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曾玲荣  曾瑜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857-1857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南山区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2000~2007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全区共发生食物中毒53起,中毒703人,无死亡病例;中毒发生高峰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8.49%;中毒类型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94.34%;致病因素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共发生26起,中毒323人,分别占中毒总起数和人数的49.06%和45.95%;食物中毒多发生在集体食堂,餐饮业次之,发生中毒33起及19起,分别占总起数的62.26%、35.85%。结论南山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及餐饮业服务单位,以细菌性中毒占绝大多数。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厚街镇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厚街镇2003~2008年的食物中毒资料按致病因素、场所、季节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8年厚街镇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共8起,占总起数的42.1%;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总起数的84.21%;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总起数的52.63%;在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是食物加工不当。结论厚街镇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必须加强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加强集体食堂管理是我镇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2002~2004年集体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萍  罗令涛  黄坚 《中国热带医学》2005,5(4):861-862,857
目的 为给深圳市的食物中毒预防工作提供借鉴,对深圳市2002~2004年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深圳市及各区卫生监督部门上报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年中深圳市共发生食物中毒94起,平均每年31.3起,1666人中毒,平均每年555人。2003年有1人死亡。中毒主要发生季节为每年第二、第三季度。宝安和南山为高发区域,共占53.2%,集体食堂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为71起1429人。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60,6%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中40.3%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一位。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的好发季节都在夏、秋季节,大多集中在集体食堂,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预防食物中毒今后的工作重点首先应是加强集体食堂卫生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罗文峰  翁兵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31-1931,1928
目的探索梅州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2004年梅州市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41起,中毒人数904人,死亡4人。微生物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发生14起,占总中毒起数的34.1%;中毒人数亦为最多,共440人,占中毒人数的48.7%。中毒行业分布多发于家庭,共发生26起,占总中毒起数的63.4%。结论2002-2004年梅州市食物中毒发生呈上升的趋势,必须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加强知识宣传,提高社会群众的防患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中心区食物中毒发病现状,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中心区2006~2012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共处理确诊食物中毒36起,中毒319人,无重大食物中毒,无死亡。食物中毒场所分布主要分布在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中毒起数占总起数86.11%,家庭、商场、食品摊档次之。36起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63.88%,化学性食物中毒占19.44%,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占8.33%。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的中毒起数占总起数的69.44%,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的65.20%。结论:某中心区食物中毒主要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近年化学性食物中毒比例有上升趋势。加强卫生监测和宣传食品安全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近年青海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对2006-2011年青海省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5-2011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4起,中毒人数280人,年均发病率为0.75/10万,病死率为6.43%;中毒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中毒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4.29%,其次是工地食堂,占28.57%。致病因素以肉毒中毒为主,占42.86%,其次是豆角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28.57%。结论青海省食物中毒以藏区家庭发生的肉毒中毒及建筑工地食堂集体发生的豆角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大食品卫生宣传力度、加强工地食堂卫生监管、提高人们群众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1999~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斌  陈海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848-849,853
目的:对1999~2002年海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建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对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原因判定。结果:海南省4年来春季发生食物中毒起数较多,冬季发生食物中毒较少;农村发生的食物中毒高于城市,占65.5%;群体性食物中毒起数占75.9%,中毒人数占94.0%,但是,所有死亡事件均为散发中毒造成;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是学校学生食堂)的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63.9%;微生物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占总中毒起数的41.5%,其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49.3%。结论:必须根据海南省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高发场所、人群、主要中毒食品、中毒原因等,提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07-2011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广西共发生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人数805人,死亡43人,平均中毒规模为12.58人/起;中毒高发季节为第3季度;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占46.8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25%;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最高,占60.37%,而死亡人数以家庭最高,占88.37%,病死率达31.40%。