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TOPOⅡ、GST -π、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4 2例术前未行化疗的乳腺癌根治标本雌激素受体 (ER)、C -erbB - 2癌基因、TOPOⅡ、GST -π的表达。结果  14 2例乳腺癌中 ,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GST -π、TOPO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5 2 1%、81 0 %、6 4 1%、76 8% ;C -erbB - 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ER表达呈负相关 ;GST -π与C -erB - 2表达和淋巴结转移间呈正相关 ,与ER表达呈负相关 ;TOPOⅡ与C -erbB - 2、ER、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青年组 (<4 0岁 )ER表达率低于老年组 (>6 0岁 ) ,C -erbB - 2表达率高于老年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TOPOⅡ、GST -π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乳腺癌患者若出现GST -π高表达 ,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GST -π、TopoisomeraseⅡ -α蛋白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鼠抗人TopoisomeraseⅡ -α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GST -π抗体对 6 0例大肠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1.GST -π、TopoisomeraseⅡ -α蛋白的表达和肿瘤大小、部位及类型无关 (P >0 .0 5 ) ;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 2 .GST -π在癌灶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不同 ,在肿瘤组织中低分化组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则低表达 ,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 ;TopoisomeraseⅡ -α在高分化组的表达高于低分化组 (P <0 .0 0 1)。结论  1.GST -π在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及临床分期有关 ,可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 2 .Topoi someraseⅡ -α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其分化、淋巴结转移有关 ,可做为衡量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C-erbB-2,PCNA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原癌蛋白C -erbB - 2、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和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 (癌组织大小 ,淋巴结转移 ,年龄 ,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 )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结果 :54例乳腺癌中 ,C -erbB - 2 ,PCNA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1 .9% ,68.5 %和 48.1 %。C -erbB - 2与PCNA ,Ki67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 (P <0 .0 1 )。C -erbB - 2及其和PCNA共同高表达与癌组织大、淋巴结转移 、ER -和PR - ;PCNA高表达与癌组织大、ER -和PR - ;Ki67及其和C -erbB - 2共同高表达与癌组织大、淋巴结转移 和ER -这些不良预后因素分别显著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C -erbB - 2 ,CNA和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PCNA与Ki67是独立的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多药耐药基因产物及p53、Bcl-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文勇  张谷 《浙江医学》2003,25(10):577-579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 -糖蛋白(P - gp)、谷胱甘肽 -S-转移酶π(GSTπ)及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p53、Bcl-2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和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 - gp、GSTπ及TopoⅡ与 p5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P - gp在淋巴结转移组和癌组织浸润达浆膜外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浆膜内浸润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 ;GSTπ及p53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 ;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0.0% ,高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分化癌的阳性表达率(P<0.05)。胃癌组织中P- gp与 p53、Bcl-2蛋白的表达有正相关性 (r>0.3)。 结论 p53、Bcl-2蛋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 ;P - gp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存在原发性耐药 ,同时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有多种耐药机制参与了胃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中PCNA表达,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梭型分析预后.结果:组织学分级高、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PCNA蛋白表达的平均秩次高,P<0.05;PCNA、淋巴结转移进入预后分析模型.结论: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组、淋巴结转移有关.增殖活性强的乳腺癌,分化程度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CNA、游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CNA的预后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田斌  孙涛  牛虎  孙善平  金广超 《医学争鸣》2008,29(5):457-460
目的:通过检测 PTEN, PCNA及IV型胶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研究它们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并探讨PTEN的低表达对PCNA及IV型胶原的影响. 方法:女性乳腺癌患者72例. 中位年龄51(38~73)岁,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PCNA及IV型胶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TEN, PCNA及IV型胶原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状况及TNM (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及PR无相关性(P>0.05),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73.81%, 76.19%, 52.38%)高于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6.67%, 23.33%, 23.33%),TNM分期III期者阳性表达率(92.31%, 84.62%, 69.23%)高于II期(54.17%, 54.17%, 37.5%)及I期者(36.36%, 18.18%, 18.18%). PCNA与C-erbB-2在乳腺癌中表达呈负相关(r=-0.271, P=0.021). PTEN表达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r=-0.423,P<0.001),PTEN表达于IV型胶原表达亦呈负相关(r=-0.342, P=0.003),PCNA表达与IV型胶原表达呈正相关(r=0.381,P=0.001). 