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胆道梗阻后肝脏的自由基损伤和粉防己碱( Tet) 的保护作用。方法 复制大鼠胆道梗阻模型,每日给予 Tet 30 mg/kg 体重灌胃,动态观测肝组织丙二醛( M D A)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含量及血清 T Bil、 A L T、 A L P、 G G T 含量。结果 胆道梗阻后,血清 T Bil、 A L T、 A L P、 G G T 水平逐渐升高,肝组织 M D A 含量逐渐升高, S O D 逐渐减少,各梗阻组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各 Tet 治疗组与同时相梗阻组比较,血清 T Bil、 A L T、 A L P、 G G T 水平下降( P< 0 .05) ;肝组织 M D A 含量减少( P<0 .01) , S O D 含量升高( P< 0 .05) 。肝组织 M D A 含量与血清 A L T、 A L P 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 值分别为0 .949 和0 .843( P< 0 .01) 。结论 自由基损伤可能是胆道梗阻导致肝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Tet对胆道梗阻所致肝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胆道梗阻对肝脏的损害机理,在复制大鼠胆道梗阻模型基础上,分离肝细胞线粒体,动态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含量,肝组织MDA,SOD含量,血清T-Bil,ALT,ALP及GGT含量。结果: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Bil,ALT,ALP及GGT水平均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肝组织SOD含量则逐渐减少(P〈0.05);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肝组织MDA含量,血清ALT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胆道梗阻对肝脏的损害机理,在复制大鼠胆道梗阻模型基础上,分离肝细胞线粒体,动态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SOD含量,血清TBil、ALT、ALP及GGT含量。结果: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Bil、ALT、ALP及GGT水平均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肝组织SOD含量则逐渐减少(P<0.05);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肝组织MDA含量、血清ALT及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67、0.924和0.919(P<0.01);肝组织MDA含量与血清ALT和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49和0.843(P<0.01)。结论:肝细胞线粒体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在胆道梗阻所致肝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白细胞介素-2(IL-2)mRNA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肿瘤切除对其PBL IL-2表达及IL-2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1)术前IL-2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2分泌减少(P〈0.01),而术后4周,IL-2mRNA表达明显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2分泌接近正常。PBL经植物血弟素活化后,其手术前后PBL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胆管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甲状腺激素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症急腹症患者机体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方法对27例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A组)和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B组)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变化进行了观测,并与120例胆囊结石(C组)患者对照。结果术前A,B组T3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1)。A,B组术后T3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前及术后A组T3均显著低于B组(P<0.05,P<0.01)。2例死亡的ACST患者,术前T3均低于046nmol/L,术后仍低于085nmol/L。结论甲状腺激素变化可作为判断感染程度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融合蛋白(CTLA4Ig) 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表达及其产物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的作用,利用脂质体(Lipofectin) 载体包裹CTLA4IgcDNA 质粒后转染鼠胰岛和肌肉细胞,检测移植后CTLA4Ig 基因表达水平和T 淋巴细胞转化率,观察CTLA4Ig 基因表达在延长糖尿病鼠胰岛移植物和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结果: 胰岛移植术后实验( A) 组、对照(B) 组T 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差异( P< 0 .05) 。A 组胰岛移植后第7 天2 只大鼠血清CTLA4Ig 呈阳性( 阳性率为20 % ) ,分别为14 ng/ ml 和31 ng/ ml。B 组胰岛移植后维持血糖正常时间平均3 .6 ±5 .1 天,A 组胰岛移植后维持血糖正常时间平均14 .8 ±12 .3 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5 ) 。A 组大鼠平均存活24 .0 ±10 .8 天,最长45 天,B 组大鼠平均存活10 .8 ±4 .8 天,最长21 天,两组大鼠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本实验结果提示:CTLA4Ig 基因可以在受体大鼠胰岛细胞或肌肉组织表达,其表达产物可使胰岛移植物和受体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监测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监测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单纯开腹3组,动态监测血清α-G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结果 非排斥组α-GST在术后2d内恢复正常,ALT、AST需要3d后才恢复正常。排斥组α-GST每天平均变化率与ALT、AST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术后  相似文献   

8.
急慢性肝病中血清AFU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在不同急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微量分光度法在245例正常人及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清AFU。结果:各组AFU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原发性肝癌(PHC)组最高(P〈0.05或P〈0.01)。急肝,中重型慢肝和活动性肝硬变各组血清AFU均高于脂肪肝,HBsAg携带者,轻型慢肝和静止性肝硬变(P〈0.05或P〈0.01)。肝癌以  相似文献   

9.
