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雍垂的主体是起自腭腱膜,向后纵行走向的悬雍垂肌,收缩时将悬雍垂向后上方牵拉,使之缩短,增强软腭张力,促进腭咽闭合。婴儿与成人相比,腭肌相对较大,口腔上下距离较短,喉位置较高(新生儿会厌缘平颈1水平,环状软骨下缘平颈4),故婴儿悬雍垂较长,易直接触及声门上构造或直达声门部,可对呼吸道产生直接阻塞或因对喉粘膜的喉上神经形成刺激,进而诱发反射性喉痉挛,导致患儿有间歇性呼吸窘迫或呼吸暂停,其特点是安静时较易出现,而哭叫时由于悬雍垂肌等腭肌的收缩反可减轻。1~3月婴儿较其它年龄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及500、1000Hz镫骨肌反射测试在诊断婴儿中耳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SITympstar中耳分析仪,对128例听力正常婴儿(256耳)和104例听力异常婴儿(166耳)进行226、678、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及500、1000Hz镫骨肌反射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表现为单峰型、双峰型、无峰型图形,<6月龄婴儿的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图形特点在听力正常组和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月龄组的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图形特点在听力正常组和异常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Hz镫骨肌反射引出率与1000Hz镫骨肌反射引出率在同年龄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听力正常和异常组之间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678、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小于6月龄婴儿中耳功能较准确的检查方法,3种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对于诊断6月龄~1岁婴儿均较敏感。500和1000Hz镫骨肌反射引出率在同月龄婴儿无明显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镫骨肌反射引出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婴儿喉的环状软骨板于环之上方向内倾斜,故声门下腔是婴儿喉最狭窄处。出生头两周内的死亡,常与小的环状软骨环有关。作者搜集死产或于生后两周内死亡的足月或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肩胛舌骨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2003年收治的19例肩胛舌骨肌综合征的诊治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例肩胛舌骨肌综合征患者(18例成人,1例2岁婴儿)中左侧肿块12例,右侧肿块7例,未见双侧同时肿块。18例成人采用分离松解肌肉之粘连,同时行肩胛舌骨肌下腹切断或/和部分切除(其中1例行下腹全程切除)的治疗方法,全部治愈。得到随访的14例未见复发。1例婴儿采取观察方式。结论对肩胛舌骨肌综合征患者,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就会减少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手段,通过手术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BT)是毒素阻断胆碱能触突而发生自主神经首先损害,继而脑神经进行性对称性下行性瘫痪,并伴有中轴肌和躯干肌神经支配受累,最终多数婴儿发生呼吸衰竭。现报告11例婴儿BT气道处理的经验。本组年龄1.2~7.5月,男4例,女7例。8例需插管和辅助呼吸(VS)经历中位数为16天时间(10~33天)。插管粗细根据婴儿年龄和体重标准选择,管末端低于甲状软骨。应用抗生素9例中有尿道感染4例,中耳积液3例和肺炎2例。未用多价抗毒素。全组在未确诊前插管并  相似文献   

6.
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是咽鼓管的主要功能,但排泄异物的功能也不能忽视。例如在渗出性中耳炎、中耳腔内有液体贮留时,靠咽鼓管的纤毛运动虽然也能排除一部分,但快速大量的排泄,必须用咽鼓管的泵样功能来解释。作者们用8只猫,5条狗和1个猴作了下面的四个实验:一是分别用电刺激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测定包括咽鼓管在内的中耳腔内压力的变化。当刺激腭帆张肌时,所有动物中耳腔内压力均下降,以狗下降最明显;而刺激腭帆提肌时,中耳腔内压力均无变化。二是同时记录咽下瞬间腭帆张肌的肌电图和中耳腔内压力变化,发现在咽下时中耳腔内压力略变为负压,且与腭帆张肌收缩放电为同步。三是用电视摄影观察放到咽鼓管鼓口部蓝色液体的动向,当刺激腭帆张肌时,蓝色液体被吸到咽鼓管内,多次反复刺激之后,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一例足月顺产婴儿,于生后数日即出现吞嚥困难,吃奶时发生憋气和发绀。反复发热。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浸润。最初认为是吞嚥神经肌肉功能失常所致,但多次钡餐检查和X线电影透视(Cinefluovoscory)检查,环咽肌处始终显示环形狭窄。食管镜检查见到该处粘膜下有一横行梗阻。经扩张后症状消失。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特点是:X线造影检查于吞嚥初期在环咽肌狭窄以上之咽部有扩张,当吞嚥继续进行,咽肌收缩良好,而环咽肌仍持续狭  相似文献   

