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寻找一种临床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作于1985年始,在对5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及100侧长春出土腕骨标本解剖观测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血管筋膜蒂的头状骨移位术,用于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以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结果 临床应用22例,术后随访1~13年,全部病例均消除了腕痛,腕关节功能和手的握力有了明显改善,均恢复了原有工作。结论 本手术方法既切除了病灶又保持了腕骨的稳定和腕关节功能,对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功能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 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 1~ 5年 ,平均 32个月 ,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 ,16例腕痛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腕痛 ,优良率 10 0 %。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 ,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 ,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带蒂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部月骨缺血性坏死是腕部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184 3年 Peste首先发现 ,1910年 Keinbock详细报道了其临床表现 ,亦称 Keinbock病。因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所以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大多不能肯定。1996年以来 ,我们应用带蒂头状骨移位替代月骨的方法 ,治疗 、 期月骨缺血性坏死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7例 ,均为男性 ,体力劳动者。年龄 2 5~ 4 7岁。左侧 2例 ,右侧 5例。其中 2例有外伤史 ;病程 3个月~ 3年。临床表现 :均有持续性腕痛 ,主动活动或持重物后疼痛加剧。检查发现腕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 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 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3例腕痛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 两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带蒂头状骨替代月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1985年以来,在对5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为血管筋膜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晚期缺血坏死、关节面完全破坏的月骨,重建桡腕关节功能。临床应用6例,随访6个月~4年,手术效果满意。介绍了解剖依据,手术优缺点,适应证等。  相似文献   

6.
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腕关节疼痛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该文就月骨无菌性坏死的分期、治疗等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病的临床诊治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Kien-boeck病,是腕关节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以月骨的缺血坏死为基础,表现为月骨内的骨折,密度、形状发生改变,继发腕关节滑膜炎,腕骨排列紊乱和腕关节不稳征。晚期多造成手的握力低下、腕关节剧痛和功能完全丧失,致残率较高。虽经近90年的临床研究,在病因学、诊断和治疗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迄今为止最突出的问题仍是病因不清,伴之而来的是缺乏针对病因的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9例.结果 随访12~34个月,平均21个月,X线片示移位的腕豆骨均未出现密度增高、囊性变、塌陷及碎裂等坏死征象.结论 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腕部疼痛性疾病,好发于15~40岁的男性体力劳动者的优势手腕。1910年Kienbock最初对其做了系统性描述,因此又称Kienbock病。1解剖因素月骨位于近侧列腕骨的中心,呈新月形,它是腕关节中央列,即头—月—桡骨关节链的中心,易被扭曲或挤压。月骨与相邻骨块共构成五个关节,表面绝大部分为关节软骨覆盖,而无骨膜,仅在其掌侧及背侧腕关节韧带附着处有小血管进入。和全身多处骨相比,月骨血供较差,其血供破坏时很难借助相邻骨骼的血供来修复再生。2致病因素一些学者认为继发于创伤或反复微小创伤的循环改变为其病因[1…  相似文献   

10.
保留月骨骨壳带蒂豌豆骨植入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清除月骨死骨保留骨壳,带蒂豌豆骨植入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月骨无菌性坏死晚期常用月骨摘除后异位骨替代治疗,我们采用清除月骨死骨保留骨壳带蒂豌豆骨植入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3例,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左侧1例、右侧2例。年龄20~24岁。病史8月~2年,均表现腕关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及间断肿胀。1例有腕部外伤史。按Lichtman分期,Ⅲ期2例,Ⅳ期1例。X线平片像测量腕高比值,手术前0.46~0.50,术后6个月0.49~0.52。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提高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整体整诊治水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腕关节痛的主要病因之一,1843年由Peste所发现,1910年Kienbck详细报告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Kienbck病。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有上升的趋势。该病以月骨的缺血坏死为开始,可继发腕关节滑膜炎,月骨的密度、形状发生改变而导致桡、月关节面磨损,关节炎,腕骨的排列紊乱和腕关节不稳征。晚期可造成患者手的握力低下、腕关节剧痛和功能完全丧失,致残率较高。在近90年的诊治过程中,从解剖学、病因学、影像学和治疗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报告较多,但迄今其病因仍然不清楚。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状骨的血供分布特点,为带掌侧血管蒂部分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0块头状骨标本,将头状骨分成远近两部分,记录各部分掌、背侧滋养血管孔的数量,测量血管孔大小,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制作保留骨和骨外周血管的上肢铸型标本2侧,观察头状骨主要滋养血管的管径、数量和位置;制作上肢的血管灌注标本2侧,解剖头状骨掌侧滋养血管.观察显示骨内滋养血管的头状骨标本5侧.结果 100块头状骨标本,掌背侧、掌侧远近端均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孔,背侧滋养血管孔数量略多于掌侧.掌、背侧血管孔径大小方面,掌侧血管孔径大于背侧血管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局部上肢铸型标本和血管灌注标本显示与头状骨标本血管孔的分布和数量相符.结论 头状骨远近端均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孔,掌侧滋养血管孔分布管径上优于背侧.表明保留掌侧血管蒂的头状骨近端部分转移替代坏死月骨是有其解剖学基础的,为月骨坏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尝试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方法:通过对腕关节机能解剖、月骨内微组织结构及腕关节X线影像学的研究,阐明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致病因素。结果(1)月骨的血运有20%由掌侧或背侧单一滋养血管供血或主要供血,这类单侧主干型血供的月骨易发生无菌性坏死。(2)月骨内骨小梁的走行方向由远端行向近端,相互平行,这与月骨的应力传导方向相一致。(3)月骨内微血管中央段的数量多而小,掌侧段血管稍粗大,血管面积及其与骨截面积比值最大。(4)病变组月骨呈掌屈畸形。结论: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是月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 解剖学研究观察 取上肢标本腕关节掌侧弧形切口进入,摘除月骨测量其横径及纵径.解剖尺动脉寻找尺侧发出至豌豆骨桡侧血管支,测量纪录其长度及血管蒂直径,切取豆骨及其营养支血管蒂转位至月骨定点缺损处,观察血管蒂紧张度及结扎占据空隙紧张度,据情况取部分尺侧腕屈肌及简单包绕月骨固定几针填塞月骨空隙稍紧张为止,记录肌腱切取长度.  相似文献   

17.
头状骨带蒂移位与血管蒂骨瓣植入治疗月骨无菌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5例腕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2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院应用掌长肌腱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新术式。方法 对 5 0侧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腕部的血管结构。对 10 0侧腕骨标本中头状骨与月骨进行对比观测 ,并做相关性分析。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术 ,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临床应用 2 0例 ,术后随访 1~ 13年。结果 头状骨与月骨的几何形状、外径和关节面的弧高、弧长极其相似 ,相关性显著。移位的头状骨有可靠的血运。 2 0例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者术后腕痛消失 ,保持了腕高、腕骨间的稳定和腕关节的功能。结论 该术式符合腕关节的功能解剖和力学传导 ,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 kg负荷5分钟,应用压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统,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解剖学观察发现,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背伸位时,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0.90±0.43)与正常(0.85±0.15)无差异,但掌侧(0.59±0.20)、尺侧(0.52±0.05)及背侧亚区(0.58±0.23)应力较正常(相对应力为0.77±0.13、0.75±0.08、0.68±0.09)减小;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增大;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B期,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矫正舟骨的旋转半脱位,防止后期出现桡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