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免疫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调节,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本文就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差异.方法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从缓解期(25例)及急性发作期(35例)从哮喘患者气道获得BALF,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测CD4+CD25+Treg的细胞数目.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BALF中CD4+CD25+Treg细胞数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显著,呈下降趋势.结论 Treg数量及与哮喘病情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咳嗽。近年来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哮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以免疫抑制和免疫无能为特征的淋巴细胞群,FOXP3是CD4tCD25。调节性T细胞一个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并且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外周表达和功能维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并影响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调节性T细胞或其相关基因的干预也许会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氨茶碱对分离培养的健康人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凋亡的影响.方法 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尼龙棉柱法、磁珠分离法分离出健康人和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分小剂量氨茶碱(1.13 mg/L)、及空白组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变化.结果 ①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Treg的纯度为77.4%~92.3%,哮喘患者CD4+CD25+Treg的纯度为75.2%~93.8%.②CD4+CD25+Treg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在健康组为4.12%~7.98%,在哮喘组为4.51%~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小剂量氨茶碱均可以诱导健康组及哮喘组外周血CD4+CD25+Treg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 小剂量氨茶碱(1.13 mg/L)可能通过促进CD4+CD25+Treg凋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患者体内的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D_4~ CD_(25)~ 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患者体内的功能变化。进一步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方法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患者的CD_4~ CD_(25)~ 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纯度;分别用变应原或联合应用抗CD3单抗和抗CD28单抗,刺激两种来源的CD_4~ CD_(25)~ 调节性T细胞和CD_4~ CD_(25)~-5T细胞,ELISA、3H-TdR等检测CD_4~ CD_(25)~ 调节性T细胞功能。结果:来源于哮喘患者的CD4 CD2 5调节性T细胞不能抑制变应原对CD_4~ CD_(25)~-T细胞的活化增殖,而能抑制抗CD3和抗CD28单抗对CD_4~ CD_(25)~-T细胞的刺激作用。结论哮喘患者体内CD_4~ CD_(25)~ 调节性T细胞存在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8.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抑制是维持机体有效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研究认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免疫抑制机制中的关键成分.对该类细胞的研究多集中在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免疫耐受等方面.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也涉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进展,本文就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个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其以调节自身T细胞反应为主要功能,不仅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而且可能参与诱导移植耐受以及肿瘤免疫的调节,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这类细胞在免疫学及整个医学界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均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1,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已有的研究表明,Treg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以免疫抑制和免疫无能为特征的淋巴细胞群,FOXP3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一个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并且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外周表达和功能维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并影响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调节性T细胞或其相关基因的干预也许会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CD4+CD25+Treg细胞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是外周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表达细胞表面分子(CTLA-4、GITR等)及Foxp3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功能及数量存在异常,这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影响CD4+CD25+Treg的状态起到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oll样受体、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ll样受体(TLR)是机体识别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的主要受体,是介导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病是环境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TLR与哮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Th1/Th2理论并不能充分阐明哮喘的发病机制。随着对哮喘的深入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凸现其冰山一角。本文就近年来对TLR、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A)组,哮喘(B)组,地塞米松1(C)组、地塞米松2(D)组,地塞米松3(E)组。A组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第15~21天每天给予生理盐水雾化。B、C、D、E组用卵蛋白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第1天,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抗原1ml(卵蛋白1mg+灭活百日咳杆菌9×10。个+氢氧化铝干粉100mg)混悬液,第15~21天给予1%的卵蛋白雾化30min,C、D、E组于雾化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mg/kg、1mg/kg、2mg/kg。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大鼠体内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使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后对其的影响。结果B组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表达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42.21±5.62)%、(12.69±2.70)%、(11.15±1.05)%,A组结果分别是(18.76±5.85)%、(6.21±1.73)%、(7.85±2.13)%。