结论:PTEN,PCNA及IV型胶原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PTEN,PCNA及IV型胶原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PTEN的低表达、PCNA的高表达与IV型胶原的缺失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转移(GST-π)基因在人乳腺癌及其腋窝清扫的淋巴结中的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及临床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癌组织及腋窝淋巴结组织GST-π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乳癌组织,HE转移淋巴结,HE无转移淋巴结中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6%,59%,77%,43%,结论:在乳癌启动和促进阶段GST-π表达增高,是一典型癌前病变标志酶,淋巴结转移癌细胞耐药性增强,HE阴性淋巴结中出现GST-π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好,其阳性表达反映肿瘤发生的进展及耐药倾向。且在耐药反应性上淋巴结灵敏度强于乳癌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P170、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小鼠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上皮肤钙黏素(E-Cadherin)表达与民族、发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病理分期、ER、PR、HER2、ki67等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 573例回汉族女性乳腺癌病理资料,探索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P170、GST-π、PCNA及E-Cadherin表达与回汉族、不同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及ER、PR、HER2、ki67等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病理分期、ki67相关(P<0.05);P170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期、ER、ki67相关(P<0.05);GST-π与病理分期、ER、PR有相关(P<0.05);PCNA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PR、HER2、ki67有相关性(P<0.05);E-Cadherin表达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ki67表达相关(P<0.05)。结论 TopoⅡ、P170、GST-π、PCNA及E-Cadherin的检测对乳腺癌的预后及化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6例乳腺癌组织、4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GST-π的表达情况. 结果 GST-π在乳腺良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为22.5%(9/40),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44%(25/36),Ⅲ期乳腺癌中GST-π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淋巴结转移组GST-π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GST-π阳性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应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 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CNA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与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显著(P<0.01).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提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CD44、PCNA联合检测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与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81例,乳腺癌癌旁组织37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1例的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81例乳腺癌组织、37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 1%和10 8%,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例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测出端粒酶活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与端粒酶阳性表达率,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例乳腺癌组织PCNA的表达率71 6%.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增高(P<0 05),且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的一致率92 24%,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与PC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舟  黄萍  万丽  姚建高  陈笑雷  余震 《浙江医学》2009,31(9):1226-1228,1237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的表达以及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S-P免疫组化二步法对216例胃癌手术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中P-gp、Topo Ⅱ、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0%、56.90%、60.20%,P-gp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Topo Ⅱ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GSTπ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P-gP、Topo Ⅱ、GST π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gP、Topo Ⅱ、GSTπ对于胃癌化疗方案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MA ZF  CUI NP  SHI JH  WANG HY  SHI SH  WEN M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45-2548
目的 分析平滑肌(SM)22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SM22α参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27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SM22α表达水平;同时用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了1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15例乳腺癌未转移组织、12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SM22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RT-PCR和明胶酶图检测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未转移、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和活性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表达水平.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SM22α mRNA表达水平(5.1%±2.4%)显著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0.1%±5.1%)(P<0.01),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组织中SM22α表达水平(6.2%±3.1%)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0.1%±4.1%)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15.1%±5.3%)(均P<0.01).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SM22α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组(14.5%±2.1%)及伴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组织中(6.2%±3.