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13—2016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62例疑似消化道癌肿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58.5±6.2)岁。患者均经ESD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早期癌前病变。考察ESD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预后。 结果 病变均在黏膜、黏膜下层,部位分别在食管17例(27.42%)、胃29例(46.77%)、结肠16例(25.81%),其中多为食管中段(10例,58.82%)。病理分型分别为Ⅰ型3例(4.84%)、Ⅱ型59例(95.16%),其中多为Ⅱb (28例,47.16%)。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5.16%(59/62),治愈性切除率为90.32%(56/62)。术中出血1例(1.61%),穿孔2例(3.23%),术后胸骨后疼痛2例(3.23%),腹痛1例(1.61%),均经抗感染、抑酸等治疗后痊愈。随访第6个月无失访患者,患者的进食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明显地缓解(分别为21例,33.87%和18例,29.03%)。复发1例(1.61%),经再次ESD术后痊愈出院。 结论 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的切除率高,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作为微创诊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整块完整切除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良好,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内镜下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现就近年来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姝 《开卷有益》2011,(10):15-15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其5年生存率均不理想,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消化内镜具有直观和清晰度高等特点,并可同时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故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应首选内镜检查。但消化道早期肿瘤病变比较表浅,病变体积微小,很难与周围组织区分,诊断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诊断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消化道早期肿瘤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内镜治疗技术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且日趋成熟,已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主要特点是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被认为是消化内镜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1-2].ESD不仅对内镜治疗医生提出要求,而且在护理工作方面对护理工作人员也提高了标准和要求,现将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内镜技术不但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其迅速发展,已逐步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早期食管癌治疗的主流手段。现综述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射频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 消化道肿瘤种类繁多,发病率高。常见者有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类癌、癌及肉瘤等。既往多依靠手术治疗,近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内镜及新型内镜器械不断推出,内镜诊疗技术迅速改进和提高,许多病变已能在内镜直视下治疗,新兴内镜外科澎勃发展,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一种痛苦小、花费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巨大腺瘤的内镜治疗 消化道息肉>3cm者称为巨大息肉,既往多视为内镜治疗的禁忌症,近年来随着大块活检法、分块切除法等新技术的应用,内镜治疗已成为可能。作者经内镜高频电摘除消化道巨大息肉84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内镜诊治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其较外科手术创伤小,可保留食管的生理结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可整块切除病变,并提供精确的术后病理。内镜下微创治疗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多灶食管黏膜病变、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风险、如何看待活检与术后病理不一致、如何处理术后的切缘阳性、如何管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殊人群的治疗、内镜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及何时追加手术等。本专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染色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20年11月宜昌市宜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 200例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染色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 200例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癌前病变744例(62.00%),早期癌456例(38.00%),诊断准确率为100%;经染色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癌前病变721例(60.08%),早期癌456例(38.00%),炎性病变13例,消化道癌前病变10例,诊断准确率为98.08%。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染色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在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中均有较大意义,临床诊断疾病时可将两者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13.
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25例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何利平,潘秀珍,郑松龄,伍璇华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早期消化道癌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由日本学者[1]根据内镜息肉切除技术及内镜粘膜注射技术发...  相似文献   

14.
张俊美 《安徽医学》2011,32(3):393-394
自津田等首创了内镜直视下播撒色的染色内镜以来,染色内镜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将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对3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腺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经EMR切除的26例胃肠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的病灶切除顺利,切除完全.2例内镜手术后24h内少量出血,经内科止血治疗出血停止,无穿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 胃肠道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均应手术切除.EMR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胃肠道腺瘤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 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EMR术即内镜黏膜切除术,旧称黏膜大块活检,指的是在内镜下做黏膜切除术,其目的为切除部分黏膜,其深度可达黏膜下组织,因而起到诊断深部黏膜病变和治疗黏膜表浅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