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降眼压药物2 d后眼压仍持续在40 mmHg以上的68例68眼原发性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随机选择观察组36眼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68只眼手术顺利,均无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眼压大于2l mmHg者:观察组3眼(8.3%),对照组7眼(2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手术技巧在高眼压状态下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向可调整缝线和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观察组施行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施行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两组年龄、性别、眼压等临床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无1例发生浅前房,对照组3例浅前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眼压术后1周内差异显著,两周后无差异。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双向可调整缝线相对于可拆除缝线能更好的控制滤过量,减少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梁冬梅 《广东医学》2016,(Z2):154-155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前与手术中进行前房穿刺对于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经药物控制不良呈持续高眼压的患者,A组为手术前1~2天前房穿刺降眼压正常后再行小梁切除术;B组为手术中行前房穿刺降眼压后立即行小梁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A、B两组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降眼压效果比较,A组患者达到治愈标准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功能性滤过泡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A、B两组术后炎症反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持续高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前1~2天进行前房穿刺,手术成功率更高,手术并发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观察组53眼采用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135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结膜滤过泡。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43%,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6.30%;术后第5天观察组前房全部恢复正常,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5.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为86.32%,对照组84.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眼压控制率观察组为88.6%,对照组为8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可预防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已确诊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6-12月,对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态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维持有效滤泡、控制眼压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恢复作用的疗效。方法:将纳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3例64眼,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31眼)和治疗组23例(33眼),其中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后服用ATP、维生素B1及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使用上述西药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治疗后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每周的视力、眼压、滤泡变化,1个月的视力、眼压、视野、眼底、滤泡。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以及视野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眼压以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胡志佳 《吉林医学》2012,(29):6339-6340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1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前房穿刺术,再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和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等。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10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3%。结论: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实用、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敏 《四川医学》2009,30(10):1601-160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患者随机被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25例(28眼),对照组22例(32眼)。手术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评价两组眼压变化、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眼压的下降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浅前房发生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手术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7.1%(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8.8%),P〈0.05。结论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前房、眼压、视力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炎症反应、前房出血、角膜水肿等,治疗后均吸收。术后眼压10~24 mmHg,视力提高2例,其余无变化。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何翠蓉  伍帆 《西部医学》2010,22(4):727-72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64例(7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64例(74只眼),在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12眼,占15.8%,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4眼,占45.9%,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眼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内未注入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单纯Phaco+IOL治疗,对照组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haco+IOL组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房角宽度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眼压、视力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但Phaco+IOL组并发症发生率较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晓洁  王廉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128-129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在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青光眼患者30例48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巩膜瓣下放入丝裂霉素C,实验组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玻璃酸钠,对照组前房内注入灭菌生理盐水,其余操作相同。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黄斑病变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检查眼压,手术后的眼压明显低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手术均有较好的效果(P<0.05)。术后早期实验组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玻璃酸钠,可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滤过过强所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眼压状态下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7例(40眼)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先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查滤过泡、前房及眼压、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 mmHg(1 mmHg=0.133kPa)者31者,占77.5%,需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7眼,占17.5%,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者32例,占80%.术后发生浅前房5例,前房积血3例,脉络膜脱离1例,未见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高眼压状态下前房穿刺后再行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保持或改善视力,是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选取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40例作为分析对象。常规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和Ⅱ级浅前房明显较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效果较优(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眼压,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个月,统计2组角膜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水平、并发症(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一过性眼压增高、角膜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2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增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后1周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增高、眼压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 < 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23.53%)(P < 0.05)。结论联合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可有效增大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提高病人最佳矫正视力,且手术源性散光程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徐雷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1-82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4只眼(46例)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54眼手术顺利.其中有47眼术后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能控制在10~21mmHg,7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44眼视力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