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术(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状动脉小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男59例,女17例)有胸闷、胸痛的患者在术后6~12个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后行DSCT-CA检查。根据心率及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不同的组别:心率≤70次/min组[n=48,扫描时心率(58±5)次/min]与心率﹥70次/min组[n=41,扫描时心率(78±9)次/min];简单病变组(单个支架,n=54)与复杂病变组(重叠支架及分叉支架,n=35);右冠状动脉组(n=33)、左回旋支组(n=43)和左前降支组(n=13),并比较分析DSCT-CA对各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76例患者共植入89个支架,其中31.4%(28/89)的支架经血管造影证实有再狭窄。DSCT-CA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7%、76%和95%。DSCT-CA对心率≤70次/min组与心率﹥70次/min组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CA对冠状动脉三主支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CA诊断复杂病变组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均低于简单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vs.94%,P<0.05;63%vs.88%,P<0.05;74%vs.95%,P<0.05;89%vs.97%,P<0.05)。简单病变组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vs.95%,P>0.05);阳性预测值低于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vs.97%,P<0.05)。4年的质控分析结果显示,DSCT-CA检测小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及2007年再狭窄率均在平均水平以下,2009年超出了平均水平的一倍。结论DSCT-CA可作为小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筛选手段,阴性者可排外支架内再狭窄,阳性者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5月期间85例未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影像学资料,应用SSF技术前后CT图像质量差异情况比较。患者按心率是否大于65次/min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心率≤65次/min;B组59例,心率65次/min。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处理,测量应用SSF技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轴截面、运动伪影及邻近脂肪的SD值,计算运动伪影指数(MAI)数值;并采用盲法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制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心率(58.5±5.69)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2.65±5.96),低于未使用SSF技术(None-SSF)(24.1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SSF(4.15±0.45),高于None-SSF(3.0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心率(77.73±9.67)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8.09±9.00),低于None-SSF(66.99±17.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3.82±0.78),高于None-SSF(1.96±0.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48%,B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73%,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作用在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运动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临床中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且同意参加试验者34例为试验组,根据两次扫描心率变化分为三组,A组:≤5次/minBMP,B组:6~10次/minBMP,C组:〉10次/minBMP。分别测量心脏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间的距离,计算两次扫描的距离变化差。回顾性收集同期64SCTCA资料完整者137例为临床组,根据心率波动程度分成三组:Ⅰ组:0~2次/minBMP,Ⅱ组:3~6次/minBMP,Ⅲ组:〉7次/minBMP。按5分法评价不同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两次扫描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的间距差以舒展期变化较大,同收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越大,距离的变化值也越大(P〈0.05)。临床组137例患者共有83.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率波动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变化越小图像质量越好(P〈0.05)。结论心率波动时数据匹配错误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的根本因素,稳定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支架成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药物涂层金属支架植入术后行64层螺旋CT检查的病例116例,对支架部位图像质量采取半定量评价,分析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材质、支架个数和钙化情况对支架部位CT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64层螺旋CT检出有意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0.2%、60.0%、97.4%.直径2.75 mm以上支架的CT图像质量优于直径2.75 mm及以下的支架(P<0.001),非钙化病变的支架术后CT图像质量优于钙化病变(P<0.05).支架长度、支架材质和是否多支架对支架部位CT图像质量无影响.结论 64层螺旋CT能胜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直径2.75 mm以上支架和非钙化病变的支架病例更适合用64层螺旋CT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5.
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5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为心率≤75次/min,第二组心率为76~100次/min,第三组为心率100次/min。分别对每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第一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6%,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6%,第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9%,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5%,第三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3%,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6.8%。结论 256层螺旋CT对高心率的适应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28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非选择性连续78例患者进行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有15例患者既往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探讨128层M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及评价支架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 基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87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有821节段(93%)进入统计学分析,128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87%,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7%.对15例共置入22个支架的患者中,有4个(18%)支架MSCT图像显示支架伪影,图像模糊,未能判断支架内血管腔通畅情况,其余18个支架MSCT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M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77%,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100%.