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2.
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湿邪为六淫邪气之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侵袭人体,无处不到。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湿邪外袭则湿困脾,湿为阴邪,易损伤脾阳,而阳虚者易感湿邪,湿浊留滞即可损伤脾阳,脾阳受伐,又可滋生内湿。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3.
对于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湿病按三焦论治,分别采用宣透湿邪、燥化湿邪和渗利湿邪的方法是治湿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并指出湿邪易弥漫三焦,故以上三法多相兼使用。另外,湿易阻遏气机,损伤脾胃,强调在祛湿药中配伍行气药和益气健脾药。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记述叶天士治湿证医案数十则,论理精切,用药简约轻灵,俨俨大家之风。今取其“湿阻”数案肤析之,从中体会“湿阻”之辨证与治法,为自学之勉,并就同道。1湿阻气分刘氏,三五(岁)。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出湿:飞滑石,杏仁,白蔻仁,大竹叶,炒半夏,白通草。浅析:湿阻气分。证多蔓延,非止于肺。蔓于胸则烦闷,蔓于胃则不食,流于下焦则溺阻,斥于经络则头胀、身痛、肢痛。证即多出,治之必烦,庸医常法必罗织众药,以图尽迁湿邪而调诸竟经是则方必大、药必复。叶氏却不然,只注重气分开宣疏达而已。取杏仁苦辛而润、宣…  相似文献   

5.
宣肺化湿法为祛除湿邪的一个重要治法,肺病湿则气不化,气化则湿化。该文讨论了宣肺化湿的理论基础,提出三焦之湿以宣肺化湿为先,明肺之特性,药选轻清流动之品,其中杏仁为宣肺化湿之要药,探讨了宣肺化湿法流化三焦湿邪的古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及“三焦气化”颇感费解。于是笔者查阅医籍,粗浅理解如下。1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主管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主运化水湿,具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脾恶湿之“湿”,系指内湿与外湿。内湿者乃脾失健运致水湿停滞而生痰饮之病理状态,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临床可见:纳呆、腹胀、便溏、水肿、四肢困倦等症;外湿者,系由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等外界之湿邪侵袭人体致湿胜困脾,即所谓:“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外湿引动…  相似文献   

7.
刘汶 《北京医学》2014,(6):505-505
“分消走泄法”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三焦,是阳气与水液通行的通道,主宰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湿邪如果留恋三焦,阻遏气机,出现寒热起伏,胸满腹胀,溲短,舌苔腻等症,则运用宣上、畅中、渗下的方法,使湿热之邪分别从上焦、中焦、下焦不同道路驱离人体。如杏仁之宣降肺气,厚朴之燥湿行气,茯苓之健脾渗湿。或用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湿邪从中、下焦而出,此谓“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是治疗三焦气分湿热证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傅青完带汤,以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为主,组方以白术、山药、人参三药共补脾胃之气,加上甘草以助其健脾之功;苍术、陈皮可燥湿兼健脾,使邪有出路,然利湿而不伤正;白芍疏肝理气、滋养肝血,配以柴胡升散中兼除湿;车前子利水之功;荆芥升阳中予以散湿。方中体现了"脾、肝"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提升肝木之气,使肝血不燥,则至下克脾土;脾土之元得以补充,使脾不被湿邪所困,水气则得以消除。由里及表,补脾补胃[1]。主治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其用药严谨,效果显见,按辨证论治,其广泛应用各科中属脾虚肝郁者,尤以妇科造诣尤深。  相似文献   

9.
苦辛通降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所致病证,取苦寒与辛温药物组合成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阐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此法在《伤寒论》中用于痞证。仲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 脾胃位居中焦,司阴阳清浊之气的升降。脾为阴土喜湿而气主升,胃为阳土喜燥而气主降,脾升则水谷之精气(清气)得以上升,胃降则水谷之糟粕(浊气)才能下行,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  相似文献   

10.
刘玉洁教授治疗泄泻,善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泄泻时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提倡调畅气血、恢复升降之机、调畅中焦脾升胃降之机及一身之气机。在治疗泄泻时以脾胃为轴心,治脾而不忘调肝、肾,多采用疏肝和脾法,疏解肝气、和解脾胃;脾属土,火生土,补肾阳以温脾阳。重视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脾胃和湿邪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刘玉洁教授强调泄泻之治责之于脾与湿邪,治脾责之于运,治湿贵在燥。巧妙的将气机、气血、脾胃、肝肾联系在一起。对临床治疗泄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喜燥恶湿,最易被湿所困。湿热为患,氤氲弥漫,最易盘踞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药之不当,缠绵难愈。笔者受其“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论的启示,临床用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12.
湿证的概念 "湿",在祖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临床上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正常对人无害.  相似文献   