8.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由于其病因不清楚,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该病多发生在出生后一月至一岁的婴幼儿,且以三月龄发病率最高。约有2/3患儿于冬季的午后至夜间突然死亡。并常呈俯卧位。多数婴儿可有轻度的非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有80%在尸体解剖中可发现气管内瘀点,以上均提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关。由于喉是上呼吸道最狭的部位,组织学显示该部位有大量腺体组织。在对100例婴儿喉部组织学检查后,出生已3月的婴儿喉部的声门部,声门下部和气管上力  相似文献   

9.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alveolarproteinosis,PAP)是一种以肺泡大量过碘酸雪夫(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阳性的蛋白类物质沉积为特征的肺部疾病。Rosen等在1958年首先报道,至今国际上累计报道有400余例,成人患者居多,很少发生在婴幼儿,有人认为发病越早,病情越重。1岁以下婴儿发病,死亡率〉80%,出生时发病婴儿,100%死亡。为了加强对婴儿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认识,特报道我院所见1例,并对其发病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环咽肌失弛缓症临床少见,国内几未见报导。笔者查阅了1956~1984年英、美、日、苏等国的部分主要有关期刊文献,仅得188例曾用环咽肌手术治疗本病的报道。环咽肌失弛缓症首见Asherson(1950)提出临床报告,Kaplan(1951)首创环咽肌切开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成功。此后,很多报告采用此法治疗取得成功,且 Lund(1968)开始作两侧环咽肌切开术使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大组病例报告有 Mills(1973)报告23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其中11例效果良好,一例术中死亡。Lebo(1976)报告40例,并对手术作了一些改进,结果有27例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的6例,恶化2例,术后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1.
重建麻痹喉肌的神经供应以恢复声带运动功能的手术有三类:(1)神经成形术。主要是神经直接吻合,如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据Tucker等肌电图检查证实术后有神经瘤形成、对喉拮抗肌的神经供应无专一性、无规律(内收神经纤维错向与外展肌运动单位联系,两肌同时兴奋致声带呈反常闭合运动)及部分神经死亡等而无效。(?)测定甲状腺手术后喉麻痹的喉内肌时,在肌电图上亦发现喉返神经可自发错向再生,出现发音时环杓后肌的电兴奋性增高。村上等为消除术后声带反常运动,在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或与迷走神经内喉返神经束吻合手术时,选择性地切断至内收肌的神经支,结果外展运动改善,但发音和吞咽时声带不能内收。佐藤等行同样手术切断外展肌神经支,结果发声良好而呼吸不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有关声带麻痹的西蒙氏定律已发表一百年,有必要应用现代技术对之再行鉴定。历史已证实西蒙氏定律并不确切,主要是它没有考虑到受喉上神经单独支配的环甲肌的内收功能。本文目的是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近况。中枢核 1881年西蒙指出,喉返神经纤维在中枢即已区分,仅围绕一层神经鞘。以后的变性及细胞结构研究支持了他的观察。喉运动神经元位于疑核尾部。疑核前1/3支配环甲肌,中1/3支配环杓后肌,后1/3支配内收肌。1975年Gacek应用蛋白质示踪剂辣根过氧化物酶对初生小猫进行研究,发现疑核含有的内收肌神经元约四倍于外展肌神经元,内收肌神经元弥漫分散于脑干的背半侧。他的结论是,压迫、牵拉、血管闭塞或  相似文献   

