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9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手术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并发脑气栓1例,3 d后神志恢复;肺炎2例.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对内环境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该术式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紫绀型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85例紫绀型心脏患者的体外循环资料,术前了解并评估患者病情,选用中低温或者深低温体外循环,术中加强血气及连续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维持合适的胶体渗透压,加强肺保护。停机前后实施超滤。结果无一例患者因体外循环死亡,均顺利脱机。3例患者术后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结论采用合理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氧及灌注流量管理、合理应用超滤技术是小儿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初步体会。方法:对7例重症冠心患者采用该法使术,4例搭桥4根,2例搭桥3根,1例搭桥5根。术中行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者2例,二尖瓣置换者1例。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35min(90~192min),7例病人术中均经一次低能量除颤复跳,脱离体外循环顺利,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术后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支持者4例,时间24~72h。死亡1例系因术后7h反复发生恶行室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一种优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 15 8例紫绀型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 大部分病例采用中、深度低温、低流量灌注方法 ,部分病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法。 结果  15 8例患者术中死亡 3例。 结论 在紫绀型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应用质量优良的膜肺和人工心肺机 ,减少血液破坏 ,增强肺保护。采用合适的血液稀释及血液保护 ;采用较多胶体预充 ,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 ,充分有效的左心引流 ,保护肺功能 ;心脏复跳后充分的辅助循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先天性冠状动脉瘘7例,全部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后并发败血症。随诊2~10年,无远期死亡及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少数患者可选用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总结158例紫绀型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 大部分病例采用中、深度低温、低流量灌注方法,部分病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法。结果 158例患者术中死亡3例。结论 在紫绀型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应用质量优良的膜肺和人工心肺机,减少血液破坏,增强肺保护。采用合适的血液稀释及血液保护;采用较多胶体预充,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充分有效的左心引流,保护肺功能;心脏复跳后充分的辅助循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手术治疗,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一期31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7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占5.2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36例婴幼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38个月,有并发症3例,占7.89%。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疗效有赖于熟练的专业队伍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严密监护,准确、及时地防治并发症,则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曹彬  陈广明 《江苏医药》1995,21(9):583-584
报告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60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升主动脉造影确诊.行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取右房切口9例、右室切口41例、主动脉加右房(右室)切口10例.合并室缺者与窦瘤一起修补;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行瓣膜成形式替换术。术后死亡1例。随访1~13年,其余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早期疗效和护理配合:方法:体外循环下行CABG18例,采用低温冷血间断灌注保护心肌,加强术中护理配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均顺利恢复,出院时心绞痛完全缓解,心功能Ⅰ~Ⅱ级。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早期效果较好,再血管化充分,能解除心绞痛.改善心功能,良好的护理配合能提高手术或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克诚  杨大斌  苗锋  贲晨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40-204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结果 患者中19例痊愈出院,随访1~2年心绞痛症状消失。1例术中室颤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脑死亡;1例术后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住院时间、经济支出减少,且手术的并发症降低,心功能可得到较好保护,更合适高龄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3月—2010年3月310例4个月~30个月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及转归。病种包括:VSD194例,ASD17例,VSD伴ASD23例,VSD伴PDA27例,VSD伴PDA及MS10例,VSD伴ASD及PDA27例,PDA8例,ASD伴丁APCV4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0.75的81例(26.1%)。因难治性肺炎和心衰而急诊手术38例(12.2%)。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住院死亡9倒。术后3个月和半年各死亡1例。病死率3.5%(11/310)。年龄小,畸形复杂矫治不完全,术后肺部感染(5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低心排(2例)、顽固性出血(1例)、营养不良(1例)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拯救婴幼儿高危先心病的积极有效手段,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双向GLENN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疆蓉  杨仕海  陶曙光  王建明 《河北医药》2009,31(14):1720-1721
目的总结腔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4例。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39例,建立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转流;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5例,主动脉不阻断;同时存在左上腔静脉6例,行双侧双向GLENN术。结果死亡2例,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其余42例术后恢复顺利,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胜任一般体力活动,发绀减轻,平均经皮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2±5.1)%,上升至(92.5±1.5)%。结论对于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操作得当,加强术后监护,双向GLENN手术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8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方法:本组280例心脏病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3例瓣膜置换病人术中进行了二次转流,先心病人和心房粘液瘤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瓣膜置换术后,因出血再次进胸5例,其中心房切口出血2例,主动脉切口出血1例,纵隔心包引流管刺破心脏表面血管2例,因术后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1例,均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围术期准备,正确处理体外循环管理及心肌保护,加强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初步体会。方法:对7例重症冠心患者采用该法使术,4例搭桥4根,2例搭桥3根,1例搭桥5根。术中行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者2例,二尖瓣置换者1例。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35min(90~192min),7例病人术中均经一次低能量除颤复跳,脱离体外循环顺利,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术后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支持者4例,时间24~72h。死亡1例系因术后7h反复发生恶行室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一种优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4,(12):901-90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6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支[(2.2±0.9)支]。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为2.04支[(2.2±0.9)支]。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为2.05 h[(3.6±1.2)h];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死亡。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等均有明显缓解,心肌缺血明显改善,随访65 h[(3.6±1.2)h];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死亡。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等均有明显缓解,心肌缺血明显改善,随访660个月,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60个月,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级。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严格掌握手术指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弓中断简称(IAA)病人多在新生儿早期因充血性心衰死亡,幸存极少。我院于1987年7月~1995年6月对5例IAA(A型4例,B型1例)在低温阻断和体外循环下实施矫治术,4例存活,1例术后3天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232例冠心病患者中10例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CABG,222例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前调整心肺功能,术中注意保护心、脑、肾功能,术后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进行肺部理疗.结果 226例患者痊愈出院,心绞痛完全缓解.3例术后低心排死亡,1例鱼精蛋白过敏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11例随访2个月至3年已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 仔细规范的围术期处理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7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的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37例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入路,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30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置换7例;2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和低心排症。32例患者随访6个月~6年,无远期死亡,疗效满意。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而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注意术中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是安全的,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时神经系统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26例患者以新型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各种以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并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灌注,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根据术前脑动脉、主动脉CTA检查结果,选择单侧顺行脑灌注(UACP)或双侧顺行脑灌注联合灌注(BACP)的方法对脑和脊髓组织行持续灌注。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神经系统灌注采用BACP+腋动脉灌注6例,右侧UACP+腋动脉灌注20例。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26.66±11.65)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56.29±6.26)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26.90±6.02)min,选择性脑灌注平均时间(23.4±11.5)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度平均(16.8±3.8)℃,术后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17.52±5.18)h,术后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放弃治疗,5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出现一过性肾功能障碍,无手术中死亡,无术后严重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5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5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人工血管通畅,6~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新型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时,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保证了术中脑和脊髓的持续灌注,降低了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