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介民国时期广州四部温病学讲义的内容。四部讲义共同点体现在内容编写贴近教学实用,对岭南温病学术的传承进行考察。不同点在于各书纲领有所不同。从教学角度来评价四部讲义的学术影响,则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温病学讲义》的影响最大并延续至今。民国时期广州各中医院校所编讲义的学术成就及至今的学术演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谭烘照,广东东莞市人,生于1917年。年少即爱好医学,1939年毕业于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后悬壶于广州,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学术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对妇、儿科研究亦甚有心得。诊务之余,仍孜孜不倦研习古医籍,临  相似文献   

3.
罗元恺     
罗元恺(1914—),广东南海县人,中医妇科学家。罗出自书香之家。其父棣华公为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广州,因而耳濡目染,少承家训。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4.
吴瑞甫(1872~1950年),名锡璜,号黼堂,福建同安人。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且能融合中西医理于一炉,为近代中医名家。曾创办厦门医学讲习所、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抗战后避居新加坡,晚年任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并筹建新加坡国医专门学校(即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前身)等。曾著有《中西温热串解》、《删补中风论》、《四  相似文献   

5.
区泽林 《新中医》1989,21(6):6-7
梁翰芬,系已故广东省著名中医师。在广州、香港等地悬壶济世,从事医教五十余载。历任广东、光汉、保元、汉兴中医学校教席。曾任保元、汉兴高级中医学校校长。发扬中医学事业,不遗余力。精通岐、黄,学术理论造诣甚深,好遵古而不泥于古。治学谨严,诲人不倦,桃李盈门,遍及海内外。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对杂病有所发挥,尤以擅治眼科、妇科疾病而见长。其运用调气血、滋肾阴、舒肝郁等法,施治月经不调,更具独到之处,梁师常言:妇科之要,莫重于调经,调经者乃治本也,月信准则血气充而冲任盛,肾气固而体自  相似文献   

6.
绍兴张又良老中医,执医五十馀年,学验俱富。三十年代曾任苏州国医学校教授、女科主任、苏州国医研究院实习指导主任、吴县中医公会编辑委员等职,教余诊暇,曾撰写《女科医藉提要》上下二卷(发表于当时的《苏州国医杂志》),并编著《女科学》。张老精研女科,对崩漏颇有研究,其治法常用者有五,兹整理介绍于下,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7.
著名老中医林庆祥,闽南安溪人氏,年逾古稀。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时即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15岁求医于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为近代名医吴瑞  相似文献   

8.
时逸人(1896~1966年),原籍江苏无锡,祖迁仪征,后迁镇江。幼从同邑名师学医,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担任古今疫症教授。1929年受聘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并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任教,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垂十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回上海、南京,解放后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中医研究院成立调来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  相似文献   

9.
广州中医学院李仲守教授1931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从事教学及医疗工作。曾主办过《医林一谔》杂志、医药学报及联合诊所等。1958年受广州中医学院聘请,参加内科教研组的工作。五十余年来,李老致力于中医教学、医疗及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造诣,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是广东省名老中医之一。1982年荣获广东省高教局教学优秀奖。为继承、整理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本期选刊了李老关于教学、临床、科研的医话三则,其它文章将陆续选登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 邓铁涛教授(1916~),学有家传,早年又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等工作,曾先后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等职。参加主编和编写的主要著作有《中医诊断学》、《中医简明教程》、《中医学新编》、《新编中医学概要》、《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即将出版)、《学术探论与临  相似文献   

11.
章成之先生( 1 90 3~1 95 9年) ,字次公。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炙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在沪从事诊务,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校等处任教,对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贡献。建国后,曾在上海市卫生局直属中医门诊所应诊,其后应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先生曾编著《药物学》四卷、《诊余抄》一集及医学论著数十篇,发表于多种医学杂志。《章次公医案》一书,由其学生…  相似文献   

12.
广州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主任何汝湛副教授,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擅长内科证治,尤其对急慢性肾炎积累  相似文献   

