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研究肾小球肾炎 (GN)和曼氏血吸虫感染之间的关系 ,作者用不同剂量 ( 0 ,2 5,50 ,1 0 0 ,1 50条 )的尾蚴感染蒙古沙鼠 (Meri onesunguiculatus) ,结果显示 1 7% ( 2 5/1 4 4)的沙鼠发生GN ,最早发生于感染后 2 0周。感染 50条以上尾蚴的沙鼠在感染 30周后80 %以上发生GN。每只沙鼠接种 50条尾蚴是使沙鼠产生GN的最佳剂量 ,感染早期无动物死亡。加大剂量时GN发生率虽高 ,但是动物存活期短。对照组动物均未发生GN。感染 50条尾蚴的沙鼠血清肌酐水平逐渐持续上升 ,但血清胆固醇和尿素氮 (BUN)水平是轻度的和不规则的 ,与感染强度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抗丝虫抗独特型抗体 (抗 fil-抗 Id- Ab)对丝虫感染沙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从班氏丝虫病乳糜尿和鞘膜积液患者血清中分离含有高滴度的 Ig G,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 fil-抗 Id- Ig G,免疫沙鼠 ,再用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攻击 ,观察其免疫效果。结果 :抗 fil-抗 Id- Ig G一次脾内注射或多次皮下及腹腔内免疫后 ,50 %和 80 %沙鼠产生保护性免疫效果 ,沙鼠体内查不到微丝蚴和成虫 ,而从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或兔抗正常人 Ig G为对照组的沙鼠中 ,80 %沙鼠感染丝虫 ,与正常感染组相近似。结论 :用抗 fil-抗 Id- Ab对马来丝虫感染沙鼠 ,证实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沙鼠的过敏反应模型以了解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的IgE变化规律。取长爪沙鼠60只,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随机抽取健康沙鼠12只测定IgE水平作为IgE基础值参照组;人工腹腔接种E.m感染长爪沙鼠48只,感染E.m四周和三个月后各抽取12只测定IgE作为E.m感染后IgE水平参照组和决定性注射前IgE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长爪沙鼠作为牛带绦虫终末宿主实验动物模型的探索。方法 将牛带绦虫虫卵用酶法孵化后经皮下注射感染免疫抑制小鼠,不同时期获取的活囊尾蚴分别经灌胃感染沙鼠,同时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2mg/d进行免疫抑制。感染后1~62d剖杀沙鼠,观察沙鼠的感染情况,从小肠检获的虫体经整体染色或作常规切片HE染色。观察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结果 8只沙鼠被感染,分别在感染后1,2,3,10,30d从沙鼠小肠内检获4,4,4,6,1条虫体,其中11条完整虫体的长度为10.56(1.0~45.5)mm。感染后10,30d虫体分节,但节片较幼稚,未见原始生殖细胞和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结论 小鼠体内获取的囊尾蚴可以在免疫抑制的长爪沙鼠小肠内生长发育一段时间,但未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蒙古沙鼠胃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因子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Hp国际标准株11637灌胃处理蒙古沙鼠,隔天一次,共5次,以相同体积无菌脑心浸液肉汤灌胃的沙鼠作为对照组。于感染第3、6、12和24个月后处死沙鼠,取胃黏膜组织并切片,HE染色后作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定植;试剂盒法检测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因子IL-18、IL-β和自噬相关蛋白P62、LC3的表达。结果 Hp感染蒙古沙鼠胃组织检测到Hp的定植,HE染色检查显示不同时间感染组沙鼠胃黏膜均出现糜烂黏膜下层组织水肿、黏膜局部浅表糜烂和淋巴浆细胞浸润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病理改变,感染24月部分区域出现非典型增生甚至癌变。对照组沙鼠均无Hp定植及组织学病变。与未感染对照组比较,Hp感染蒙古沙鼠胃组织中NLRP3、IL-18、IL-1β和LC3、P6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NLRP3、IL-18、LC3表达3到12个月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呈升趋势,12到24个月呈下降趋势。IL-1β表达无显...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长爪沙鼠作为一种新的日本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取得初步结果。 我们选用4个月龄、60g左右的纯系健康雌性长爪沙鼠70只,随机分组,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l20±1条、80±1条、40±1条、15±条和不感染对照组。于感染后6周起分批解剖。 观察感染不同尾蚴数后长爪沙鼠存活率(%),感染尾蚴80条与120条二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周及22周时全部死亡。感染尾蚴40条及15条二组于感染后30周仍分别有78.26%、75%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FN-γ、L-Arg和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腹腔给予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期的沙鼠不同剂量的IFN-γ、L-Arg和L-NNA,检测沙鼠血清及腓肠肌NO的含量。观察腓肠肌的病理变化。结果IFN-γ和L-Arg组沙鼠血清及腓肠肌NO含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L-NNA阴性对照组血清NO含量和感染25 d的L-NNA组腓肠肌NO含量升高,L-NNA实验组血清NO含量及阴性对照组、旋毛虫感染7 d组4、0 d组腓肠肌NO含量降低。实验组腓肠肌内囊包数较阳性对照组略有减少。结论IFN-γ和L-Arg能促进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L-NNA则具有增强或抑制NO合成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不同时间以四环素水喂饲长爪沙鼠观察其对彭亨丝虫发育的影响,以评价其预防效果。 第一次实验以1.4%(W/V)四环素水于沙鼠感染前30d至感染后30d连续用药。从埃及伊蚊收集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L_3)100条皮下感染沙鼠,感染后60d计数成虫。第二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长爪沙鼠(下称沙鼠)实验感染华支睾吸虫,对该虫虫卵出现时间、虫卵排出量动态及检获成虫形态和回收率等方面进行了观察。 用5批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70只沙鼠,每只抄鼠感染8~200个囊坳不等,感染后10d起每天用倒置沉淀法做粪便检查,虫卵出现后用司徒氏虫卵计数法每10d检查一次,计数虫卵。  相似文献   

