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目的 提高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诊断疟疾的敏感性、特异性与稳定性。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非疟疾发热病人血样30份及其他传染病(感冒, 流感, 伤寒, 肝炎等)患者血样20份;抽取恶性疟和间日疟各1例患者血4 m1,进行系列稀释制备不同疟原虫含量的感染血样;健康者血样作对照。用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作为靶基因,应用相关软件和网络资源(Primer Premier 5.0, PUBMED, NCBI-BLAST和Mfold服务器)设计和优化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并用于检测所采集制备的各种血样。 结果 间日疟与恶性疟患者血系列稀释为含 1 000、100、10和1个虫/μl后经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各稀释含虫血样分别在611 bp和255 bp出现1条带,能检测到原虫密度均为1个虫/μl血;非疟疾发热病人血样30份及其他传染病患者血样均为阴性;健康者血样未出现扩增条带,每种血样反复测试3次以上均获得同样结果。 结论 经优化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在疟疾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三对引物建立了套式PCR瓶疾诊断技术,对来源于同一地区的34例门诊镜检确诊为间日疟的血标本及国外输入的2例恶性疟的血标本进行了病原体检测和虫种鉴定,得到预期扩增的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出肉眼可见的与引物对应的扩增区带,与镜检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用于疟疾监测的现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对2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5例)高于常规镜检(2例),所需检 费用均低于常规镜检。同时,采用两法对519例门诊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初检阳性16例,阴性503例)进行复核,镜检复核发现漏诊2例,PCR复核发现漏诊6例,所需复核时间和费用也均低于常规镜检。采用两法对187例门诊“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病例检测,PCR检出阳性例数略高于镜检,但单位检测时间和费用也高于镜检。现场评价结果提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可替代镜检用于疟疾监测中大样本检测,且具有敏感、特异、高效和价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OptiMAL在医院和现场的使用效果,印度NSGB医学院疟疾研究中心的Singh等在印度中部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地区,以传统镜检法为对照对OptiMAL在医院和山区村庄的疟疾诊断和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评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2000年9月在贾巴尔普尔市一家医院选取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对2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5例)高于常规镜检(2例),所需检测时间和费用均低于常规镜检。同时,采用两法对519例门诊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初检阳性16例,阴性503例)进行复核,镜检复核发现漏诊2例,PCR复核发现漏诊6例,所需复核时间和费用也均低于常规镜检。采用两法对187例门诊“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病例检测,PCR检出阳性例数略高于镜检,但单位检测时间和费用也高于镜检。现场评价结果提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可替代镜检用于疟疾监测中大样本检测,且具有敏感、特异、高效和价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套式PCR检测蚊体内疟原虫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蚊体内疟原虫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采用2对针对间日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特异引物,利用套式PCR技术,从蚊体DNA样本中,扩增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进行间日疟原虫的检测。结果: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见扩增出特异的约121bp大小的DNA片段,估测每份蚊虫DNA样本中含有3个以上子孢子或100只蚊中含有1只阳性蚊即可得此片段,而对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及正常蚊虫DNA不能扩增出此片段。结论:此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套式PCR扩增特定SSrRNA基因片段诊断间日疟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间日疟原虫(P.v.)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一条长120个碱基对(bp)的间日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并并用于云南间日疟患者的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特异性强,除间日疟原虫外,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及正常人血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0.1个疟原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对引物建立了套式PCR疟疾诊断技术,对来源于同一地区的34例门诊镜检确诊为间日疟的血标本及国外输入的2例恶性疟的血标本进行了病原体检测和虫种鉴定,得到预期扩增的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出肉眼可见的与引物对应的扩增区带,与镜检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PCR和套式PCR检测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按Campbell等建立PCR反应体系,按Tong等与秦玲等建立套式PCR反应体系,本文并以Cpn 16SrRNA基因(16SrDNA)为靶基因自行建立套式PCR反应体系,对Cpn、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大肠埃希稀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粘质沙雷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肺军团杆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进行检测以评价各方法的特殊性异性;以纯化的Cpn-DNA和1例阳性临床标本作梯度稀释后分别参与各反应体系检测以评价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1、PCR和套式PCR均只能检出Cpn TW-183株和CWL-29株,而其它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病毒均不能检出;2、套式PCR检测Cpn较PCR敏感100~1000倍;3、经以16SrRNA基因为靶基因套式PCR检测新生儿肺炎(非吸入性肺炎)和儿童肺炎者咽拭子标本Cpn阳性率分别为16.2%和22.0%,肺结核者痰标本为18.9%,男性STD者尿道拭子标本为0%。结论 PCR和套式PCR检测Cpn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其中套式PCR比PCR敏感100~1000倍,在肺部炎症者咽拭子或痰标本中Cpn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现场评价疟疾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 (简称试条) 的诊断性能。 方法 2008年9~10月采集安徽省间日疟流行区蒙城县5个乡镇医院门诊部所有就诊的发热病人血样,用双盲法比较镜检法和试条测试的结果。 结果 共采集发热病人血样292份,镜检法检出疟原虫阳性181份,均为间日疟;试条检出疟原虫阳性163份,亦均为间日疟。两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92.8%(271/292),其中均为阳性的163份,均为阴性的108份。两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21份血样中,镜检阳性的、试条检测阴性的有18份,镜检阴性的、试条检测阳性的有3份。