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C组、D组、E组BALF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表达分别是(10.49±4.03)oA、(13.28±5.12)%、(7.51±5.39)%,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外周血中,C组(6.03±1.43)%、D组(4.88±0.95)%与A组(6.21±1.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49士0.62)%与C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c组(7.25±1.82)%、D组(8.63±3.18)%与A组(7.85±2.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38±1.37)%与C组、D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T细胞在哮喘大鼠体内有明显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地塞米松可以抑制CD4^+CD25^+T细胞的表达。BALF内CD4^+CD25^+T细胞的变化与外周血和脾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监测外周血或脾脏CD4^+CD25^+T细胞变化可了解肺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A)组,哮喘(B)组,地塞米松1(C)组、地塞米松2(D)组,地塞米松3(E)组.A组第l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 ml,第15~21天每天给予生理盐水雾化.B、C、D、E组用卵蛋白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第1天,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抗原l ml(卵蛋白1 mg+灭活百日咳杆菌9×106个+氢氧化铝干粉100 mg)混悬液,第15~21天给予1%的卵蛋白雾化30 min,C、D、E组于雾化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 mg/kg、1 mg/kg、2 mg/kg.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 ,观察大鼠体内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使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后对其的影响.结果 B组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表达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42.21±5.62)%、(12.69±2.70)%、(11.15±1.05)%,A组结果 分别是(18.76±5.85)%、(6.21±1.73)%、(7.85±2.13)%.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C组、D组、E组BALF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表达分别是(10.49±4.03)%、(13.28±5.12)%、(7.51±5.39)%,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外周血中,C组(6.03±1.43)%、D组(4.88±0.95)%与A组(6.21±1.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49±0.62)%与C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C组(7.25±1.82)%、D组(8.63±3.18)%与A组(7.85±2.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38±1.37)%与C组、D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在哮喘大鼠体内有明显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地塞米松可以抑制CD4+CD25+T细胞的表达.BALF内CD4+CD25+T细胞的变化与外周血和脾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监测外周血或脾脏CD4+CD25+T细胞变化可了解肺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Ⅱ-Fc)对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①选择40例活动期中重度RA患者,按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原则分为TNFR Ⅱ-Fc+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组和甲氨蝶呤对照治疗组,共治疗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比例,并同期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平行比较.②比较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健康评估问卷(HAQ)平均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①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4±1.4)%与(7.5±1.5)%,P<0.01 ];TNFRⅡ-Fc+甲氨蝶呤联合治疗12周后,CD4+CD25+ FOXP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7.0±1.2)%与(5.2±1.6)%,P<0.01].联合治疗组CD4+CD25TOXP3+细胞比例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甲氨蝶呤治疗组[(7.0±1.2)%与( 5.6±0.7)%,P<0.01].②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DAS28评分、HAQ平均分均优于甲氨蝶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NFRⅡ-Fc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TNFRⅡ-Fc可提高活动期RA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可能是其治疗RA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oxp3及其调控的CD4~+CD25~+Treg细胞在肺腺癌患者中表达的规律及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Western-blot法检测正常肺组织、肺腺癌、鳞癌组织(按Ⅰ、Ⅱ、Ⅲa分期分层)中Foxp3水平。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细胞肺癌、腺癌、鳞癌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法检测临床各期肺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表达Foxp3的CD4~+CD25~+Treg细胞计数,并观察化疗及手术对肺腺癌患者血清中Foxp3水平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中CD4~+CD25~+Treg细胞计数与肺腺癌患者生存周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肺腺癌各期患者Foxp3表达水平和血清中CD4~+CD25~+Treg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经手术或化疗干预后患者外周血清中细胞计数下降明显。细胞计数低于平均值或化疗后细胞计数变化值高于平均值的患者平均生存周期明显高于细胞计数值高于平均值或化疗后细胞计数变化值小于平均值的患者。结论 Foxp3调控的CD4~+CD25~+Treg细胞在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肺腺癌的早期诊断,并可将其作为常规检查及监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CD4^+CD25^+T细胞的调节机制,CD4^+CD25^+T细胞与变态反应的关系,以及CD4^+CD25^+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LA-DR mRNA及Th17和CD4+CD25+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肝衰竭患者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衰竭15例,药物性肝损伤12例,酒精性肝病1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例和正常人10例。采用PCR法检测PBMCs中HLA-DR mRNA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和Th17细胞百分比。结果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HLA-DR mRNA水平为(134.5±15.2),显著高于药物性肝损伤组的(17.9±1.2)、酒精性肝病组的(19.6±2.0)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11.2±1.2),P<0.05];不同病因肝衰竭患者Th17和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4±0.6)%和(3.9±0.6)%左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慢性乙型肝炎[分别为(3.7±0.2)%和(6.1±0.4)%和正常人(2.1±0.7)%和(7.0±0.9)%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不同病因肝衰竭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19例死亡患者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呈持续下降,直至死亡,而31例生存患者则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 mRNA水平及Th17和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