13.
王贵均 《当代医学》2011,17(23):151-151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所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一语,既概括了湿与脾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苦能燥湿的治疗原则。本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其性喜燥恶湿",并结合《内经》等相关医学著作,对此条文试从脾脏生理、湿邪致病、苦能燥湿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湿为阴浊之邪,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六淫之一,为长夏之主气。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潮湿有关。内湿则为病理产物,多为脾的病理变化引起。但脾虚而为内湿盛者,每易招引外来之湿,外湿久困亦易困土而造成内湿。水流湿火就燥,事物恒相因故也。湿邪的特点是重浊粘滞,伤阳阻碍气机。一经侵犯脏腑,往往如胶似漆,缠绵难愈。湿邪犯人,又能化热,湿热互结如油入面,不能速解。治疗失当,常有湿未化尽,阴津已伤者。治疗湿证,需用燥药。告燥过分,又有伤阴之弊,只能适可而止。因此,治疗湿证,只可相机施治,芳香宣化,因势利导,各随其宜,方为得之。  相似文献   

15.
《开卷有益》2021,(7):74-75
中医认为,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长夏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故湿为长夏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黏腻. 湿邪之病,一般说来,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证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可见湿虽为长夏主气,可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陈晨光  李坤寅 《中医学报》2020,35(2):308-311
岭南地区子宫肌瘤患者体质共性为齿痕舌,薄白或白苔,沉细脉;特性为暗红舌质,多有瘀。岭南地区潮热多雨,汗液将卫阳从表而散,卫阳根于肾阳,久即伤及肾中阳气见沉细脉。李坤寅教授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女性子宫肌瘤治疗的三分法--分年龄、分阶段、分周期。三分法治疗的主要特点包括祛痰化瘀、扶正、调经、衷中参西和心理疏导等。其中祛痰化瘀为治疗的根本。用药方面,祛痰湿多用温药,行瘀血多用气药。岭南地区虽为湿热地带,但黄腻、黄厚苔并不多见,反而白腻、白滑苔多见。故李师临床祛痰湿非用大苦大燥之品,而用温燥或药性平和之品,如白术、砂仁、蒸陈皮等,慎用大苦大寒之药。扶正尤重脾肾,注意顾护脾肾之阳气,重在调理脾肾,调经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湿温是多发于雨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证。湿热合邪是其病因特点。湿邪有形而属阴,热邪无形而属阳,二者相互对立。清热则留湿,燥湿则助热,古人喻之如油入面,着重祛有形之湿,无形之热才能被清除。笔者认为:欲祛有形之湿,必须以通畅气机为主。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其原因在于湿温未化燥入营之前,病邪主要在气分,且以中焦为病变重心,弥漫上下。因湿在气分,必然要阻滞气机而使升降失常,终致湿邪不能排除。输转气机法就是运用宣中、开肺、淡渗等流畅气机之品,调整中焦及上焦的气机,使气机通畅,水道通利,湿热得以分解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湿温病的气分阶段。若  相似文献   

18.
西宁海拔2.260米,气候燥而寒,人多病燥,医者易识,论之较多,然对湿证,临证屡见不乏,论之者殊少。其实,西宁夏秋雨水亦多,地气潮湿,民罹湿邪,理所当然。《内经》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西宁虽地处高原,然对此岁气岂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岂可只论燥而不言湿乎?以临证疾病为例:挟湿之表证、  相似文献   

19.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滑石、白通草、杏仁、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制半夏组成,治疗湿温、暑湿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症见午后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脉濡等。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肺气,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湿舒脾,薏苡仁甘淡导下以渗湿泻热,三者均为主药。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为辅药,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舒利气机,宣畅三焦,分消上下。  相似文献   

20.
大运风木太过,风气流行,全年风木之气偏盛,病多与肝、脾有关,多见风邪为患。亢则害,承乃制,待到燥金之气来复时,病多与肺、肝有关,多见燥邪为患。木气胜,土气郁,郁甚而发;土郁发于四之气,来势较猛;此时多见湿邪为患,病多与脾、肾有关,多见湿邪为患,发病较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