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26.8%±5.5%)(均P<0.01).MMP2、MMP9表达水平及活性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乳腺癌组织中SM22α表达水平与MMP2(r=-0.848;n=27;P<0.01)、MMP9(r=-0.916;n=27;P<0.01)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SM22α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与淋巴结转移有关,SM22α可能通过负性调节MMP2、MMP9表达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C-erbB-2、PCNA的表达与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的表达。结果: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表达率分别为58.8%、56.5%、71.8%和67.1%。C-erbB-2和PCNA的表达在ER、PR阴性组高于ER、PR阳性组,在淋巴结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P<0.01),与淋巴结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C-erbB-2、PCNA与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erbB-2与PCN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它们的检测结果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PCNA、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S-P法检测乳腺癌、乳腺增生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中CXCR4表达,分析CXCR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PCNA相互关系。结果: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9.4%(38/64),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PCNA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中CXCR4高表达,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较高PCNA表达,有望成为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PCNA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6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78.9%.其中肿瘤≥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90.4%(37/41),〈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65.7%(23/35),两者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86.7%)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67.7%),两者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 结论: PCNA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错配修复基因hMLH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 ,分析它们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6 2例宫颈癌和 30例非癌子宫颈上皮细胞hMLH1蛋白与PCNA表达的情况 ,并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它们的表达与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MLH1蛋白在子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为5 6 .5 % ,低于非癌上皮组的 6 3.3% ;PCNA在子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为 79.0 % ,明显高于在非癌上皮组的 2 0 .0 % (P <0 .0 5 )。子宫颈癌组hMLH1蛋白表达阳性例PCNA的阳性表达率 82 .9%高于hMLH1蛋白表达阴性例的 74 .1 % ;非癌上皮组hMLH1表达阳性例PCNA阳性表达率 2 6 .3%也高于hMLH1蛋白表达阴性例的蛋白蛋白 9.1 % ,即在hMLH1蛋白高表达的组织中PCNA表达增高。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子宫颈癌分别为 6 1 .4 %、4 6 .7%、33.3% ,有逐渐降低趋势 ;在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分别为 6 0 %与 5 2 .3% ;淋巴结转移组为5 0 % (4 / 8) ,无淋巴结转移组为 6 4.4 % (2 9/ 4 5 )。PCNA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子宫颈癌分别为 81 .8%、73.3%、6 6 .7% ;在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分别为 71 .8%与 91 .3% ;淋巴结转移组为 87.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CD4 4V6、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76例乳腺癌组织中 CD4 4V6、PCNA、VEGF的表达。结果 :CD4 4V6、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6 .8%、80 .3%。CD4 4V6表达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相关有显著性 (P<0 .0 5 ) ;VEGF则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状态相关有显著性 (P<0 .0 5 )。 CD4 4V6的表达与 PCNA、VEGF的表达相关 (P<0 .0 5 )。结论 :CD4 4V6、PCNA、VEGF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指标 ,三者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 -erbB -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以探讨其癌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S -P法对 97例乳腺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 47例有淋巴结转移 ,5 0例无淋巴结转移 ,2 0例乳腺腺病作对照。结果 C -erbB -2在乳腺腺病、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 .0 0 %、76.60 %、40 .0 0 %;乳腺腺病与乳腺癌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结论 C -erbB -2的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乳腺癌组织中C -erbB -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临床常规检测C -erbB -2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阮伶  唐德艳 《医学文选》1999,18(5):698-70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 c- erb B- 2、nm2 3、PCNA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7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进行 c- erb B- 2、m2 3及 PCNA产物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c- erb B- 2、nm2 3及 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 5 0 .0 %、 3 3 .3 %、90 .3 %。c- erb B- 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病人术后生存年限呈负相关 ;nm 2 3的表达在淋巴结无转移组明显高于有转移组 ,并与患者的术后生存年限有关 ,但与肿瘤大小无关 ;PC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明显正相关 ,与病人术后生存年限呈负相关 ,而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nm2 3表达是乳腺癌病人预后良好的指标 ,而 c- erb B- 2及 PCNA的高表达则是肿瘤生长旺盛、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