13.
宋文集  林振坤 《新中医》2018,50(2):212-214
正吕安卿,祖籍广东鹤山,出生中医世家,曾为广东近代中医学术社团——广州医学卫生社社员,为民国时期广州妇儿科名医~([1])。岭南医史学者吴粤昌曾将杨鹤龄、郭梅峰、吕楚白、吕安卿并称近代"岭南四大家",认为此四家用药"形成了岭南医派的奠基人",持论和治绩"开创了岭南医家的新风气"~([2])。吕安卿未有医著存世,医疗学术经验主要收录于《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3])。吕氏辨治温病,主松  相似文献   

14.
《诊断学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于1936年,为吴氏在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教学时所著。其时,正是西方医学逐渐传入我国,而国民党当局又对中医大肆鼓吹”废医存药”之际,祖国医学面临着严峻考验。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两种不利于中医事业的思潮,一者对祖国医学大加非议,视为“不科学””假科学”于是恰被反动当局所利用,成为反对中医的“理论根据”;另者则是对中医学抱着“闭关自守”的门户之见,此种做法既不能说服对中医的怀疑论者,同  相似文献   

15.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出生于1914年。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又于1938年毕业于广州大学。罗教授曾任广东中医院院长、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广州中医学院妇儿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等职。罗老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奋斗了五十余年,勤求古训、博览群书,擅长内、妇、儿科,尤专于妇科,对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积有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他虽年逾古稀,仍坚持著书立说和医、教、研工作。本刊为了将罗老珍贵的临床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决定从1992年第一期起,开辟“女科述要”专栏,特请罗老撰稿,罗老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请求,愿将数十年宝贵的妇科临床经验无私地奉献绐广大读者,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6.
先师胡友梅(1888-1967)是我省著名老中医。早年求学于上海国医专门学校,后悬壶莆仙,执教仙游国医学校。解放后任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一生为培养中医人才和促进科研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先师治学严谨,论著很多。所著《中西对照医药学》、《中医诊疗新编》、《伤寒与温病诊疗表解》、《中医学术体系的初步探讨》、《常用方剂歌括》、《常用针灸治疗手册》等。本文就先师的学术特点,举其梗概。师古不泥锐意创新先师对经典著作有精湛的造诣。尝谓学医必从经典着手,广泛涉猎,方能博采众家之长,撮其精义,融会贯通。平素尤其推崇《内经》《难经》,认为是医学之根底,学者必当精心研讨,领悟经旨,但不可墨守成  相似文献   

17.
邓铁涛     
邓铁涛(1916-),广东开平县人,中医学家。乃父邓梦觉,毕生业医。邓幼承家学,于1932年9月就读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曾先后跟随过不同派别、各有专长的老前辈临证,颇得岭南名医真传。毕业  相似文献   

18.
吴瑞甫(1872—1952),名锡璜,号堂,祖藉福建省同安县人,其家世代业医,锡璜髫发时,从学于胞兄吴瑟甫。1934年创办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亲任校长并编辑出版<国医旬刊>,为培养国医人材,在校期间,先生亲自编篡十余科讲义,现仅就《伤寒纲要》一书,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19.
黄少岐(1861—1923),清末民初上海名中医。上海中医学院所编《中国历代医史》作如下介绍: “黄少岐,广东人。业儒通医。清宣统间,来沪行医。神州医药总会成立,被推为会长。神州医药专门学校任校董。对中医学识,颇多发挥。卒年62岁。”《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及《中医人物词典》(中国中医研究院编)等书中,亦有相似记载。他是我的父亲,原名黄仰文,因敬慕《黄帝内经》岐伯之名,而改名少岐(少者自谦之意)。原籍广东番禺,由科举而致仕,故称“业儒通医”,在南京任官职,因深恶清末官场之腐败,更兼清廷督办审处“江洋大盗”案(当时所谓“江洋大盗”,主要为  相似文献   

20.
陈任枚小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任枚(1870~1945),南海县狮山乡人,为广东近代的温病学家暨中医学教育家,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陈任枚家本清寒,自幼读书赖父亲勤俭供养。及长,因科举不就,乃在乡设塾课徒度日,其时适遇一归隐先辈精于医而臧书甚丰,陈执弟子礼事之,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