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新诊断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9例新诊断T2DM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A、B、C 3组,采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100mg,1次/d口服治疗,持续治疗52周。结果治疗52周后,3组HbA1c分别由12.0%、8.4%、6.8%降至7.1%、6.9%、6.5%。FBG、2hBG、胰岛素释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血脂、UAlb、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发生低血糖事件,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安全有效地降低HbA1c及7个时点(三餐前后、睡前)血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磷酸西格列汀对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合并CHD的老年T2DM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m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ast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房(left atrium,LA)、左室(left ventriculus,LV)大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24 h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并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4m后,患者的FPG、PBG、HbA1c值均下降(P<0.01、P<0.05和P<0.01).治疗后TC无明显变化(P>0.05),TG下降(P<0.05).LA、LV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P>0.05),EF有所改善(P<0.05).治疗期间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合并CHD的老年T2DM患者中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有明确的降糖效果,对心功能无不良反应,还能对患者的TG、EF、BP有轻度的改善作用,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服二甲双胍(metformin)治疗未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2DM)加用西格列汀(sitaglipt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中关村医院内分泌科单服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65~78(68.0±8.0)岁。随机分成西格列汀组和阿卡波糖(acarbose)组,每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西格列汀组患者口服西格列汀100 mg/次,1次/d,阿卡波糖组患者口服阿卡波糖50 mg/次,3次/d,两组患者同时口服二甲双胍500 mg/次,3次/d,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服药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变化,并记录低血糖、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和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PG、2hPG和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西格列汀组较阿卡波糖组2hPG和HbA1c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低血糖发生,阿卡波糖组4例发生腹胀,排气增加,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T2DM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HbA1 c>9.0%的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新诊断的T2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A)组和联合吡格列酮(B)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 hPG、HbA1 c、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HOMA-IR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FC-P、2 hC-P、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均升高(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加(P<0.05),而A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A组达标时间短,单日胰岛素用量少、体重增加少,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T2DM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增加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2型糖尿病予以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7月—2016年7月间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降糖药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血糖得以控制状况明显优于其对照组,HbA1c指标降低状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获取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将HbA1c指标显著降低,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A1c对于T2DM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T2DM患者230例,IGR患者130例和糖耐量正常(NGT)者102名,行75 gOGTT,同时测定FPG、2 hPG、HbA1c等临床指标. 结果 T2DM组FPG、2 hPG高于IGR、NGT组,IGR组FPG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R组2hPG高于NGT组.T2DM组HbA1c高于IGR、NGT组(P<0.01),IGR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FPG、2hPG呈正相关(r=0.698、0.652,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HbA1c≥6.4%为诊断切点的曲线下面积0.922(95%CI:0.899~0.946),HbA1c≥6.4%时与FPG及与2 hPG诊断T2DM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bA1c可作为T2DM诊断标准之一,HbA1c≥6.4%为最佳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老年T_2DM患者为,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35例在加以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结果观察组HOMA-IR、HOMA-β及空腹C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A_(1c)、FBG及2h PG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给予磷酸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胰岛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月60例新诊断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分对比组和实验组,分别施以磷酸西格列汀单独治疗、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比组血糖控制达标率分别为96. 67% (29/30)和70. 00% (21/30),(P<0. 05).实验组和对比组在生理维度、生理维度、治疗维度...  相似文献   

9.