粉防己碱对胆汁性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 对胆汁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理。方法 复制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模型,灌胃给予Tet30mg/kg 体重,每天1 次;在胆道梗阻后10、20、30天,重复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含量,血清白蛋白(ALB)及透明质酸(HA)含量变化;并观察肝脏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各Tet 治疗组与同时相的单纯梗阻组比较,血清HA水平下降,P< 0.05;ALB升高,P< 0 .05;肝细胞线粒体钙超载程度明显减轻,P<0.01 ;肝组织MDA含量减少,P< 0.01,SOD含量升高,P< 0.05。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Tet 对胆汁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与其钙拮抗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素E1对犬扩大肝切除时肝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切除和肝缺血性损伤时部分门静脉低温灌注及前列腺素E1(PGE1)门静脉灌注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在行30%肝血管阻断同时经阻断肝门静脉行室温林格液灌注,30分钟后行余肝(70%)切除。冷灌注组用4℃林格液,其他同对照组。PGE1组则在冷灌注组的基础上肝切除后即行PGE1经门静脉灌注。测定各组血浆ALT、LDH、TBA、吲哚氰绿排泄试验(ICG)及动脉血酮体比(AKBR),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7天冷灌注组存活2只,并用PGE1组存活3只,对照组犬均在术后18小时内死亡。对照组ALT、LDH及TBA进行性上升,AKBR则从249下降至031,KICG从0073/分降至0023/分;PGE1组ALT、LDH及TBA仅轻至中度上升,而AKBR仅降为063,KICG则仅降至0055/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冷灌注组结果则介于两者之间;对照组肝切除45分时的残肝病理学检查见肝组织严重受损,而PGE1组与冷灌注组病变程度较轻。结论犬肝扩大切除及肝缺血损伤时部分门静脉低温灌注尤其经门静脉PGE1灌注对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时的肝保护作用 。方法:1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A(TPN)组7只,B(TPN+精氨酸)组6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实验前后体重、肝重/体重比值的变化,大鼠氮平衡情况,肝功能、肝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含量、门静脉血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 。结果:除TPN组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实验前后体重无明显变化。与A组比较,B组血清TBIL、ALT、ALB、A/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性(P>0.05),AST明显降低(P<0.01),肝TG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CHO含量明显降低(P<0.05),门静脉血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明显升高(P<0.01)。肝脂肪变性程度,A组为Ⅳ级,B组Ⅱ级。电镜观察,A组肝细胞质内有多量的脂肪滴,但B组减少,两组肝细胞质内线粒体均轻度肿胀 。结论:精氨酸可以预防和治疗硬化肝TPN时进一步的肝损害,同时也需白蛋白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 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 2组 ,肝硬化对照组 6只 ,肝硬化 TPN组 7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 ,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 除 TPN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 ,其余大鼠均成活。与对照组比较 ,TPN组血清 TBIL、AST和 AL T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AL B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清 TG水平明显升高 (P<0 .0 5 ) ,肝 TG、CHO含量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硬化肝 TPN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S-腺有蛋氨酸(SAM)对大鼠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成模后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然后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HGF组,SAM组,HGF+SAM组。手术当天起,肝硬化组肌内注生理盐水2 mL/d,HGF组予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0.65 mg/(100g·d),SAM组予肌内注SAM20 mg/(kg·d),HGF+SAM组同时按上述方法和剂量注射2种药物。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5d被处死,取血检测AST,ALT,ALB和TB; 同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GF组,SAM组,HGF+SAM组术后15 d AST,ALT,TB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 而HGF组,SAM组,HGF+SAM组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的大鼠肝脏行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受损,肝脏再生亦有障碍。HGF和SAM都可促进术后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精氨酸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伴肝硬化病人术后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时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30例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TPN组)及实验组(TPN+精氨酸组)。观察病人术前、术后1d及7d肝功能、血脂、免疫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变化,并在术中及术后7d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7d AST、TBIL已接近术前水平,ALB明显降低,TG仍比术前低,CD4^ 水平和NO浓度升高,肝脂肪变性程度下降。结论 补充精氨酸可增加NO浓度,减轻TPN时的肝脂肪沉积程度,降低血脂水平,加快术后肝酶活性恢复,改善和提高肝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强化的肠外营养(PN)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的影响.方法 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24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4组(B~E组,n=6);B组:肝硬化术前组,C组: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 d组,D组:肝切除术后行PN 5 d组,E组:肝切除术后行PN+IL-6 5d组.测大鼠肝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肝组织ALB mRNA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E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显著升高(P<0.05);血清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AL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PN+IL-6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肝脏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三维重建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三维重建技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2),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术前及术后7 d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LT、AST、TBIL、AFP、ALB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 d ALT、AST、TBIL、AF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ALB含量高于对照组术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时间,改善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加快患者恢复,确保手术安全,值得在地市级三甲医院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作用.方法 6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术前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d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行PN 5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1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行EN 5 d组6只.测大鼠肝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结果 与PN 5 d组比较,EN 5 d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IGF-1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显著升高(P<0.05),血清IL-6、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EN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避免胆汁淤积,促进肝脏蛋白合成,改善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含不同脂肪乳剂的肠外营养 (TPN)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移植大鼠模型 ,按照提供的能源不同分为单糖 (GLU )、脂肪乳剂MCT/LCT、LCT、STG 4个组 ,实验期为 7d ,记录实验期内动物死亡情况 ,于TPN后第 1、4、7d收集标本 ,检测AKBR(动脉血酮体比值 )、血ALT、AST、血TBIL。以正常和肝移植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单糖组 7d动物死亡率显著高于脂肪乳剂组 (5 0 %vs0 % )。与脂肪乳组相比 ,单糖组动物 7d内血清ALT和AST水平降低缓慢、TBIL水平持续显著升高 ,AKBR水平在TPN后 1d恢复并稳定于较高水平 ,但于 7d时显著降低。在 1、4d时STG组动物血清ALT降低较MCT/LCTTPN组及LCTTPN组更为显著 ,MCT/LCTTPN组血清ALT水平低于LCTTPN组。结论 单糖TPN加重移植肝脏功能损害 ,动物死亡率增高 ,含脂肪乳的TPN能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在减轻移植肝功能损害方面的优越性 ,依次为STG、MCT/LCT和L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90例患者按炎症程度分为轻、中、重3型,设50例患者(无肝胆疾病)为对照组,针对4项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浆白蛋白(ALB)与对照组两两比较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结果轻型胆囊炎ALT、TBIL、AST、ALB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型胆囊炎ALT、TBIL、AST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LB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炎症程度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保肝、消炎、尽早手术切除胆囊是肝功能恢复的较好方法。术前可通过肝功能损害程度作为判断炎症程度参考因素之一,以判断病情,预测后果,评估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