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病例 患者,女性,54岁。1997年5月因双侧多囊肾,肾脏失去排泄功能,行血液透析至今8年。分别于1997年6月和1999年5月做动静脉内瘘,由于自身血管逐渐恶化,用一年左右均闭塞,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于2002年2月在右前臂行人造血管(PTFE)与肱动脉和贵要静脉端侧袢型吻合,术后六周移植内瘘用于血液透析,至今32个月,透析次数320次,穿刺PTFE640针次,透析血流量每分钟220毫升。  相似文献   

2.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病人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1],被喻为透析病人"生命线"[2].  相似文献   

4.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处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30例选择距瘘口近侧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1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因"尿毒症",于13年前给予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半月后行左侧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内瘘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血管闻及震颤,12天后拆线,刀口愈合良好.术后10周患者内瘘成熟良好,第1次开始距瘘口8厘米行内瘘血管离心穿刺,血流量足够,其后13年间在距瘘口8~10cm的范围内反复轮回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5月我科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8例病人术后通畅率为100%,3个月时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术后血管通畅。分别于第4周~第8周开始使用人工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知识宣教,预防并发症发生,正确使用动静脉内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自我锻炼护理指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后实施自我锻炼的指导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住院诱导血液透析患者118人造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60人,对照组58人。试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有针对性对每名患者制定教育方案及目标,由专人护士进行全程跟踪教育,指导患者自我锻炼方法,制定个性化自我锻炼方法实施的方案;按计划对患者进行动-静脉造瘘术前、术后护理的有关宣教。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自我锻炼的依从性、内瘘的彩超血流量及内瘘口内径、首次穿刺成功率、使用中血流量及使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彩超显示内瘘口内径、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实施自我锻炼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使用中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穿刺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性自我锻炼内瘘护理指导应用于动-静脉造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可促进血管扩张、充盈,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静脉动脉化,保证血液透析的血流量,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中建立体外循环完成有效透析程序的必备条件。传统的永久性通路是指患者自身的动、静脉内瘘。当自身瘘管闭塞、血管纤细无适合再次造瘘的血管选择时,就需要用人造血管移植,建立理想的透析通路。我院1996年以来,先后为5例人造血管移植患者进行穿刺透析,近期效果满意,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用美国戈尔公司生产的聚氟四乙烯(PTFE)人造血管移植造瘘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2~68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高位截瘫合并梗阻性肾病1例。手术方式:2例采用肽动脉-肘正中静脉U字型吻合,3例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不足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106例经DSA或外科手术确诊的AVF血流量不足的血液透析患者,超声测量供血动脉、吻合口及引流静脉的管径,观察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周围有无血肿及侧支静脉扩张,以及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血流方向及流速。结果 106例AVF血流量不足的血液透析病例中,超声检出病变123处,包括上肢引流静脉管腔狭窄67处,上肢引流静脉血栓24处,吻合口狭窄23处,中心静脉狭窄或栓塞5处,供血动脉狭窄2处,吻合口周围软组织内血肿1处,手背静脉网血管增多、增粗1处。其中上肢引流静脉管腔狭窄合并血栓及吻合口狭窄3例,合并血栓7例;上肢引流静脉血栓伴吻合口狭窄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流量不足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又称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是通过外科手术将桡动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形成二股血流,一股在吻合处的近心端,另一股在吻合处的远心端,这样动脉中的高压力血流就转向阻力较小的静脉血管,使得吻合的静脉动脉化而慢慢膨大鼓起,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1],透析前穿刺内瘘血管,将动脉血引入透析器,然后从静脉端回流入体内.现对本院103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18-1719
<正>动静脉内瘘即通过手术把患者的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达到动脉化,便于透析时穿刺及获得足够的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CHD)患者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如何保持内瘘通畅及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用聚四氟乙烯 (PTFE)人造血管为不能建立理想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穿刺方便和使用时间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对于屡次自体内瘘手术失败后无法成立自体内瘘的患者,人造血管(PTFE)是再造生命线的理想选择[1]。行人造血管内瘘成形术后,如何合理使用及维护人造血管、减少并发症和延长使用寿命显得尤为重要。我科根据动静脉穿刺图谱[2]管理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穿刺点,本文旨在探讨改良式阶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患者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的设计尤为重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质量或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到患者血透的顺利进行.一般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平均时间约为5年,所以有些患者一生要多次行内瘘手术,造成体表可用于内瘘术的血管逐渐减少;加之尿毒症患者由于自身高龄、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反复穿刺静脉导致静脉狭窄或者化疗后的血管耗竭,尤其在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伴血管钙化、糖尿病血管病变时,患者血管硬化等,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人造血管搭桥,建立人造血管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长期通畅率高,血流量大,能反复穿刺及使用时间长等优点[1].  相似文献   

16.
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的设计尤为重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质量或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到患者血透的顺利进行.一般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平均时间约为5年,所以有些患者一生要多次行内瘘手术,造成体表可用于内瘘术的血管逐渐减少;加之尿毒症患者由于自身高龄、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反复穿刺静脉导致静脉狭窄或者化疗后的血管耗竭,尤其在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伴血管钙化、糖尿病血管病变时,患者血管硬化等,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人造血管搭桥,建立人造血管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长期通畅率高,血流量大,能反复穿刺及使用时间长等优点[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常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表面积大、血管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穿刺等优点,但是人工血管内瘘比较昂贵,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且人造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不同,其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仅靠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填充。因此,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和相关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们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0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7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从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机、穿刺前的评估、穿刺方法、止血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几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使用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进行945例次透析治疗,穿刺成功923例次,成功率97.67%;出现皮下血肿15例次,血栓导致内瘘闭塞2例;2例内瘘闭塞者均重新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用至今;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19个月后,因其他疾病死亡;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时间为8~37(23.3±4.8)个月。结论:从穿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人造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主要用于血管条件差而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血液透析病人[1]。人造血管主要是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由于取材容易、形状及口径容易控制、生物相容性好、易穿刺,目前应用广泛[2]。国内外报道,有2.1%~5.6%的病人选择移植血管内瘘[3-4]。对于老年、血管硬化、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人工  相似文献   

20.
自体动静脉内瘘(AV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足够的AV内瘘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的根本保证[1].在临床,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非血栓性内瘘狭窄是引发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患者在未达到足够的血流量情况下进行血液透析,待出现内瘘失功时才开始进行干预,严重影响了透析质量.2012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透析中心对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血流量(Qa)及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狭窄[3],并对其中内瘘早期狭窄的透析患者38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扶他林)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