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主要为误食毒蘑菇、自制药酒、野生蜂蜜及菜豆加工不当等。结论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桂芬  梁喧  任美玲 《热带医学杂志》2013,(12):1513-1514,1538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本中心对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资料采用Excel2003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共发生疑似细菌性中毒事件112起,检出致病菌阳性69起(检出率为61.61%)。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均有发生,7—10月份检出频数最高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场所以餐饮业为主。检出的致病病原菌最常见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污染环境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污染饭菜为主;变形杆菌以污染用具为主。结论本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控重点应以餐饮业为主,应着重加强对环境、用具的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乡镇儿童意外中毒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佛山市15家镇级医院,对其于2005年1月1日一2008年12月30日期间收治的282例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意外中毒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1.31:1,高发年龄为幼儿期(1—3岁),占45.7%。乡村发病高于城镇。中毒种类繁多,主要为药物中毒(36.5%),其次为食物中毒(占29.1%)和一氧化碳中毒(12.8%)。城镇儿童以药物中毒多见(22.3%),乡村儿童以食物中毒多见(20.9%)。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中毒占首位(78.4%),多为误服;其次为经呼吸道吸入中毒(12.8%)。总治愈率93.6%。结论儿童因年龄特点易发生意外中毒,其预防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特点,为制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11~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共发生3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占35.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沙门氏菌占2.6%、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占2.6%、蜡样芽胞杆菌占2.6%;以第3季度最多占33.3%;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则以O3:K6血清型为主占76.8%。结论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第3季度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分析近20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食物中毒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治疗对策.[病例报告]对1989—2008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食物中毒统计表及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89—2008年共发生食物中毒75起,中毒人数为2 276人,其中死亡40人;中毒次数最多的年份为2003年,2004年次之;中毒人数最多的年份为1989年,1990年次之;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病死率为10.76%,1995年次之.食物中毒发生季节在三季度为最多见,二季度次之.食物中毒场所中中毒次数和中毒人数均以集体食堂为居多,分别占总中毒次数和中毒人数的37.33%,33.33%,餐饮单位次之,死亡人数以农村家庭为多数.中毒食品以动物类食品为多见,占中毒次数的42.67%,植物类食品次之.在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中毒发生率为最高,分别占中毒次数和中毒人数的33.33%,56.90%.1989—1998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22起,死亡27人,其中属突发事件为18起,占总中毒次数的81.82%;1999—2008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53起,死亡13人,其中属突发事件为15起,占32.50%.[讨论]每年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发布相应的预警公告,监督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业食品原料的索证管理,并加强相关人员的针对性培训,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2005-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莞市2005—2006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9起,占64.29%,食物中毒5起,占35.71%;发生在工厂的有8起(占57.14%)、中小学有5起(占35.71%)、幼儿园1起(占7.14%);4月份(5起)、12月份(4起)发生突发事件数分别占35.71%、28.57%;学生和民工是高发人群,年龄以4.5~14岁为主。结论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工厂、中小学、托幼机构,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广西近年来急性中毒的基本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西63家医院从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011例各类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中毒人群特征分析显示女性病例占53.11%,男性占46.89%,以20-60岁年龄段(68.84%)居住在农村者为多(61.02%)。前三位的中毒原因为意外性占39.42%、自杀性占31.41%、误食性占21.57%;毒物经口进入体内引起的中毒占70.89%、经呼吸道者占20.70%、经皮肤接触者占10.48%,且以散发病例为主(89.32%);中毒环境与年度分析表明,发生在家里者占79.53%。2009年中毒病例数比2005年增加了54.00%,每年平均递增13.50%。结论广西急性中毒的基本情况与国内报道相似,但亦有广西某些突出特点,且每年递增较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非农药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6年12月≥60岁的急性非农药中毒病例89例和同期<60岁急性中毒病例761例;项目包括:中毒原因、毒物种类、接触途径、接触毒物时间、就诊时间、就诊时状态、转归等。结果 89例老年急性中毒男、女性别比为1:1.07,涉及的毒物主要是镇静催眠药中毒(38.2%)、一氧化碳中毒(36%)、心血管类药中毒(12.4%)、酒精中毒(9.0%)及其他类药物中毒(4.5%),住院率为44.9%,死亡率为2.2%。结论 老年人急性非农药中毒最主要致毒物质为药物和一氧化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查明2017年6月1日—3日珠海市某海岛建筑工地工人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和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进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析。结果 该建筑工地共有病例51例,罹患率为54.3%,其中中交三航钢筋班46例,上海建工公司5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96.1%)、腹痛(94.1%)、恶心(70.6%)、呕吐(64.7%)、发热(31.4%)、WBC升高(77.8%)。流行曲线表现为点源暴露,病例的共同餐次为6月1日中交三航钢筋班食堂提供的晚餐,经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凉拌猪耳是危险食物(OR=9.684,95%CI:2.452~38.242)。21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制作凉拌猪耳的厨工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析结果 显示19份病例肛拭子和厨工肛拭子同源性为100.0%。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起厨工污染凉拌猪耳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加强厨工的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宣教,规范凉拌菜等高危食物的制作和储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