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具有体内、外迁移特性,但目前关于其迁移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6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系完成。 材料:清洁级Wistar新生大鼠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20只/组。 方法: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趋化实验在48孔Boyden小室上进行,取25 µ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分别以5,50,500 µg/L质量浓度加到趋化板的下层,以8 µ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覆盖;并设立空白对照,单纯添加DMEM条件培养基。以含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条件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至1.5×109 L-1,50 µL细胞悬液加到Boyden小室上层,37 ℃、CO2培养箱培养10 h。损伤模型组大鼠制备脊髓全横断损伤,假手术组大鼠只打开椎板。脊髓全横断后1 h,将5-(6-)羟基荧光素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0 mL(1×109 L-1)经颈内静脉注入体内。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脊髓损伤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损伤区的体内迁移。 结果:纯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呈CXCR4阳性。与空白对照比较,5,50,500 µg/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均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趋化迁移(P < 0.05),且质量浓度为50 µg/L时趋化作用达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造模后7 d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5),14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细胞注射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损伤区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内、外可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趋化因子SDF-1体外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SDF-1在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成年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取第五代骨髓基质细胞行免疫荧光鉴定;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情况.利用Boyden小室法探讨趋化因子SDF-1对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及其特异性。结果第五代骨髓基质细胞都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Laminin及Fibronectin;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证实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趋化因子SDF-1(5、50、500ng/mL)体外可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抗SDF-1多克隆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结论SDF-1/CXCR4通路参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迁移,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体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损伤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参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但关于其迁移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体外条件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 方法:通过无血清法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其CXCR4是否表达;观察不同浓度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神经干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中和CXCR4受体以验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迁移作用的特异性。 结果与结论:胎鼠海马来源神经干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呈阳性。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出现643 bp特异性扩增条带。体外条件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迁移随浓度而增强,500 μg/L为最佳趋化浓度。加入抗CXCR4多克隆抗体中和后,神经干细胞迁移较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抗CXCR4多克隆抗体可阻断趋化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间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体内外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的趋化诱导作用,探讨SDF-1对rMSCs迁移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体外细胞迁移实验及大鼠脑梗死模型体内移植,观察SDF-1对rMSCs的迁移影响。流式细胞术与RT-PCR检测rMSCs的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chemokinereceptor4,CXCR4)表达。结果:在SDF-1存在时,rMSCs迁移活跃,应用抗体封闭CXCR4后,这种迁移显著减弱。体内移植的rMSCs主要聚集在脑梗死灶周围,但在封闭CXCR4后,这种聚集现象大大减弱。流式细胞术示仅小部分rMSCs表面表达CXCR4,但经TritonX-100处理后,表达CXCR4的rMSCs增加。结论:SDF-1可通过CXCR4对rMSCs起趋化作用,针对这种作用可望调控干细胞向靶组织的趋化聚集量,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6对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迁移作用.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培养成年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取第5代骨髓基质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然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6的情况,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探讨趋化因子CXCL-16对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及其特异性.结果 第5代骨髓基质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CD29的表达呈阳性,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45呈阴性;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从基因和蛋白两方面证实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6,趋化凶子CXCL-16(5~500 ng/ml)体外可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抗CXCR6多克隆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结论 CXCL-16/CXCR6通路参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迁移,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心脏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表达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观察经心外膜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衰犬心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16只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植入永久起搏器。右室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建立心衰模型。移植组犬经心外膜多点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各项超声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较起搏前改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定量PCR检测细胞移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心外膜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提高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被证明可以促进内皮祖细胞归巢。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鼠下肢缺血的疗效。 方法:取雄性Wistar鼠30只,25只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共培养组注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组注入未进行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 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 < 0.01)。移植后第28天动脉造影显示共培养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内皮祖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提示采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有利于使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血供改善,主要来自于新生血管形成和/或原有细小血管的代偿性增粗。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颅内创伤、脑卒中、炎症和变性疾病等病灶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但对于其向病灶定向迁移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 CXCR4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缺血脑组织迁移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8-02/2009-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 材料:骨髓标本取自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40岁正常或原发病未累及骨髓患者,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4只大鼠参照Nagasaw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剩余1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插入线栓10 mm。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取9只,分别于造模后第2,4,8天,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定量分析缺血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变化。剩余36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溶液对照组,18只/组,于再灌注后24 h分别从尾静脉缓慢注入1 mL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含2×109 L-1个细胞)或1 mL PBS。 主要观察指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脑组织的迁移和分布。 结果:RT-PCR结果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CR4 mR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CXCR4主要表达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8 d,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静脉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到脑损伤区域,并大量分布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高表达的缺血半暗区,损伤侧大脑半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侧半球(P < 0.01)。 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并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背景:缺氧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起作用的。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 RNA干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34、CD44、CD90表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四组:常氧对照组(无干预因素)、缺氧组(缺氧24 h)、脂质体对照组(转染空载脂质体后缺氧24 h)、RNA干扰组(转染脂质体介导的RNA干扰序列后缺氧24 h)。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表达水平, ELISA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同常氧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增高(P < 0.05);同脂质体对照组比较,RNA干扰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证实了缺氧条件可以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增加,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可以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减少,缺氧诱导因子1α很可能是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分泌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特异性抑制因子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参与再狭窄过程。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在大鼠胸主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SD雄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球囊损伤组及对照组各30只。 方法:单纯球囊损伤组大鼠采用2F Fogarty导管损伤胸主动脉;对照组行左颈总动脉结扎术,不插入2F Fogarty导管。 