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儿童传染病及营养不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得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家长应充分重视,早期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格,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将从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保健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找出儿童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总结做好儿童心理卫生教育的合理建议,旨在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实现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II-CV),对山东省济宁地区及临沂地区的5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外出务工以及抚养人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父母外出情况、生活情况、年级和性别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红 《大家健康》2014,(1):264-264
目的:选取80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采用表格获取儿童孕期情况、父母情况、家庭教育方式等资料,以此来判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检查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助药物治疗。结果:检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辅助药物治疗后,大部分已治愈,少部分症状严重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结论:对儿童的行为心理状况进行阶段性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儿童治愈心理问题,是儿童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0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例正常儿童作配对研究,采用Achenbach行为量表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组儿童心理行为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食挑食、父母婚姻关系、学习环境对肥胖儿童的行为有影响(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问卷对西部贫困地区的1 999名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结论: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使儿童身心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6.
浅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许多是在儿童时期就播下不良的种子。本文列举了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即:儿童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心童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儿童心理情绪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并提出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霞  白雪萍 《海南医学》2005,16(10):142-144,37
目的 是给广大家长早期教育儿童提供心理学依据。注意孕期情绪及劳动保护。从生命萌发之始,就培育健康的心身和完善的性格。从根本上预防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变态心理、行为适应不良等的发生。方法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结果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父母因素。包括父母关系不和,两地分居,对子女教育方式,文化和程度及卫生知识了解程度;其次为家庭子女数和父母孕期居住情况;儿童照顾者与孕期情绪及劳动保护也有一定影响。结论 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对他们知识的掌握、经验积累、能力发展、个性培养乃至才能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广泛而多方面的,但多数是可以控制和进行预防的。家庭是儿童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家庭就构成了儿童身心发育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人口素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必须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很多,而对自小在家庭中成长、大多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来说,家庭对其心理卫生发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不完全家庭的儿童其心理卫生发育已成为社会一大问题。为了解银川市不完全家庭儿童的心理卫生状况,分析离异家庭对其子女心理健康发育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参照国内有关研究,采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表”,以问卷方式对青岛市2所幼儿园344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单项检出率为6.1%--63.4%;20项单项检出率平均为29.2%,超过30%的7项;3岁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率为19.6%、4岁为15.6%、5岁为14.0%、6岁为13.6%,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减少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存在着广泛性和严重性,且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四川省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e)感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5 年10月,以四川省雅江县、若尔盖县、木里县所有位于藏族农业区的完全小学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 样方法,将学校中的五、六年级学校儿童整群纳入。对学校儿童进行猪囊尾蚴抗体检测、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及问 卷调查,运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猪囊尾蚴感染对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本次共调查2 453名学校儿童, 猪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6.03%(148/2 453),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癫痫症状占0.16%(4/2 453),抗体阳性 且伴有头痛症状占2.28%(56/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四肢无力占2.08%(51/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恶心占 0.41%(10/2 453),感染率为4.53%(111/2 453)。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测验总均分为6.59±2.61,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校儿童 心理健康测验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校儿童心理健康分值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多水平模型 结果表明: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头痛对其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具有统计学意 义(β=1.14,P=0.017)。结论: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现状不容乐观,猪囊尾蚴感染已对当地学校儿童的心 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强对疾病流行区的防控,保护儿童身心健康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及影响因素,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南京市青少年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数据,筛选出其中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意识评价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列联分析与χ2检验。结果流动儿童自我意识评价总分均值为55.6分,自我意识评价偏低、正常和偏高的比例分别为15.9%、39.1%和45.0%;流动儿童在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3个分量表的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是否独生子女、所在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交流情况、班主任老师的关心程度对研究对象自我意识评价有显著影响。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交流,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家庭寄养方式目前已经成为孤儿抚育的主流方式。本文综述了不同情况的养育模式对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发育的作用,重点分析比较寄养家庭特征、寄养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寄养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研究进展,以此增进研究者对家庭寄养模式下孤残儿童心理及人格健康发展知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最.方法 总结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结果 家庭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方法等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结论 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翠 《宁夏医学杂志》2022,44(5):436-439
目的 了解上海市朱泾镇不同类别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法抽取朱泾镇3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孩子心理状况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孩子心理状况分为3个潜在类:“高危心理类”、“一般心理类”和“正常心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心理类相比,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OR=0.445,P<0.05)、长时间的日常学习(OR=0.785,P<0.05)、孩子身体健康状况良好(OR=0.468,P<0.05)是出现社会心理问题的保护性因素,男童(OR=1.464,P<0.05)、父母的文化程度低(OR=5.969,P<0.05)、家庭月收入低(OR=2.21,P<0.05)、独生子女(OR=2.247,P<0.05)、孩子在家期间由爸爸照管(OR>1,P<0.05)、较长的平均视屏时间(OR=1.377,P<0.05)都会增加出现社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儿童多动症患儿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艳  施新宇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702-3703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多动症患儿的影响。方法:对多动症患儿和健康儿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多动症患儿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的评分都低于健康儿;而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健康儿;儿童多动症患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比健康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而且患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度强制。结论:儿童多动症患儿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所受的影响,及其我们怎样来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结果两组儿童有多种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儿童心理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得分及I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多种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本辖区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提供家庭医师签约式服务的5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北京市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对儿童及家属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通过检索儿童保健管理模块,对纳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筛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儿童发育行为预警征筛查的阳性率,并对预警征阳性的儿童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在500例儿童中,儿童发育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率为8.20%,男童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与正常儿童的预警征阳性筛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抚养人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辖区0~3岁儿童在语言、社交、精细动作能区问题凸显,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大力倡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制定有利于社区儿童心理保健的应对策略,提高儿童心理行为保健,促进心理行为发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儿童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行为问题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社会及家庭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内外研究认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本调查旨在了解本县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发现并及时干预其影响因素,更好的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促进全县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本县托儿所、幼儿园、小学2岁~6岁段年龄的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8所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45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表格438份,男童226人,女童212人,男女比例1∶0.958(P&gt;0.05)。1.2调查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由家长填写。该量表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项目,包括儿童姓名、年龄、性别、父母职业、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态度、居住环境、父母性格、经济状况、填表人等;第二部分是社交能力,包括七大方面:体育活动、爱好、参加集体、劳动、交友、与家人相处、学习情况等;第三部分是行为问题,有113项行为问题,分为6个行为症状因子,即社会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