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rtist FA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46例疑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正、侧位及其中37例行旋转DSA检查.结果:25例确诊为动脉瘤,4例排除动脉瘤,12例狭窄患者,能正确评估狭窄程度及长度.4例动静脉畸形及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可清楚显示病变结构及瘘口.结论:旋转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更为安全,为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0例疑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瘤术后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44例显示异常,其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支架术后1例,夹闭术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静脉窦血栓4例,直窦闭塞伴永存镰状窦1例,大脑大静脉和直窦瘤样扩张1例,永存舌下动脉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对多种颅内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VRT,MIP等技术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其中9例随后DSA脑血管造影。结果 3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2例,动脉狭窄9例。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1~5级分支,清楚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约4~15mm)、瘤颈及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能明确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血管团形态大小;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影以及Willis环与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比较其中经DSA检查的9例(4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DSA与SCTA图像,发现S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符合率达100%。结论 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可成为临床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一项检查技术于1980年公布以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脑血管DSA已经成为诊断颅脑血管病变和一些肿瘤性病变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在观察脑内血管情况尤其是在颈动脉分叉处病变、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病的诊断中被认为是金标准。另外,利用计算机成像技术将三维图像与DSA有机结合,获得脑血管的三维影像,可从多角度观察病变血管及周围组织情况。  相似文献   

7.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DSA全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造影指征的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缺血性)患者164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分析造影结果,并对治疗情况进行随访。结果诊断情况,缺血性疾病99例:造影发现异常44例,阳性率44.44%(44/99);出血性疾病65例:①50例自发性蛛网膜出血:发现异常36例,阳性率72.00%(36/50)。②15例自发性脑出血(含脑室出血):发现异常10例;阳性率为66.67%(10/15)。总阳性率54.88%(44+36+10/164)。治疗情况,缺血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10例,1例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余予内科保守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例支架植入,余保守治疗;2例烟雾病行颞肌贴覆术。出血性动脉瘤(AN):行介入栓塞20例,手术夹闭5例(外院),其他病例放弃进一步治疗;动静脉畸形(AVM)2例手术(外院),2例γ-刀治疗(外院);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放弃进一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介入栓塞;海绵状血管畸形(CA)行手术治疗;烟雾病全部行颞肌贴覆术。结论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疾病病因诊断的黄金标准,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为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本组 176例 ,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全部做脑血管造影。 4例脑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诊断脑动脉瘤6 5例 (36 .93% ) ,脑动静脉畸形 34例 (19.32 % ) ,烟雾病 4例 (2 .2 7% ) ,其他 (包括动静脉瘘、海绵窦瘘 ) 5例 (2 .84 % ) ,未见异常的 6 8例 (38.6 4 % )。进行治疗的 4例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病人均达到满意栓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的可靠方法 ,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是本组最常见的出血原因 ,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比较CTA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69例(79.3%),动静脉畸形3例(3.4%),烟雾病2例(2.3%),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1.1%);CTA病因诊断阳性率85.1%,DSA病因诊断阳性率83.1%,二者比较无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诊断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敏感性为100%.结论: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至1993年我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83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58例,脊髓动静脉畸形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1例,头部外伤后严重鼻衄6例。结果,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颅脑外伤后严重鼻衄、血管内栓塞疗效最好,脊髓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大多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应予慎重。  相似文献   

11.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在常见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头颅血管3D CE-MRA检查907例,226例同期行DSA检查.常规横断面T2加权像扫描,发现病变时加扫横断面T1加权及冠状面T2加权像;3D CE-MRA用钆对比剂(Gd-DTPA) 0.2 mmol/kg,注射速率3 ml/s,行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上三维重建.结果:(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244例,其中81例有DSA对照,82.5%(80/97)狭窄或闭塞的3D CE-MRA与DSA一致,17.5%(17/97)的3D CE-MRA所示的动脉狭窄较DSA程度重,约重10个百分点.(2)临床高度怀疑脑动脉瘤者118均有同期DSA对照,两者共诊断84例98个动脉瘤,3D CE-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6.1%(98/102),特异性为76.7%,准确性为91.7%.(3)脑动静脉畸形35例,27例有DSA对照,3D CE-MRA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81.2%(56/69),对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87.2%(41/47),3D CE-MRA结合MRI对异常血管团的定位及立体显示优于DSA,在显示某些细节上不如DSA.结论:3D 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常见脑血管病,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MR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瘤36例,血管畸形20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12例)经MRI/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MRA可以对62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2%。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6.1%,动静脉畸形为85%,12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PC及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208例,同时进行常规DSA(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8例中,检出动脉瘤128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动静脉畸22例,烟雾病10例,脑肿瘤4例。2D-DSA病变检出率80.3%(167/208);3D-DSA病变检出率92.8%(193/208);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2D-DSA的优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36例中,颅内外血管病变24例,阳性检出率66.7%。术中发现血管病变37处,其中狭窄29处,闭塞7处,动脉瘤1处。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结论: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颈内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邓晋郁  于昭 《中外医疗》2013,32(2):174-175
目的探讨SCTA、MRA和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SCTA、MRA、DSA检查,并由该院3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专家组成评估小组,采用双盲法对患者血管成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DSA、SCTA和MRA的灵敏度逐渐降低(99%,92%,86%),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的检查准确度(98%)明显低于SCTA(100%)和DSA(100%),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应综合考量后选择适当的方法 ,SCTA可作为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首选诊断方法,MRA可对因动脉狭窄引起缺血类脑病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手术的指导,而DSA由于有创伤、费用高、有风险等特点,最好不要作为诊断的主要方法 ,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3D TOF MRA与3D CE-MR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DTOFMRA检查150例;其中9例进行3D CE-MRA检查,对比剂Gd-DTPA,0.2mmol/kg,采集的源图像进行三维最建。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6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AVM)21例,颁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3例,烟雾病2例。结论:3DTOFMRA和3D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准确地诊断脑血管病,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SA在脑血管病因诊断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对颈动脉狭窄,部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疗效评价。结果所有受检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66.7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82.85%),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隙出血(65.04%)、脑实质出血(52.77%)、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66%)、头痛待诊(43.47%)阳性率也高,但总患者数尚少。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患者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包括颅内动脉瘤31例、脑血管畸形15例、脑缺血性疾病4例和自发性颅内出血10例。除7例外其余患者同期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CTA结果对照。结果5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符。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1个动脉瘤。7例本行DSA的患者,其CTA结果被手术或临床证实。CTA在描绘脑血管三维结构以及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结去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和可靠的方法。它特别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中定位以及长期系列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