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结节脑膜瘤属于鞍上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因其位置较深、范围小且与周围许多重要结构毗邻,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我院1997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收治脑膜瘤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鞍结节脑膜瘤属于鞍上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因其位置较深、范围小且与周围许多重要结构毗邻,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我院1997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收治脑膜瘤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鞍结节脑膜瘤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2],作者自2004年4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1例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位置深在,与周围的视神经、颈 内动脉及其分支、下丘脑和海绵实等关系密切,手术切除肿瘤具 有较大难度。我院1998年7月至2003年8月5年间收治41例 鞍结节脑膜瘤,就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鞍结节脑膜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7.1%[1].由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部位,且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使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我科近10年收治鞍结节脑膜瘤37例,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6.
正鞍结节脑膜瘤,又称鞍区脑膜瘤、鞍上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前床突或蝶骨平台等区域的脑膜瘤,因上述颅底解剖结构集中在3 cm范围内,所以临床上常将上述部位脑膜瘤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一是尽量全切除肿瘤,二是改善临床视功能障碍症状。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7.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鞍结节脑膜瘤源于蝶鞍结节或视交叉部位的蛛网膜,与视路、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但手术入路较多,尚未统一,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者选用翼点入路处理鞍结节脑膜瘤.现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应用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3例鞍结节脑膜瘤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扩大经额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探讨其手术切除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6月至2002年8月采用扩大经额入路手术切除的15例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中,肿瘤全切12例(SimpsonⅠ、Ⅱ级),次全切3例(SimpsonⅢ级);视力改善10例(66.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扩大经额入路切除大型鞍结节脑膜瘤,可提供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仔细操作,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5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4例。所有5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基底均位于鞍结节或鞍隔的硬膜;MRI平扫T1加权像(weighted image,WI)均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增强扫描图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5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MRI检查在鞍结节脑膜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以及手术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0.
鞍结节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5%~10%。肿瘤位置较深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部等重要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笔者对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0年6月诊断治疗的13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肿瘤均全切。术后视力改善19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为主,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
鞍结节脑膜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其手术疗效与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和显微技术关系密切.作者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额外侧入路对65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本组肿瘤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月~10年,10例复发。结论 掌握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经鼻-鞍结节入路与开颅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行开颅手术治疗的75例Ⅰ~Ⅳ级(由本中心根据鞍结节脑膜瘤的生长特点将其分为Ⅰ~Ⅴ级)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开颅手术组)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行神经内镜经鼻-鞍结节入路手术治疗的86例Ⅰ~Ⅳ级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神经内镜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视力和视野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肿瘤复发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与开颅手术组比较, 神经内镜组中肿瘤切除程度为Simpson分级Ⅰ级者比率较高[95.3%(82/86)对比70.7%(53/75)], 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1/86)对比6.7%(5/75)]、癫痫[0(0/86)对比12.0%(9/75)]以及颅内血肿[0(0/86)对比6.7%(5/75)]的发生率较低, 术后1 d出现皮质醇功能减退者[12.8%(11/86)对比21.3%(16/75)]的占比低(均P<0.05);但两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正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TSMs)通常起源于视交叉沟和鞍结节,因其解剖位置较近,临床上把起源于鞍膈、前床突、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统称为TSMs,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TSMs毗邻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切除技巧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2])。眶上外侧(lateral supraorbital,LSO)入路由HERNESNIEMI等~([3])在2005年首次报道,此入路简单、快速、安全、损伤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 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6.7%.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改变6例,下降4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前纵裂入路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良好的手术入路,暴露充分,可提高伞切除率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讨论手术技巧。结果 47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中,根据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5例,Ⅱ级37例,Ⅲ级3例,Ⅳ级2例。肿瘤全切除42例(89%),次全切除5例(11%)。39例术前视觉障碍病人中,术后症状改善25例,保持不变10例,恶化4例。出院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恢复良好41例(87%),有轻微症状6例(13%),无重度残疾及死亡。随访3~93个月,1例病人术后4年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各种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8年间32例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5~6.5cm,所有患均有视力障碍,其中19例为非对称。MRI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它肿瘤的鉴别。手术采用单侧额下16例、双额4例、翼点经侧裂9例、眶上锁孔3例。结果 26例获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8例术前视力下降患中,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4.3年(0.4~8.5年),次全切除中2例再生长。结论 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解剖学上难以区别,应命名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应保护蛛网膜屏障,这是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其中颅底重建5例.术后55%病人视力改善,大部分病人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对首发症状为视力视野改变特别是伴持续性头痛者,应行CT或MRI检查,争取早期确诊;肿瘤形状及生长方向是影响肿瘤切除的主要因素,应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向确定手术入路;细致的显微手术可以避免损伤鞍区的重要结构,对有颅底骨质破坏者需行颅底重建;应对鞍结节脑膜瘤进行细致分型,从而更有利于手术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TSM)主要指起源于鞍结节的脑膜瘤,也包括起源于前床突,视交叉沟及鞍隔等部位的脑膜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目前显微手术是治疗TSM最有效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切除肿瘤及受侵硬膜和颅骨以防复发,进而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以促进视觉功能障碍的改善或防止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