13.
婴儿在出生以后几年,才能形成自身的免疫机能。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主要是依靠母体妊娠期通过胎盘而获得的一种被动免疫(IgG)。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血清中 IgG 显著降低,母乳喂养对维持这种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头颈肌是发声、呼吸、吞咽及头颈部运动的重要肌肉。支配头颈肌的神经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后,肌肉发生不可逆性萎缩。卫星干细胞作为肌肉细胞的主要来源,是肌肉再生和修复的关键。目前,神经电极植入和电刺激等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很多,这些治疗方法对肌肉细胞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电起搏器植入能使肌肉的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但其副损伤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基于肌卫星干细胞在肌肉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作用,电刺激下头颈肌卫星细胞的发育成为我们必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约一个世纪前发现成人声门下区存在鳞状上皮,以后陆续又有报道。此鳞状上皮乃先天存在抑因外伤或炎症引起组织化生尚难确定。为此,作者对34例死产儿及三个月内死亡婴儿喉标本进行了研究。首先需了解死婴的医疗史,特别是气管插管史,然后分成三组:死产儿组、气管插管组和未插管组。儿喉标本采用Stell的大体染色法。自  相似文献   

16.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目前广泛用于前庭疾病,尤其是前庭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相关疾病的诊断。其刺激方式主要有气导刺激、骨导刺激和直流电刺激三种。气导和骨导刺激是主要的诱发方法,直流电刺激直接刺激前庭传入神经,临床和基础研究还不成熟,故本文主要对直流电刺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理论依据、记录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口外表面电极定量测量下颌肌电活性,验证是否能基本反应上气道扩张肌(主要指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趋势,即有效性的研究;验证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两次的结果是否一致,即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利用口外表面电极测量下颌肌电,且和整夜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同步,对1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整夜睡眠阶段的下颌肌电的活性变化给予分析;比较清醒期、非快眼动(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睡眠和快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不同阶段的肌电变化;分析呼吸暂停事件期间肌电活性的变化;将下颌肌电活性的变化趋势和口内表面电极测量的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趋势做一比较,验证其有效性;1周后重新行PSG和下颌肌电检查,比较两次的结果是否一致,验证其稳定性。结果10例OSAHS患者不同睡眠阶段下颌肌电的变化及呼吸暂停事件期间下颌肌电的变化是和口内表面电极反应的颏舌肌肌电的变化趋势一致;口外表面电极1周前、后两次测量的下颌肌电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利用口外表面电极测量下颌肌电,其变化规律能基本反应上气道扩张肌(主要指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规律,是有效的,且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甲杓肌 (TA)对喉的生物力学和发声有很大影响 ,是组成声皱襞的主要成分 ,尤其当喉肌收缩时 ,比其它喉内肌对气道阻力影响更大。喉肌过度内收同 TA肌强烈收缩有关。研究显示 ASD(内收肌痉挛性发音困难 )病人的症状与 TA肌过度活动相关。TA肌还起着决定声皱襞弹性度的作用 ,这同声皱襞僵硬度有直接关系。僵硬度使声门内压增高。甲杓肌选择性麻痹能使内收肌痉挛性发音困难病人产生有利的生理变化 ,改善发音。这些作用已被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入甲杓肌方法证实 ,作为 ASD治疗的选择标准。应用肉毒杆菌毒素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生理效应 ,但也有局…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喉喘鸣是婴儿的一种常见病,特征为吸气声粗糙及发作性喉鸣,典型者可见声门上区组织松弛,吸气时向中线靠拢。本病病理变化,一般认为系喉部解剖异常及声门上部气道软弱无力,如Ω形会厌,喉入口过度向前倾斜,吸气期杓状软骨及杓会厌襞向中线内移。据临床观察,先天性喉喘鸣的致病原因很可能是声门上区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而Ω形会厌、喉软骨发育未成熟似乎不是本症的重要病因。Kelemen按组织学观察指出,没有固有的声门上区扩张肌,但解剖10具成人尸体后提出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舌骨舌肌、舌骨会厌韧带和舌内肌群等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可使喉入口扩张。  相似文献   

20.
上呼吸道感染(URI)和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之间的关系,已被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但据作者们所知尚无描述鼻咽炎对正常婴儿影响的报告。为阐明轻度URI对睡眠状态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作者们对新生的挛生婴儿进行了182次多导描记研究。所有被试者都经过全面的物理检查和神经科检查,排除了先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