10.
作者试用马来丝虫经口感染沙鼠。从实验室饲养的埃及伊蚊获得马来丝虫的第3期幼虫,感染6周龄的雄性沙鼠。每只沙鼠给予100条幼虫,其中经口灌入未麻醉的沙鼠3只,用苯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的7只;另以乙醚轻度麻醉的5只沙鼠,采用鼠蹊部皮下注射作为对照。于感染后第8周始,每周从沙鼠眶后静脉取20立方毫米血计数微丝蚴,至16~20周止,用乙醚将沙鼠杀死,从心腔取20立方毫米血标本计数微丝蚴,剖检时将各组织分别浸泡于pH7.2磷酸盐缓冲液碟中,将所有组织撕碎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寻找成虫。  相似文献   

11.
应用马来丝虫和牛丝虫(Setaria cervi)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及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均能显示马来丝虫感染沙鼠治疗前后血清IgG及IgM水平的消长情况。两者高峰分别在感染后12~14wk及2~6wk。IgG水平与感染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但与感染度无显著相关。感染沙鼠治后6个月抗体下降。认为用同种和异种抗原作IFAT及IEST,对感染沙鼠均具有诊断和考核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肾综合征出血热长爪沙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4周龄左右的长爪沙鼠 ,脑内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 ,在 - 1、+1、+2、+4天注射环磷酰胺 30mg/kg体重 (第 0天感染病毒 )。结果 沙鼠由隐性感染变为急性致死性感染 ,病死率为 93%。在病死动物的脑、肺、肝、脾和肾等器官中 ,均检查到HFRS病毒抗原。结论  4周龄长爪沙鼠模型可用于本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损害。方法以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成年长爪沙鼠(10条幼虫/鼠),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查脑、心肺组织内的虫体,肉眼观察和病理切片检查脑、肺组织,于感染后第46d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粪便。结果从感染的长爪沙鼠脑和心肺组织共检获虫体127条(♀62/♂65),平均虫数为(3.63±1.46)/鼠,感染后第23-30d,检获虫体数最多;虫体在感染后30d内主要分布在脑,30d后主要分布在肺;幸存的长爪沙鼠大多数广州管圆线虫能在其肺中发育至成虫并产卵,同时在部分沙鼠粪便中检查到Ⅰ期幼虫;病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肺内有虫卵,广州管圆线虫从脑移行至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肉芽肿性肺炎。结论广州管圆线虫可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成熟并造成脑和肺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从埃及伊蚊获取彭亨丝虫感染期动虫,皮下或腹腔注入沙鼠,尸检时从淋巴、心肺、睾丸及腹腔寻找成虫,血液检查微丝蚴。选择8周龄雄性沙鼠,以氟苯咪唑(FMBZ)一次量25mg/kg加1%吐温80蒸馏水配成悬液注入沙鼠背侧面皮下。沙鼠给予一次单剂量FMBZ注射63天后分5次接种感染期幼虫(L_3),每次50条,于投药后137天再用50条L_3进行攻击,隔61~75天解剖沙鼠。实验分4组:A组7只沙鼠,给予FMBZ处理和“免疫”感染,不进行L_3攻击;B组12只沙鼠,用FMBZ处理,不感染,但接受L_3攻击;C组  相似文献   

15.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可溶性粗抗原作ELISA,观察了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血清中特异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沙鼠腹腔液中的微丝蚴阳性检出率为36.7%;抗成虫和微丝蚴抗体最早分别在感染后第2周和第3周可测得;两种抗体在第1次出现后,均持续上升,抗成虫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的第16周稍有下降,而抗微丝蚴抗体却持续在高水平上;显性感染沙鼠的抗微丝蚴抗体在腹腔出现微丝蚴后,明显高于隐性感染鼠.  相似文献   

16.
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过敏反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的过敏反应。 [方法 ]取 5 6只及 48只长爪沙鼠 ,分别腹腔接种感染细粒棘球蚴 E.g.及泡状棘球蚴 E.m.,3个月后分别用羊源新鲜囊液、羊源 E.g.粗制囊液抗原及沙鼠 E.m.抗原经腹腔注射攻击 ,观察其过敏反应。在攻击发敏前后 ,检测 Ig E抗体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directeosinophilic leukocyte count,DEL C)。 [结果 ]沙鼠 E.g.和 E.m.感染率分别为 89.3%和 97.9%。各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低为 6 2 .5 % ,最高为 10 0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低为 12 .5 % ,最高为 12 .7%。沙鼠感染 E.g.和 E.m.后 ,Ig E抗体和 DEL C水平逐渐增高 ,但攻击发敏后 Ig 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 ,DEL C显著增多。 [结论 ]E.g.和 E.m.感染沙鼠后 ,采用不同抗原攻击均可出现过敏反应或休克 ;不同抗原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不同 ,但在感染E.g.与 E.m.沙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8.
华支睾吸虫感染长爪沙鼠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支睾吸虫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需要选择经济、易饲养而又适宜的动物宿主。鉴于长爪沙鼠具有以上优点,我们试用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长爪沙鼠,初步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9只成年长爪沙鼠系广东省防疫站从贵州省防疫站引进的实验室饲养动物,分别喂以不同量的活囊蚴,其分组及感染囊蚴数分别是:3只鼠各感染500个囊蚴、3只鼠各感染300个囊蚴、2只鼠各感染300个囊蚴、1只鼠感染100个囊蚴.另取3只未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