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制备氨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肺吸入缓释微球,考察其特性。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3种不同药物/载体比例的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微球A,B,C,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测定仪、红外光谱仪表征其理化性质,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最佳药物/载体比例( TH∶CTS∶β-CD)为1∶3∶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或有皱折;微球A,B,C 50%的容积粒径为(4.97±0.03)μm,(4.90±0.45)μm,(6.43±0.08)μm,分布范围窄;载药量为35.70%±0.09%,21.09%±0.62%,13.33%±0.33%;包封率为88.79%±0.23%,91.40%±2.71%,85.16%±2.15%;产率为52.98%±1.05%,46.08%±0.13%,45.81%±0.04%;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茶碱与壳聚糖和β-环糊精高分子间发生氢键反应;体外释放结果证实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并且与药物/载体比例及药物性质有关。结论喷雾干燥法能成功制备氨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缓释微球,符合肺吸入粉雾剂的各项要求,该微球有望成为肺部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鼻用天麻素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微球的特性.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天麻素壳聚糖微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进风温度、蠕动泵速度、壳聚糖质量分数和天麻素∶壳聚糖的质量比为影响因素,以微球的收率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收率、粒径及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后的制备工艺和处方为:压缩空气流量(Q-flow)为40 m3/h,吸气机参数(Aspiration)为10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蠕动泵速度(pump)为15%,天麻素∶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3,进风温度为ll0℃.用优化工艺制得的天麻素微球光滑圆整,载药量为(23.10±0.38)%,包封率为(92.41±0.96)%,收率为(71.32±0.93)%,微球平均粒径为(5.38±1.09) μm;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性.结论 喷雾干燥法制备天麻素壳聚糖微球简单快速,所得微球包封率高,粒径均匀,符合鼻腔给药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葫芦素微球,并对其质量评价及体外释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滴制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采用显微观察评价微球的粒径、圆整度及形态学特征,并以葫芦素(CU)为评价指标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圆整度良好,包封率为78.72%,载药量为17.5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川芎嗪壳聚糖微球,以包封产率为指标,考察处方及工艺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壳聚糖质量浓度0.01 g/mL,川芎嗪与壳聚糖的质量比1:4,进风温度120℃,空气流速500 L/h,所制得的川芎嗪壳聚糖微球表面圆整,载药量为(18.60土0.15)%,包封率为(93.01士0.76)%,平均粒径为(10.69±0.64)μm.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在1~15 h内拟合Higuchi方程Q=19.798 t1/2 25.209(r=0.997).结论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包封产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过程稳定,可望成为实现中药微球工业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具有优良成型性的壳聚糖(CS)为载体,选用阿苯达唑(ABZ)为模型药物,先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再进一步制备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LSD-CS),考察微球载药量、包封率、表面形态及理化特性,并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中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ABZ-LSD-CS。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光学显微镜测量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法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表征微球特性,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出的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53±7)μm,载药量(20.92±0.15)%,包封率(25.37±0.22)%。微球在0.1mol/LHCl、pH3.5和7.4的PBS及生理盐水4种介质中的释放缓慢,其中在pH3.5的PBS中释放效果最好,符合Weibull释放模型。结论该实验制备的ABZ.CS-MS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微球形态圆整,并且药物的释放时间延长,达到缓释的目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制大蒜素壳聚糖微球并对处方工艺进行筛选。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大蒜素壳聚糖微球,正交设计安排实验,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制得的微球形状圆整,分散良好,算术平均径16.4μm,包封率20.83%,载药量5.79%。结论:制备的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粒径大小适宜,带有正电荷,可满足肺靶向微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康普瑞丁磷酸二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对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康普瑞丁磷酸二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设计和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微球的载药量、包封产率和体外释放度。结果制备的微球显微观察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0.21±0.16)μm,粒径在7~12μm平均数占总数的80.6%,平均载药量为(38.75±2.42)%,包封率为(89.73±3.15)%。结论采用本法制备的康普瑞丁磷酸二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粒径大小适宜,符合肺靶向要求,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适合制备成肺栓塞的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脱乙酰壳聚糖为药物载体,制备了葛根素壳聚糖微球,考察葛根素壳聚糖微球在体外药物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葛根素壳聚糖微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结果制备的葛根素壳聚糖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9.56μm ,葛根素包封率为72.20%,平均载药量为17.82%。结论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葛根素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替莫唑胺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替莫唑胺的含量,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替莫唑胺壳聚糖微球;以替莫唑胺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微球制备工艺的筛选;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学特征;SRB法考察替莫唑胺壳聚糖微球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所制得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17±1.19) nm,包封率为27.6±0.37%,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本法制备替莫唑胺壳聚糖微球的工艺稳定,且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人参皂苷Rg3为模型药物,制备鼻腔给药微球.方法:采用复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人参皂苷Rg3鼻用微球.