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脾动脉结扎、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4例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结果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36cmH2O(31~45cmH2O,1cmH2O=0.0098kPa),分流后门静脉压力26cmH2O(21~33cmH2O),平均下降10cmH2O。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例发生乳糜漏,分别于术后7d至3.5个月自行消失。39例(88.6%),随访0.5~7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腹水消失31例,明显减少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39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结论此手术方式是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简单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脾动脉结扎、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4例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结果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36cmH2O(31~45cmH2O,1cmH2O=0.0098kPa),分流后门静脉压力26cmH2O(21~33cmH2O),平均下降10cmH2O。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例发生乳糜漏,分别于术后7d至3.5个月自行消失。39例(88.6%),随访0.5—7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腹水消失31例,明显减少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39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结论此手术方式是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一加综合征较简单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放射介入加肠腔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放射介入加肠腔C型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对布 -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995年 7月至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0例下腔静脉及主肝静脉完全闭塞、又无扩张代偿的副肝静脉的10例病人 ,行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内支架术后 ,再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 (联合手术 )。结果 下腔静脉压力由 1 5 7~ 2 7kPa(16~ 2 8cmH2 O )降至 0 78~ 1 47kPa(8~15cmH2 O) ,门静脉压力由 2 94~ 4 41kPa(30~ 45cmH2 O)降至 2 45~ 2 94kPa(2 5~ 30cmH2 O) ,1例病人死于手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 ,余随访 6个月至 2年 ,肝脾缩小 ,腹水减少或消失 ,下肢水肿消失。结论 本联合术式对某些类型的布 -加综合征病人为合理、适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14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中青年患者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回流障碍型布加综合征的应用。方法:本组14例,平均年龄28.6岁,均为肝段或长段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肝静脉出口阻塞,其中12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2例为肝段下腔静脉严重狭窄,采用3种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分别应用11例,1例和2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时间4-52个月,平均24个月。方法:(1)术后2例人工血管因栓形成,1例最后改行腹膜腔颈内静脉腹水转流术;另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死亡。随访期死亡率为7%,总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6%,而腔房人工血管的通畅率为93%,本组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范围为5-26cmH2O,平均下降15.5cmH2O,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腔静脉长段血栓致下腔静脉和肝脉回流障碍的中青年患者,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不失为一种能同时缓解门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手术方法,其远期通畅率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三联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三联手术(人造血管肠腔静脉C型架桥、冠状静脉结扎、脾动脉结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采用三联手术治疗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胃网膜静脉压为27~45cmH2O,术后为25~43cmH2O,平均下降8cmH2O。术后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发生乳糜瘘,分别在手术后5,10d和3个月后自行消失。随访1个月~6年的共41例,无再出血病例,无肝性脑病发生。所有病人脾机能亢进消失。腹水消失20例,明显减少10例,无1例增加。肝功能好转10例,下降3例,28例变化不明显。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40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结论 本手术主要适应于以下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①单纯化肝静脉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一种病理类型);②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成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③肝内型门静脉高压行断流术后再发出血或未行手术,肝功能为ChildA和B级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7例肝静脉型BCS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采用经颈静脉、经股静脉或二者联合途径行肝静脉穿刺造影及闭塞段的开通.术后给予护肝、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34例,成功率92%,共开通了38条肝静脉.肝静脉开通后,单纯行球囊扩张患者9例;余25例患者置入肝静脉支架27枚,其中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右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支架.闭塞的下腔静脉开通后置入国产Z型支架7枚.肝静脉的压力术前24 ~ 48 cm H2O,平均为(36.0±3.4)cm H2O,介入治疗后即刻下降为11~34 cmH2O,平均(21.0±2.3) cm H2O.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3.0±2.0)个月,9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再次发生狭窄或闭塞,均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行支架置入的患者23例得到了随访,其中6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6/23,26%).结论 肝静脉型BCS可根据肝静脉闭塞和肝内侧支建立的情况行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肝静脉和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1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纵隔恶性肿瘤2例,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均经原发灶病理证实为恶性.经右侧股静脉入路,以猪尾巴导管于狭窄段近端或远端造影,明确狭窄部位、长度、程度,无局部血栓形成者直接置入Wallstent支架(Boston Scientific,USA),1例同时置入Z形支架(COOK,USA),合并血栓病例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后再置入支架.结果 13例全部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段平均长度4.3 cm(3~6 cm).1例置入2枚支架,其余患者均置入1枚支架.6例在支架置入前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卧位测静脉压,术前(26.2±1.6) cm H2O,术后降至(4.3±0.8) cm H2O,置入支架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完全消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即刻至术后3 d完全消退.8例术后4~10个月内死于肿瘤多处转移造成脏器功能衰竭,其余5例(包括后续治疗的3例)存活,随访8~26个月,中位数13个月,所有病例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未再复发.结论 上腔静脉支架置入部分联合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是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成形治疗复发性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复发性布 -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阻断梗阻上、下端的下腔静脉 ,切开梗阻部位 ,取出血栓 ,矫正畸形 ,用自体心包补片成形下腔静脉。结果  3 9例术后均肝脾肿大缩小 ,腹水消失或减少 ,下腔静脉压力降低 6~ 11cmH2 O。B超检查显示 :全部病人术后原下腔静脉狭窄处直径 3 .5cm ,血流通畅。术后 7例出现短暂血尿 ,5例出现心功能不全 ,其中 2例出现胸水 ,无 1例住院死亡。随访 3个月~ 6年 ,3例术后 1年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死于肺部疾病 ,2例术后 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疾病。 4例失访。 2 9例恢复正常生活 ,无复发肝脾大、腹水。结论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腔静脉成形治疗复发性布 -加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PTA)加支架植入术(EMS)治疗。所有病例随访6-108个月。结果 扩张前静脉狭窄段内径0-6mm(平均3mm),肝静脉内径2mm。扩张并置放血管内支架后,腔静脉、肝静脉内径分别为18—20mm和8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压力差为18-35cmH20(1.76-3.43Da),平均20.3cmH20(1.989kPa),扩张后压差消失,119例手术顺利,1例左肝静脉轻度损伤。术后96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19例明显改善。120例(100%)获1-108(平均67.35)个月随访,其中门5例在随访期间血管内支架形态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3例在术后8,11,16个月发生腔静脉再阻塞,经二次PTA EMS治愈;2例于术后2—3个月发生3支肝静脉再阻塞,转为外科手术。结论 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是非长段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改良式Z stent在治疗布 加综合征 (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首先行彩色Doppler检查确定BCS病变性质以选择血管内支架类型 ;②X线监视下行下腔静脉破膜及扩张后 ,将作有标记的自制改良式Z stent准确置放于下腔静脉 ,其无支架区对准肝静脉开口 ;③行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以了解支架位置。结果 应用自制改良式Z stent治疗 18例BCS病人 ,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 (2 8 5± 1 0 )cmH2 O降至术后 (8 6± 0 9)cmH2 O ,随访 5~ 38个月 ,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 ,症状及体征消失。结论 自制改良式Z stent能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并完全对抗下腔静脉的回缩 ,应用其治疗BCS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