主要观察指标:2组于术后第1,3,7,10,14,28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完整的血管内膜,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于大鼠动脉损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第28天几乎无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于大鼠动脉损伤后第1,3天仅有较弱的表达,第7,10天表达明显增加,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有较强表达。对照组中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 > 0.01)。术后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水平单纯球囊损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均明显增加。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动脉损伤;再狭窄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很多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比较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受损PC12细胞分别共培养后定向分化能力的差异。 方法:分别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和骨髓组织来源的基质干细胞,取第5代细胞进行实验,2种细胞分别与正常或受损PC12细胞培养上清液共培养,或仅单独培养。 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均表达较高水平的CD44和CD29,而后者表达的CD45、CD56在前者几乎未检测到。单独培养的2种细胞均表达较高水平的Nanog、Oct4、Sox2,不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其中经受损PC12细胞干预的2种细胞Nanog、Oct4、Sox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脂肪基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阳性细胞数更多,提示受损PC12细胞对于脂肪基质干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Totally three articles regarding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during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 into neurons and neuron-like cells were published 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We hope that our readers find these papers useful to their research.No. 1: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during adult adipose-derived stromal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like cells in vitro Neural Regen Res. 2012;7(16):1205-1212.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骨构建研究中的种子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骨膜、骨髓及骨外组织,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骨髓基质细胞。而脂肪中基质细胞的发现,有望取代骨髓基质细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二者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从成骨活性方面来评价脂肪基质细胞能否取代骨髓基质细胞。 方法:手术中收集同一人体的脂肪组织与骨髓组织。脂肪组织经机械切割后以Ⅰ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脂肪基质细胞,骨髓组织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以诱导培养液行成骨诱导培养。诱导后第2,3周各检测1次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行Von Kossa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共获得15例患者的脂肪与骨髓组织,其中10例完成实验。与骨髓基质细胞相比,脂肪基质细胞更易培养成活,扩增速度快;二者细胞形态相似,诱导培养后细胞外基质中均有黑色的钙结节形成;碱性磷酸酶活性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脂肪组织来源丰富,脂肪基质细胞成活容易,具有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性能,且易培养、增殖快,二者的成骨活性相似,脂肪基质细胞比骨髓基质细胞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分离方便,扩增迅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适合自体移植的特点,同时是骨组织工程中合适的种子细胞。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利用转基因或其复合支架修复骨缺损所具有的优势。 方法:检索1990/2009 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及CNKI数据库有关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在骨缺损方面的应用,骨组织工程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s,Repairing,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28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优势,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及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适当的支架材料结合,或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导入外源目的基因诱导成骨的基因治疗来修复骨缺损的方法,给骨缺损的治疗带来光明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存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合适的条件,哪些因子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载体材料及体内植入方式,以及如何将骨组织工程与基因治疗的方法结合起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并在其已有的和潜在的生物治疗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综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60-01/2010-01关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分别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分化;免疫表型;应用”和“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isolation;differentiation;immune phenotype;application”,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选择内容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性和应用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排除重复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收集到81篇相关文献,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5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表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潜在的增殖能力和适当条件下的多向分化能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应用于组织的修复,而且在细胞免疫调节和基因治疗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生物学特性将会发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细胞治疗,移植以及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是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 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能力。 方法:脂肪组织取自要求去除腹部多余脂肪的健康成人,供者无传染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加GM1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经神经诱导培养基加GM1诱导后,分化后的细胞大部分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于诱导后1 h出现神经巢蛋白表达阳性,5 h出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表达阳性。提示脂肪基质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分化后的神经元细胞具有表达神经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Schwann cells induc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urita M  Vaquero J  Oya S  Miguel M 《Neuroreport》2005,16(5):505-508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re multipotent stem cell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bone, cartilage, fat and muscle. Recently,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the capac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under specific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using chemical factors. We now describe how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like cells when they are co-cultured with Schwann cells. When compared with 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expression of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markers begins later, but one week after beginning co-culture, mos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showed a typical neuronal morphology. Our present findings support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nd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these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and acquired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8.
Objects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the capacity of orthodox and unorthodox plasticity.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tried to access 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MSCs from rat and also to differentiate MSCs into immune effector cell.Methods Rat MSCs (rMSCs) were isolated by standard methodology and were activated by interleukin-2 (IL-2), interleukin-15 (IL-15),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combinations, which were effector cells. Cytotoxicity of rMSCs and activated rMSCs against the target cells (9L rat glioma cell line) was estimated using visual survival cell assay. Phenotypes of these various activated cells were determined using flow cytometry. The secreted protein from effector cells was estima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expression of immune response-related genes in activated cells was measured.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of rMSCs activated with various cytokine combinations. After various cytokine activations of rMSCs, the population of immune effector cells (CD8, CD161a) and immune reaction-related proteins (IL-4, -INF) might increase. Apoptosis may be one of the lysis mechanisms of target cells by activated rMSCs. The contributing genes could be -INF, FasL, and perforin.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MSC may be used as adoptive transfer therap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lignant brain tumor, but we have to investigate orthotopic animal study for the proper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Summary The histogenesis of stromal cells in capillary hemangioblastoma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Th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of hemangioblastomas presented here showed pericytic and leiomyoblastic features in stromal cells. Cells cultured by the monolayer method showed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tumors.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for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factor VIII/von Willebrand factor indicated that stromal cells were antigenically distinct from astr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romal cel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ricyte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support Rhodin's speculation that pericytes serve as a precursor to smooth muscle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