图随访,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83%(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只小型猪分为两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心肌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心肌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心肌内移植MNCs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心肌内移植BM-MNCs有较多的移植细胞归巢到宿主心肌,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有改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3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行择期PCI术的AMI患者,年龄32~77(48.8±15.2)岁,心肌梗死病史时间小于4周,女性11例,男性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PCI+NS)与试验组(PCI+BM-MNCs).对照组与试验组在PCI术结束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塞相关血管注入NS与BM-MNCs.对所有患者于PCI术前,术后45 d、90 d行ECG、24 h动态心电图、静息Te99mSPECT检查.结果①试验组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1.6×108~5.8×108[(3.5±1.8)×108]个,细胞活性均大于92%.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5 d静息Te99m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前分别缩小34.32%和23.05%(P<0.05),且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90 d静息Te99m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后45 d分别缩小14.77%和3.82%(P<0.05),但两组组内比较仅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4 h Holter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在术前,术后45 d、90 d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疗效,并且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单个核细胞 (BMMNCs)经冠状动脉 (冠脉 )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冠脉转运将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 ,术前和术后 6个月分别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例患者因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小于 5 0 %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仅移植干细胞。余 7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 10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 10 5 % (4 0 %~ 18%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 2 2mm(- 4mm~ 8mm) ,99mTc 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 6~ 12月均无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 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本实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标准药物+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9、9 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ECT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BMMNCs,并用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结扎大鼠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于AMI后1 h(n=10)及1 w(n=10)梗死中央及周边局部注射BMMNCs(2×107个,0.2 ml),对照组(n=10)AMI后1 h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MI后8 w心脏超声检测3组大鼠心脏功能,然后取材,进行荧光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AMI 1 w移植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荧光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DAPI标记的细胞;HE染色血管计数结果显示AMI 1 w移植组梗死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非缺血区域心肌细胞调亡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大鼠AMI 1 w后BMMNCs移植可以增加梗死局部血管新生,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减少非缺血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其心功能改善及血管新生与BMMNCs的横向转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03年3月以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治疗后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或PTCA加支架治疗,其中50例抽取骨髓40ml,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另34例不做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作为对照组。8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均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另3例未完成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随访无明显不良反应,心功能明显改善,运动耐量增加。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显著改善,峰值LVEF和WMSI与基础状态LVEF和WMSI的差值在治疗前后相比,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6个月~2年的临床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具备安全性,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显示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对梗死后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BMMNCs移植组(1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联合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对照组(12例)接受PCI治疗。结果3个月后,BMMNCs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4.29±5.47)%提高至(59.21±5.54)%(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CT示BMMNCs移植组心肌18F-FDG代谢显像明显改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变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而有效,可能与BMMNCs转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 2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 4例患者为细胞治疗组,8例患者为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1 4例患者采用Over the Wire(OTW )球囊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结果 细胞移植组中1例患者因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而死亡。其余1 3例和常规治疗组的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并行6分钟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 4 0 .1 2±5 .52 ) %vs( 50 . 37±7. 31 ) % ,P =0 . 0 0 0 1 ],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 .37±7 .31 ) %vs ( 4 4. 0 9±3 .50 ) % ,P =0 . 0 3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人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20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1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20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结果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室间隔中段室壁运动位移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也有明显改变,细胞移植组显著增加代谢可恢复心肌区占左室的比例。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寿窜功能恢复和心肌灌沣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随访 3个月后 ,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 4 5 3%± 9 8%升高至 5 4 5 %± 6 5 % (P =0 0 0 3) ;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 (SPECT)显示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 ,即刻和延迟心肌灌注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2 9 5± 5 8和 2 8 6± 6 3降低至 2 3 9±5 7和 2 3 0± 6 1(P均 <0 0 1) ,没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可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操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 ,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 ,取传两代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 ,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 ,为移植组 ;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移植 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然后取标本 ,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 ,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 ;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促进了血管新生 ;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同种异体BM SCs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是用于心肌移植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是否能提高心肌梗死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其疗效。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LC组、MSCs组和左卡尼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C+MSCs)组。4周后检测心功能、MSCs存活情况和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水平。结果4周后,与MSCs组比较,LC+MSCs组MSCs的存活、左室心功能、心肌纤维化均改善(P〈0.05)。结论LC联合MSCs使用可提高MSCs的存活率,更好地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证实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 小型猪冠状动脉结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然后经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 ,术后 3周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心室造影检测心功能的变化 ,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心肌灌注的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的形成 ,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 心肌梗死小型猪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后 ,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室 dP dtmax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核素心肌显像显示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心肌灌注显著改善。移植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侧支循环形成 ,血管密度计数比对照组增加了5 2 2 % (5 6 6± 11 7 mm2 vs 37 2± 8 4 mm2 ,P <0 0 5 )。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可能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兔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方法穿刺法抽取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分别进行5-氮胞苷诱导或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取诱导后21天或共培养21天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34只新西兰兔均先后经过骨穿抽取骨髓,BMSCs体外培养,开胸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B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BMSCs经5-氮胞苷诱导,B组BMSCs未经诱导(A、B两组注射自体细胞悬液),C组(注射生理盐水)。于开胸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超声检测左心室功能。手术后1个月取心脏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无论是在5-氮胞苷诱导还是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均有部分细胞表达横纹肌肌动蛋白。与C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A、B两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P<0.01),梗死的心室壁运动幅度以及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显著提高(P均<0.05)。A、B两组之间上述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检查示新生的肌细胞呈岛状或散在分布于梗死区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之间。电镜检查显示梗死区有毛细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其疗效可能与BMSCs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诱导的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