原虫密度在>1 000 个/μl、100~1 000 个/μl和<100 个/μl时,试条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5%(115/123)、86.0%(43/50)和62.5%(5/8)。 结论 该快速诊断疟疾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在疟疾流行区对间日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 方法 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 Premier 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患者滤纸血样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新建立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模拟现场滤纸血样的敏感性为恶性疟原虫1~2个虫/μl血,间日疟原虫5~10个虫/μl血。检测71份现场采集的镜检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样(恶性疟24份和间日疟47份)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 结论 通过标签引物扩增技术优化的套式/多重PCR系统,适用于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样,其检出低原虫血症的敏感性和鉴定虫种的准确性均优于镜检法,是很有潜力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能同时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两种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2对(3条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多重PCR。并进行最低检测限确定和临床标本检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该方法可扩增出431 bp(恶性疟原虫)和341 bp(间日疟原虫)基因片段,最低检测限为102copies/反应,检测临床标本的结果与镜检法无差别(P>0.05),敏感度为93.55%,特异度为70.83%,阳性预测值为89.23%,阴性预测值为80.95%。结论 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快速检测疟疾感染并鉴别分型,灵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和蒿甲醚-本芴醇两种复方抗疟药对海南岛无并发症恶性疟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05-2006年在海南省5县(市)恶性疟流行区,选择1~60岁无并发症单纯恶性疟病例107例(原虫无性体密度为1 000~200 000个/μl),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55例, 口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治疗(成人总剂量8片,1次/d,疗程为3 d,首日4片), B组52例,口服蒿甲醚-本芴醇治疗(成人总剂量24片,2次/d,早晚各服4片,疗程为3 d)。 按照WHO体内法观察标准进行治疗、观察和随访。 结果 A组55例,全部完成治疗、观察和28 d随访,平均退热时间为(22.35±13.26)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4.99±12.28) h;B组52例中有51例完成治疗、观察和28 d随访, 平均退热时间为(20.99±11.38)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6.45±12.60) h,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随访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复燃。个别病例在服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反应,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停药后即自行消失。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和蒿甲醚-本芴醇两复方治疗海南岛无并发症恶性疟效果好,控制症状快,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2007年伞国有疟疾发病的23省(市、区)专业单位卜报的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和有关疫情报表(年报系统)汇总整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疫情数据均来自年报系统.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续发挥作用。抗性逆转剂的研究和发展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线索,当与氯喹合用时它能够部分恢复氯喹对氯喹抗性株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疟疾疫苗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发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是当前全球疟疾防治的重要需求。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疟疾疫苗的研发进程。30多年疟疾疫苗研发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鉴定了一批有价值的疫苗候选抗原,其中一些已进入临床试验,一些结果令人鼓舞。我国疟疾疫苗研发同样取得可喜进展。自主研制PfCP?鄄2.9疟疾疫苗在国内率先进入临床试验,一些疟疾疫苗候选抗原也陆续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近年来,多种国家科技计划和国际上研究经费的投入也促进我国疟疾疫苗的研发工作。尽管研发有效疫苗以控制乃至根除疟疾是个长期目标,取得疟疾疫苗突破仍需在疟疾免疫学以及多个技术层面上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但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8.
疟疾疫苗现场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可能是预防、控制疟疾的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仍无一个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应用于现场。疟疾疫苗主要分为红前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传播阻断疫苗,本文对这3类疫苗临床试验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TS)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 方法 31例外周血含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的志愿者分为ATS组(15例)、奎宁(QN)组(10例)和安慰剂组(6例)。ATS组于第0、6和24 h口服青蒿琥酯片各200 mg,第3~6天100 mg/d;QN组口服硫酸奎宁片,每天3次,500 mg/次,连服7 d;安慰剂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天3次,2片/次,连服7 d。每例患者每天检查外周血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密度,并于服药后第1、7、14、21和28天抽取静脉血人工感染大劣按蚊,检测其感染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情况。 结果 服药后ATS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迅速下降,第7、14和21天分别为(12.5±3.3)%、(1.2±0.4)%和(0.3± 0.1)%,转阴时间为(22.0±1.4) d;QN组第7、14和21天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分别为(173.9±47.0)%、(112.5±45.4)%和(32.5±17.8)%,转阴时间为(32.5±2.1)d,两组间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1,P<0.01);安慰剂组住院后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有所下降。患者血液人工感染大劣按蚊试验显示,服药第14天,ATS组、QN组和安慰剂组的子孢子阳性率分别为0、35.0%和48.7%。子孢子相对感染强度, ATS组第7和14天分别为18.2%和0;QN组第7、14和21天分别为142.0%、98.6%和20.3%。安慰剂组第1、7、14、21和28天子孢子感染强度较稳定, 均为100%(6/6)。 结论 口服ATS 6 d总量1 000 mg对阻断恶性疟传播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