结论 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支架再狭窄的评价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技术用于对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图像上意外检出肺栓塞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06-01至2009-01临床怀疑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MSCT检查的6231例患者,意外检出肺栓塞40例,其中5例合并心功能不全,12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记录肺栓塞的发生部位。结果:意外检出肺栓塞共40例,占0.6%。①40~49岁2例,50~59岁4例,60~69岁9例,70岁及以上25例。②叶间动脉型4例(10.0%),肺叶动脉型9例(22.5%),肺段动脉型25例(62.5%),肺亚段动脉型2例(5.0%)。各级肺动脉受累支数共151支,中心肺动脉受累20支(13.2%),外周肺动脉受累131支(86.8%)。③下肢静脉血栓7例(17.5%),D-二聚体0.50mg/L6例(15.0%)。结论:冠状动脉MSCT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为0.6%,且大多数为外周型。每一名影像医师都应常规利用冠状动脉MSCT图像评价是否存在肺栓塞,尤其是合并心房颤动或心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 2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者,检查前均未口服倍他乐克准备.分为老年组126例,年龄60~91岁,对照组例74例,年龄38~5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平均钙化积分值、图像质量评价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胸闷、胸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陈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钙化积分值、<50%及≥50%狭窄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老年组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图像质量为1级、2级和3级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6.5%、2.3%和1.2%,与对照组(97.1%、2.0%和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安伞、简便的方法.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可做为老年患者冠心病常规检查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20排CT对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34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20排CTC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两位评价者评价CTCA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以CCA为参照标准,评价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以冠状动脉段为单位,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94.1%、99.3%、84.2%和99.8%。结论:320排CTCA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在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有效地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冠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脉异常,并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的25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10例。年龄5个月至70岁,平均23.5±22.0岁。除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24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 结果EBCT诊断冠脉起源分布异常、单支冠脉畸形和冠脉瘘共25例,15例有手术结果并证明14例EBCT诊断正确。冠脉、升主动脉造影12例,亦含在上述手术病例中,其中11例确诊冠脉畸形。 结论EBCT是一种具较高准确性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冠脉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价值。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9~12个月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共106个支架),观察支架及其支架血管的通畅性。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支架通畅85个(80.2%),支架内狭窄3个,闭塞1个,支架前后血管狭窄18个。平均支架内腔直径比率为(78.3±12.6)%。结论:64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观察和了解冠心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病人先后进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S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为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比较320排螺旋CT检出CH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320排螺旋CT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是:95.65%(44/46)、74.36%(29/39)、81.48%(44/54)、93.55%(29/31)、85.9%(73/85)。结论: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及术后复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参照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5例支架术后出现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在术后6~12个月行双源CT检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参照,评价双源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心率、置人支架情况对双源CT诊断性能的影响.结果 55例患者共置入89枚支架,其中31.5%(28/89)的支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双源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7%、76%和95%.双源CT诊断心率<70次/min及≥70次/min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4%比82%)、特异性(88%比90%)、阳性预测值(76%比75%)、阴性预测值(97%比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诊断重叠支架、分叉部位支架与单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84%比100%)、特异性(81%比96%)、阳性预测值(70%比90%)和阴性预测值(91%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诊断直径≥3.50 mm支架、直径3.00 mm支架和直径≤2.75mm支架发生再狭窄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0%和66%,P<0.05)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和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对大直径支架的再狭窄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且不受心率和支架分布情况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on detecting in-stent restenosis(> 50% luminal narrowing)in symptomatic patients referred for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AC). Methods Fifty five patients(43 males)with chest pain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ithin 6 - 12 months were evaluated by DSCT-CA and QAC.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of DSCT-CA were calculated us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s gold standard. Results Eighty nine stents were implanted.In-stent restenosis was evidenced in 28 stents(31.5%)by QAC.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PV and NPV of DSCT-CA for the diagnosis of in-stent restenosis was 89%, 87%, 76% and 95%, respectively.Diagnostic efficiency was not affected by heart rate and the sensitivity was 0. 94 vs. 0.82, the specificity 0. 88 vs. 0. 90, the PPV 0. 76 vs. 0.75 and the NPV 0. 97 vs. 0. 93(all P > 0. 