选取病程在5年内的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磷酸西格列汀片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组)和米格列奈钙片联合二甲双胍组(对照组),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血糖(2h PG)、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_(1c)、TG、TCH、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变化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和米格列奈钙片联合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控制血糖和体重、血脂,减轻IR,但磷酸西格列汀片无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指标、血脂水平、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显著降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显著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道菌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G+b、G-b、c/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G+c、G-c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0%和1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是老年T2DM的有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血糖、血脂指标,调节肠道菌群,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胃肠道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29例,A组患者给予西格列汀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治疗,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及胃肠道相关激素(胃饥饿素及胃泌素)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间血糖、血脂及体重质量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2 h胃饥饿素及胃泌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均良好,但西格列汀可显著降低患者空腹及餐后胃饥饿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和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皮下注射应用于初诊T2DM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60例初诊T2DM患者应用CSII治疗后,随机分为以诺和锐30治疗的BIAsp30组和以来得时治疗的Lantus组。比较两组7个时点血糖、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与BIAsp30组相比,Lantus组20周后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P均〈0.05);两组FPG、HbA1c及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CSII治疗所用Ins剂量相同且血糖达标后,采用来得时睡前1次注射,比早、晚餐前诺和锐30皮下注射治疗者全天血糖控制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肝源性糖尿病(H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及综合护肝、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口服,1次/d,观察52周的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ALT、AST、TBil、Alb),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52周后,治疗组有29例患者(80.56%)出现病毒学应答,26例(72.22%)肝功能恢复和糖尿病控制;对照组有7例患者(19.44%)出现病毒学应答,16例患者(44.44%)肝功能恢复和糖尿病控制。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及糖尿病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0,P〈0.01;χ2=5.774,P〈0.05);治疗组肝功能、血糖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HD,不但能有效抑制病毒DNA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也能有效控制H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8%~10%的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加阿卡波糖”进行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格列齐特组采用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阿卡波糖治疗,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HbAlc(P〈0.01),Fins升高(P〈0.05),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甘精胰岛素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格列齐特组(P〈0.05)。结论两种强化方案对HbAlc在8%~10%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甘精胰岛素组降糖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胰升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于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PP-4组和GLP-1组,每组各40例.26周后,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26周后,两组F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DPP-4组比较,GLP-1组下降更明显. 结论 GLP-1治疗T2DM的疗效优于DPP-4,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10月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40例)和西格列汀治疗组(46例),于用药前、用药4周、12周和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在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0±7)比(85 ±8)kg,t=2.9,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2±7)比(84±7) kg,t =2.7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0±7)比(82 ±7) kg,t=-3.5,P<0.05].(3)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腰围下降[分别为(101±7)比(106±8)cm,t =13.35,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腰围较用药前减少[分别为(102 ±6)比(105 ±6) cm,t =3.3,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1±7)比(102±6)cm,t=-3.1,P<0.05].(4)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收缩压较用药前下降[(138±7)比(143±6) mmHg,1 mmHg=0.133 kPa,=3.69,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收缩压下降[(139±4)比(141 ±5) mmHg,t=2.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7)比(139 ±4) mm Hg,t=-3.0,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2)比(93±2)mmHg,t=2.6,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3)比(92±3)mmHg,t=3.5,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多于西格列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比4.3%,t=2.86,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降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即时血糖和HbA1c的能力相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腰围和血压,西格列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3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31例)和NPH联合二甲双胍组(NPH组,32例),治疗12周.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血脂及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12周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夜间(20:00至次日6:00)血糖≤3.0 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 mmol/L)、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低于NPH组(t=2.773、3.250、2.870、2.721、4.955、2.686、2.152、2.310、2.342、2.048,P均<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NPH组(x2=4.14,P<0.0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与NPH联合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降低体重、收缩压、血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含量变化,分析其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早相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5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男性4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0±7)岁,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另选择同期参加门诊体检的38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0名,女8名,平均年分析,危险龄(38±7)岁。测定2组血清AGEs、空腹血糖、血脂等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试验。两因素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个变量间的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因素测定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组AGEs[(4.68±0.6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8±0.2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6,P〈0.01)。AGEs与空腹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呈正相关(r=0.787、0.857,P〈0.01),与胰岛素第一时相峰值倍数、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呈负相关(r=-0.392、-0.378,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后,胰岛素第一时相峰值倍数与AGEs、收缩压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84、-0.296,均P〈0.05),与体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255,P〈0.05)。以胰岛素抵抗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GEs(OR=1.166,P〈0.05)和体质指数(OR=1.471,P〈0.01)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GEs水平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早相分泌功能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清ghrelin与PG、Ins水平的关系。方法同步测定3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DM0)、治疗达标后2周(DM1)及6个月(DM2)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时血清ghrelin、Ins、PG水平。结果(1)DM1、DM2比DM0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2)DM0多点血清ghrelin及ghrelin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DM2(P〈0.05);(3)DM2空腹血清ghrelin水平与HOMA-β(r=0.446,P〈0.05)呈正相关;与FPG(r=-0.274,P〈0.05)、FIns(r=-0.35,P〈0.05)、BMI(r=-0.276,P〈0.05)呈负相关。结论Ghrelin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