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性,13岁。4年前因光大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伴左前分支阻滞行房室间隔修补术。水后出现完全性房室阻滞而植入Medtronic8331型VVI起搏器,导线为Medtronic4023型,在上腔静脉及右房预留导线以备患儿的生长所需,起搏频率70ppm。随访4年中,患儿身高从138cm增高到160cm,体重从27kg增加到46kg。除剧烈活动外,能基本胜任各种日常活动,体格和智力发育与正常儿童无异。因上腔静脉及右房内预留导线已基本拉在内再次入院。胸片提示心胸比例为0.52,心脏超声示右定偏大。局麻下谨慎地重新打开皮肤,钝性分离包绕在导线周围的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2.
3.
孙建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2,(3)
<正> 目前,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都采用经静脉插入心内膜起搏电极法,其技术关健是起搏导管电极的安插和定位。本文介绍1983年以来作者为183例患者安插永久性右室心内膜起搏电极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心肌穿孔和导管断裂的粗浅体会。一、导管插入静脉径路的选择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首选头静脉。本组预选142例,成功118例。头静脉解剖位置恒定,体表标志明确,导管埋藏较深,局部较固定,电极不易因肢体活动牵拉脱位,又可在同一切口内安插电极导管及埋藏起搏器。我们一般取左锁骨中卢下1~2cm处向外延伸作水平切口长4~5cm,切口外缘达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肌间沟。沿肌间沟作斜形切口,虽有利于头静脉暴露,但影响术侧上肢的早期活动。在分离头静脉时,动作应轻柔,避免过多刺激后静脉收缩使导管难以插入。少散病人在导管插入头静脉约5~10cm处受阻,多半 相似文献
4.
小儿永久性心内膜起搏2例韦铁民,陈群英,章响艳(浙江省丽水地区医院丽水323000)例1男性,4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及活动后发绀,心脏超声及心脏造影确诊为法乐氏四联症。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于20个月前行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交进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6.
现今,常常安置永久性心内膜起搏器,已报告有不少合并症存在,但至今未见合并缩窄性心包炎的报告,本文报告一例起搏器植入后合并的缩窄性心包炎. 患者男姓,62岁,因眩晕,劳力性呼吸困难三周入院,除有轻度高血压一年外,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史。查体;心率35次/分,血压235/90毫米汞 相似文献
7.
郑乐君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0,(3)
本文报告用一特制的带有纵形裂缝的半硬质不透X线的聚乙烯套管,经锁骨下静脉导入多种类型的导管电极。方法:在近侧锁骨内区局麻后,按如下步骤操作:(1)用18号薄壁针从锁骨中、内1/3交界区刺入,针尖稍向上,指向胸骨上切迹的背面。刺入静脉 相似文献
8.
9.
1974年7月~1996年11月我院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616例,共随访229例。男142例、女87例,年龄61.2±11.2(21~91)岁,<60岁113例,≥60岁116例。其中病窦综合征(SSS)137例(59.8%)、房室阻滞(AVB)9... 相似文献
10.
用普通心内膜电极行心房起搏二例刘同宝,杨国钧(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济南250021)例1女性,49岁,因病窦综合征(SSS)5年入院。平素心率40~50bpm,有晕厥史,术前食管调搏检查,证实窦房结功能低下,房室传导功能正常,于1993年4月21日在局... 相似文献
11.
气囊电极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4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气囊电极进行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4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男25例、女21例,年龄66.1±12.6(43~83)岁。其中病窦综合征7例、Ⅲ度房室阻滞10例(以后均植入永久起搏器)、急性心肌梗死2例、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性室...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感知阈值的变化,对42根心房电极和49根心室电极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心房电极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17±0.35V/0.5ms,出现波动者6例(27.3%),心室电极为1.27±0.38V/0.5ms,出现波动者7例(30.4%);19根电极的起搏阻抗在急性期均有波动,慢性期为585.6±150Ω,慢性期出现波动者2例(10.5%);11根心房电极慢性期感知阈值(P波振幅)与植入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经静脉拔除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经静脉除 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果。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技术和标准化器械 ,经上腔和 /或下腔静脉对 75例患者的 114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拔除指征为起搏系统顽固性感染 (97.3% )和电极导线断裂并脱入心腔 (2 .7% )。结果 :电极导线置入时间 5 .7± 5 .4 (0 .5~ 2 1)年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35根和 78根。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94根 (82 .4 % ) ,部分拔除 15根 (13.1% ) ,其余 5根拔除失败。术中一例因右心耳撕裂发生急性心包压塞。完全或部分拔除电极导线后 ,患者的感染症状被完全控制。结论 :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是根治起搏器置入术后顽固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直接推送预成型电极行临时心内膜起搏在院前急救中的价值.方法 18例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均在120救护车上紧急穿刺右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采用心电监护下直接推送预成型电极行心内膜临时起搏,观察耗时长短、起搏的有效性和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即刻心内膜起搏均成功,其中穿刺右颈内静脉13例,左锁骨下静脉5例,电极置入深度(36.2±3.0) cm,从穿刺开始到成功起搏耗时(3.5±1.5) min,最长5 min,起搏阈值(1.1±0.4) mV,所有患者均成功持续起搏并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120院前急救中直接推送预成型电极临时心内膜起搏抢救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8.
朱洪生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6,(1)
对永久性心脏起搏,目前多主张采用经静脉心内膜电极,理由是死亡率较低,心内膜起搏所需的能量亦较低,但亦有报道认为采用心肌内电极法,其刺激阈值较心内膜电极为低。在经胸腔按置心肌电极的过程中,采 相似文献
19.
永久性起搏电极残端感染的硅胶包埋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不拔除电极而治疗永久起搏器残端电极及囊腔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硅胶包埋,试用秦明公司提供的医用硅胶包埋更换后的且反复发生感染的永久起搏器电极残端.结果16例更换永久起搏电极伴感染的残端电极应用硅胶包埋法治疗后随访3至24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结论硅胶包埋永久起搏器残端电极是治疗其引起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我们采用无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边起搏边送管的情况下,起搏34例,现报道如下。 34例患者中,急诊抢救室22例、综合 ICU 2例、冠心病监护病房2例、手术室2例、其它病房6例,男25例、女9例,其中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21例、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严重窦缓伴缓慢逸搏心律(<40/ min)3例、外科手术需术中心脏保护6例。取左锁骨下静脉,患者平卧位,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则取半卧位或坐位,心脏骤停者边行心肺复苏边操作,穿刺点在锁骨下中内1/3或中外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