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正锯  李树清 《肝脏》2001,6(4):243-243,285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复杂 ,部分患者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现报道 1例外周血和骨髓血的HBV标志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患者。患者女 ,35岁。因反复乏力、纳差、腹胀、牙龈出血、双下肢浮肿 1年余 ,加重 6d ,呕血 3h于 1998年 7月 3日急诊入院。该患者 1990年曾患乙型肝炎 ,经中药治疗 2个月 ,症状缓解 ,肝功能复常 ,但HBV标志仍持续阳性 ,否认氯霉素、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类服药史 ,无苯等化学物质接触史 ,无放射性物质辐射史。入院查体 :中度贫血貌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无肝掌、蜘蛛痣 ,左右上肢抽血处和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特征。方法 观察1991-01~2003-1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诊治的737例SAA患者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并发SAA患者(21例,Ⅰ组)所占比例,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探讨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抗体阳性组(23例,Ⅱ组) ]并发SAA与SAA对照组(42例,Ⅲ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疗效和预后方面的异同。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并发SAA占同期SAA的比例为2. 8%。(2) 3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3)治疗后Ⅰ组患者血象、骨髓象恢复晚于Ⅱ、Ⅲ组。( 4 )Ⅰ、Ⅲ组患者CD 8 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Ⅱ组(P<0 .05,P<0 .01)。(5)3组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SAA患者经免疫抑制治疗后造血功能恢复较慢;SAA合并HBV抗体阳性者T亚群异常较轻;慢性HBV感染未显著影响SA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林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年称肝炎后再障,近年来大多数文献都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Hepatitisassociatedaplasticanemia,HAAA),以后者命名较确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回顾了12例HBV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本病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治方案以及预后转归等特点,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肝病科以及血液科收治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中筛查HAAA患者资料.  相似文献   

6.
7.
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分析刘清池,张春丽,郑博荣,张丽娜,刘素平,孙楠,李卫军,梁冰丙型肝炎病毒(HCV)多由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判断近期有无感染HCV的敏感指标。我们检测了60例住院再生障碍性贫血(AA)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8岁。因间断头晕、乏力8年余,发热2个月伴腹泻20余天,于2002年5月13日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头晕、乏力、面色发白,到当地医院查“贫血”,输血400 ml后出现发热,诊断为“疟疾”,经抗疟治疗后出院。1个月后再次发热,检查白细胞0.8×10~9/L,血红蛋白30 g/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经输血、抗感染、服肌酐治疗后出院,未复查血常规。否认有肝炎、结核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放射  相似文献   

9.
马利兰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兰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杨绵本,何争春,梁瑞琼,杨弘马利兰(Myleran)用于治疗CML已逾40年,其后虽又"有羟基脲、二溴甘露醇、去水卫茅醇、合520、靛玉红等药物用于治疗CML但由于马利兰疗效高(有效率>90%),副作...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的血液系统重症之一,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进而开展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传统观念认为AA为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造血组织种子/虫子/土壤异常、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征[1]。目前研究[2]显示,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占重要地位,其次遗传因素,如端粒酶基因突变等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可继发于多种情况,如病毒感染、妊娠、药物、放疗或毒素等。  相似文献   

13.
14.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秀连 《山东医药》2010,50(6):22-22
2003—2008年,我们共护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6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药治疗费县人民医院(273400)宋长美,王永芳,张素芳,颜士鸿中医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慢性再障)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心、脾、肾三脏有关,尤以脾肾二脏亏损为主,故治疗应以补肾为主,辅以补气补血。1补肾常用中药为鹿角胶、仙茅...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瘦素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体内瘦素水平的测定 ,了解再障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瘦素的关系。方法 :按正常人、再障、其他类型贫血分为三组 ,每位受试者均抽取骨髓液、外周血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含量。结果 :再障组骨髓液和外周血瘦素水平分别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其他类型贫血组与正常人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三组的骨髓液与外周血瘦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三组相关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液、外周血瘦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 ,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 ,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增多有关。瘦素受体的不完整及造血干 /祖细胞对干细胞因子 (SCF)的反应性降低 ,破坏了瘦素与SCF协同刺激原始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 ,可能是造成再障瘦素水平高 ,而造血干 /祖细胞数量减少的一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苯中毒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春华  李立新 《山东医药》2003,43(16):16-16
苯中毒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白血病等 ,苯的骨髓毒性作用是其代谢产物——环氧化苯所致。环氧化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 ,可抑制其 DNA合成。近年来 ,我们遇到苯中毒致急性再障 3例 ,现择其 1例总结如下。患者男 ,2 0岁。因乏力、手足麻木 2 0天 ,发热、鼻衄伴头晕、乏力 10余天入院。体检 :T39.2℃ ,四肢及躯干见散在出血点 ,鼻腔出血。心率 12 0次 / min,律齐 ;肝脾未及肿大。化验 :Hb33g/ L,WBC0 .8× 10 9/ L,中性粒细胞 0 .12× 10 9/ L,淋巴细胞占 6 8% ,PL T1.1× 10 9/ L,网织红细胞为 0。骨髓穿刺涂片示三系增生重度…  相似文献   

18.
19.
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感染被认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anemia,AA)的常见病因之一,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本文以几种目前认为与再障关系较大的病毒为例,复习文献,就上述问题作一综述,以求反映在这一方面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点、新进展,并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1 病毒感染与再障之间的关系1.1 肝炎病毒 Lorenz于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例病毒性肝炎4周后发生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随后又有人提出了“肝炎相关性再障”(hepatitisassociatedaplasticanemia,…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35例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并与青中年人再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再障症状多不典型,早期易误诊,本组误诊率为54.3%,患者贫血较重,骨髓非造血细胞增多,与青中年人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老年组有18例发生并发症(各种感染共9例,脑出血9例);青中年组仅5例。老年组死亡28例,病死率80.0%;青中年组死亡9例,病死率25.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