利用Statistic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求得方程.以载药量,包封率及40~60 μm微球所占比例为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结果:据效应面优选的较佳处方范围为:投药比为0.4~0.5;有机相与水相之比为0.4~0.6;初乳与油相比为0.13~0.17.以此优选处方制备的三批微球形态良好,球形圆整,平均粒径为(44.99±12.59) μm,载药量为(10.25±0.08)%,包封率为(30.61±1.46)%.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适于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载阿霉素离子交换型微球的制备和体内、外性质.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聚乙烯醇-丙烯酸(polyvinylalcohol-acrylic acid,PVA-AA)微球,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制备载阿霉素的离子交换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利用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物性分析仪分别考察空白及载药微球的形态、结构以及弹性性质,通过T型装置对载阿霉素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质进行考察.以家兔右颈外动脉为栓塞模型,评价微球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效果.结果: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PVA-AA微球外观透明、形态圆整;红外光谱证实了PVA和AA的聚合交联;20 min的载药量为(20.56±0.69) g/L,阿霉素包封率达82.22%±2.76%,6h的载药量为(23.25±0.27) g/L,阿霉素包封率达93.00%±1.06%,载药后的微球呈红色;PVA-AA微球载药前后的杨氏模量分别为(178.30±12.33)kPa和(213.29±15.61) kPa(1 mmHg=0.133 kPa),载药前后均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压缩形变至97%时仍未破裂;载阿霉素的微球在去离子水中不释放药物,在磷酸缓冲液中缓慢释放药物,24h的累积释放量为10.32%±0.47%.0.3 mL空白微球注入家兔颈外动脉后,可成功地实现末端栓塞.结论:载阿霉素离子交换微球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经动脉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12.
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制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W/O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载药量等理化特性;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2.03±6.9) μm,载药量可达5%, 包封率为56.0%;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与载药量呈正相关,与壳聚糖的交联固化度呈负相关.结论:海藻酸钠可以作为DNA疫苗微球的可生物降解辅料;乳化离子交联法的制备工艺简便,有利于DNA疫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海藻酸钠微球是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吗啡明胶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微球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等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微球形态良好,粒径符合要求,平均载药量为20.94%,包封率为86.27%,重现性良好。结论采用正交实验完成了吗啡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β-环糊精微球,以延长药物的体外释药时间.方法以明胶、阿拉伯胶为材料,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右旋酮洛芬-β-环糊精微球,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药物含量,并且与右旋酮洛芬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进行溶出度比较.结果右旋酮洛芬-β-环糊精微球较右旋酮洛芬溶出缓慢.结论该制备工艺能满足缓释制剂设计要求,药物微球具备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hc acid),PLGA]为材料,制备缓释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LID)-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 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结果 纳米微球形态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微球粒径为(174.5±15.2)nm,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48%和54.30%,微球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t1/2=3.45 d.结论 LID-PLGA纳米微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bFGF-PL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纲  谭颖徽  卢来春  张蓉  王建华  杜俊兰 《重庆医学》2006,35(11):1002-1004
目的制备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和缓释特性。方法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缓释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含量,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bFGF-PLA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结果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0.045±0.013)μ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1.72±1.31)%和〔(27.65±0.44)×10-3〕%。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突释期仅为18.37%,14d后释放度达75.72%。结论bFGF-PLA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效果满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并对工艺重现性进行研究。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7-28μm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较为满意的工艺。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苦参素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壳聚糖质量分数、苦参素与壳聚糖质量比、戊二醛用量和交联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质量分数2%、苦参素与壳聚糖质量比1∶1、戊二醛用量1 mL和交联时间2 h,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56%和41.98%。结论:正交试验法优选苦参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磁性微球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靶向给药技术,可局部给药,达到控释或缓释效果,减少药物对注射部位的刺激反应,在医学诊断、成像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磁性微球,观察其外观、质量、生物相容性及体外释放等特征.方法 制备方法为乳化-溶剂挥发法.质量评价是通过相应方法评估该自制载药微球的外观、跨距、产率、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磁响应性等参数来完成;生物相容性评价则通过检测该自制空白微球的血液及组织相容性来实现.结果 该自制微球外观圆整,跨距为(29.66±10.02)μm,产率为(87.25±3.14)%,载药量为(30.33±2.01)%,包封率为(78.89±2.42)%.体外释药模型为Q=4.0844t1/2+6.6602(R2=0.977),其过程无明显突释,第14天的累计释放率为66.99%;磁响应性尚佳.生物相容性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 该自制PLGA磁性微球质量较好,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出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及对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被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80.80±0.15μm,粒径在250~390μm左右的占总数的90%以上,载药量为(34.1±0.51)%,包封率为(68.5±0.58)%,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较满意的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