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探讨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途径.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后7 d组、手术后14d组,每组10只大鼠,进行球囊血管损伤术,术后7、14 d分别取15 mm颈动脉作为实验标本.血管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壁增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14d组有动脉壁增厚、新生内膜形成和中膜平滑肌胶原化,PCNA细胞阳性率分别是(39.5±7.9)%和(44.8±9.9)%,与假手术组[(1.3±0.4)%]相比明显增加(P<0.01);p38MAPK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p38MAPK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r=0.714,P<0.05).结论球囊损伤血管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血管损伤后p38MAPK表达明显增强,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呈正相关;p38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昆明山海棠(THH)及其提取物THW-4对兔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颈动脉损伤模型,采用THH中药灌胃及THH中药灌胃/THW-4局部灌注两种给药方式,分别观察用药14 d和28 d后药物对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内皮修复的影响.结果 用药后14 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THH灌胃组和联合用药组新生内膜中PCNA染色阳性细胞比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7.68%±5.27%,6.60%±2.52%比40.37%±7.12%,P<0.01);伊文思蓝活体染色显示各组内皮修复差异不明显.用药后28 d血管壁定量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THH灌胃组和联合用药组血管新生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5±0.65 mm2, 3.49±0.44 mm2比5.25±0.53 mm2;0.53±0.10,0.69±0.10比0.97±0.14,P均<0.01).结论 THH及THW-4可有效抑制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凝血酶受体mRNA的变化及葛根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3、7、14和28 d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凝血酶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50 mg/(kg.d)〕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③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④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弱,但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及内膜增生程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葛根素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但对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几丁聚糖组和模型组各30只。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几丁聚糖组在术前1周即开始每天一次灌胃几丁聚糖2g,并在术后继续给予至处死;模型组只建立模型但不予以任何处理。分别于手术后即刻(0d)、7d、14d、28d和35d,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损伤;运用图形分析系统检测增殖的内膜面积;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内膜细胞的性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明确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53例,几丁聚糖组28例,模型组25例。手术后即刻见血管内膜完全剥脱,部分可见平滑肌细胞断裂。手术后7d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血管内膜在第28天增生达高峰,几丁聚糖组内膜增生在术后14d达到高峰。几丁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α肌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增殖的内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几丁聚糖组在手术后14d血管完全再内皮化,而模型组手术后28d才完全再内皮化。结论几丁聚糖能预防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几丁聚糖促进血管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束波  范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89-2992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成形术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血管新生内膜增生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48只,随即分成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4只。标记的BMSCs移植到大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术后取血管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HE染色血管组织检测血管形态学变化。术后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的浓度。结果术后14 d,BMSCs组损伤血管局部NF-κBp65、PCNA及α-SM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28 d,BMSCs组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BMSCs组血清TNF-α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BMSCs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血管炎症反应,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变化过程。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术后2 d、7 d、14 d、28 d处死4个组,每组6只。摘除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增生情况、PDGF-BB、PCNA、P16表达的变化。结果内皮损伤后2 d无血管内膜增厚,7 d内膜开始增生,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PDGF-BB、PCNA的表达均于术后2 d开始升高,PCNA的表达在术后7 d达高峰,而PDGF-BB在术后14 d达到高峰,P16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变化不显著。结论 PDGF-BB、PCNA和P16的表达变化规律为寻找有效控制再狭窄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和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7只)、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10只)。后2组建立颈总动脉内膜损伤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动物术前3d至术后28d每日接受阿托伐他汀(30mg·kg-1·d-1)治疗。术后28d处死大鼠,测定颈总动脉平滑肌细胞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并测量动脉增生内膜厚度。结果: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阿托伐他汀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动脉最大增生内膜厚度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而抑制血管重塑的过程,从而在防治血管再狭窄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锌指蛋白A20基因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6):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假手术组只进行颈动脉结扎,不进行球囊损伤术;模型组只进行球囊损伤术,不进行局部转染治疗;对照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 TE buffer;治疗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 pCAGGS-GFP/A20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A20在损伤动脉壁的转染效率;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技术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在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 d模型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显著增生。A20基因转染可抑制新内膜面积的增加(减少47.8%,P<0.05)和内/中膜比值的增加(减少42.9%,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内增殖指数(9.6%±2.3%)显著少于对照组(26.7%±5.1%,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壁细胞核因子κB p65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4 d和28 d治疗组血管组织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转染A20基因可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其负反馈抑制了核因子κB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在防治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R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E染色检测假损伤组(S组)、损伤组(I组)和损伤+Tet治疗组(Tet组)28 d血管形态学改变;分别使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I组和Tet组7、14、28 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MKP-1表达的变化。结果①28 d血管形态观察,S组血管壁各层结构完整;I组新生内膜(neointim a,NI)面积显著增加,管腔面积(LA)显著缩小;Tet组NI增殖较I组明显减轻,LA增加。②损伤后7 d,Tet组与I组之间血管壁SMα-actin、PCNA和MKP-1表达变化无显著差异,NI增殖程度亦基本相同。Tet组14 d和28 d血管壁中PCNA表达均低于I组,而MKP-1表达均高于I组;14d SMα-actin表达略高于I组,28 d两组间无差异。结论Tet可不同程度地拮抗内膜损伤后VSMC表型转化及其调节,继而减缓NI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