05)between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70 beats/min and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70 beats/min. The sensitivity(84% vs. 100%),specificity(81% vs. 96%), PPV(70% vs. 90%)and NPV(91% vs. 100%)were similar between overlapping or bifurcations stents and single stents. The specificity(100% vs. 80% vs. 66%)and PPV (100% vs. 95% vs. 53%)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s with stents ≥3.50 mm, stents 3.00 mm than in stents ≤2. 75 mm(both P < 0. 05). Conclusion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in-stent restenosis with DSCT-CA in the large diameter stent is better than in the small diameter stent and the diagnosis efficacy is not affected by heart rate and stent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264例患(包括67例SAP、94例UAP和103例AM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行EB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分析各组患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100%,显高于UAP组的87.23%和AMI组的86.41%(P<0.05)。(2)SAP组严重钙化的病人和动脉比例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5),钙化积分自然对数转换值(In[CS 1])的均数SAP组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01)。(3)不同CAC程度在不同狭窄冠状动脉上的分布在SAP组与UAP组有明显差异。(4)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钙化积分显低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结论:应用电子束CT研究显示,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存在不同的冠状动脉钙化模式,此点有助于理解这两类冠心病之间在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方法 分析32例(包括51支血管、共置入71个支架)置入DES 1年后[(14.8±5.2)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支架节段的OCT图像每间隔0.5 mm取1帧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测量支架到参照血管内壁的距离及支架表面内膜厚度,分析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结果 OCT检查在7例(21.9%)患者中检出支架贴壁不良,其中4例合并支架段血管的正性重构,1例重叠置入支架,2例发现由血栓覆盖支架金属结构,7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97.6%的支架金属结构完全贴壁并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2.4%的支架金属结构贴壁不良,包括1.2%的支架金属结构位于血管分支开口.位于血管分支开口的支架金属结构与其他贴壁不良支架表面的内膜覆盖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0.05)mm比(0.05±0.03)mm,P>0.05].绪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见于DES置入最初的贴壁不良、血管壁正性重构、重叠置入支架以及支架金属结构位于分支血管开口;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表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2年的临床预后.方法 入选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因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置入DES或行CABG的老年患者(≥70岁)共295例.随访2年,记录患者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情况.结果 共206例患者行CABG,89例患者置入DES.随访2年的累积死亡率CABG组为10.2%,DES组为13.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生存分析表明2年生存率CABG组为89.2%,DES组为86.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2年心肌梗死发生率CABG组为10.1%,DES组为7.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DES组2年内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13.5%比4.9%,P=0.01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HR:1.04,95% CI:1.01~1.09,P=0.024)、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0%)(HR:4.97,95%CI:1.22~24.85,P=0.018)以及2型糖尿病(HR:2.22,95%CI:1.31~4.86,P=0.001)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170岁的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行CABG和置入DES后2年的生存率相当,但置入DES的患者靶病变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高于行CABG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得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67.5%,准确性为80.0%。结论①64层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快捷的冠状动脉血管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②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判断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69支冠状动脉同时进行了DSCT冠状动脉成像和CAG检查,以CAG诊断冠心病为标准分析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各项指标的表现。结果:DSCT冠状动脉成像判断冠脉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45/48),99.17%(120/121),97.63%(165/169),97.83%(45/46),97.56%(120/123)。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21,P〈0.001)。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一种可靠、无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作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模型,对行不同类型支架留置术后内膜的增生与血管损伤情况进行研究。方法:把Co il支架及T ubu lar支架分别置入9头猪共36支冠脉血管内,使用血管内超声(IVU S),免疫组织学等方法观察以下项目,(1)第28 d时的内膜肥厚面积;(2)支架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结果:(1)用IVU S评价支架置入第28 d时的支架面积,血管内腔面积:T ubu lar支架的明显高于Co il支架的,[分别为(7.74±0.42)mm2∶(6.75±0.56)mm2,P<0.001);(5.27±0.53)mm2∶(4.02±0.76)mm2,P<0.001];(2)用免疫组织学的方法分析支架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T ubu lar支架小于Co il支架的[(1.69±0.32)mm2∶(2.00±0.40)mm2,P<0.05];(3)两组支架的损伤程度与内膜肥厚的长度呈良好的正相关(r2分别为0.8198,0.8749)。结论:支架术后再狭窄与血管损伤及冠状动脉内膜增生的厚度有关,减少血管损伤是预防再狭窄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脉支架置人术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方法支架置人术后半年至2年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筛选支架处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分析易患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209例患者于支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有11例发现发生了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其中8例为男性(8/1209),9例为药物支架(9/1209),发生在前降支者6例(6/1209),右冠脉者5例(5/1209)。对发生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在平均18个月(9~25个月)的随访中,发生1例因心绞痛住院,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在16个月后再次复查造影,动脉瘤样扩张消失。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总体发生率低,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