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TPM干预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PM干预组给予TPM80mg/kg腹腔注射,2次。缺血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脑组织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GABAA受体阳性表达。结果(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PM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2)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lu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AB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P<0.01);(3)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ABAA受体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TPM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TPM降低兴奋性递质Glu水平、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的释放及GABAA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关促红细胞生成素脑保护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目的:通过观察缺血损伤区域脑组织细胞学形态,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浓度,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Wistar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后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000 U/kg、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1 000 U/kg,并设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24 h后,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结果与结论:形态学结果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较生理盐水组皮质神经细胞存活数量增多,损伤程度减轻;促红细胞生成素高、低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5),丙二醛浓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5);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P < 0.05)。提示经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神经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增加,可显著改善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清除自由基,拮抗过氧化损伤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对急性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 Wistar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trol),再灌注组(IR)和他达拉非组(IR+TAD)。采用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TTC染色测量各组脑梗死面积,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各组丙二醛(MDA)浓度,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大脑梗死局部MAP2蛋白表达。结果他达拉非组再灌注后的梗死面积(1.95±2.11 mm2)、脑组织中MDA水平(8.99±0.21 nmol/g)小于再灌注组(3.78±1.87 mm2)、(12.22±0.55 nmol/g)(P<0.05),Garcia评分、脑组织微管结合蛋白(MAP)2蛋白高倍镜下单位视野密度(10.43%±7.19%)大于再灌注组(6.16%±5.22%)(P<0.05)。结论他达拉非可以降低羟自由基水平,对抗神经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 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 和40.0%,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 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前后不同时间脑室注射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 7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n=10):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前12、6 h、缺血即刻及再灌注6、12 h BDNF给药组(即 A1组、A2组、A3组、A4组、A5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I/R模型,给药各组分别于上述各时间点经侧脑室注射0.5μg BDNF.观察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皮层凋亡神经细胞的变化,并每组随机取一术侧大脑皮层1 mm×1 mm组织块作电镜标本,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与I/R组比较,BDNF侧脑室给药各组脑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明显降低,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较其他给药组脑组织SOD活性较高(分别为25.02±2.77、24.01±1.03),MDA含量(分别为10.35±1.23、12.29±0.92)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1.77±3.56、23.84±2.63)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给药各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变不大或仅有轻微的改变,而I/R组脑组织超微结构表现出严重的损伤. 结论 不同时间脑室注射外源性BDNF对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以缺血前应用的脑保护效果较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BDNF能够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SOD的活性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敬钊缨毛蛛毒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2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蜘蛛毒素组,每组各5只.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环氧化酶-2(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蜘蛛毒素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血清SOD活性明显增加,MD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敬钊缨毛蛛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提高脑缺血后细胞抗氧化能力和下调COX-2表达量.  相似文献   

7.
8.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胰岛素的给药时间不同共分成2大组,第1大组再分为A、B、C、D4组,第2大组再分为2组.在第1大组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测量计算脑梗死灶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2大组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在6 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灶体积缩小,TUNEL阳性细胞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再灌注后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银杏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银杏黄酮组,观察大鼠日常行为,并对实验大鼠脑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检测脑组织匀浆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部分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缺损症状; 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皮质神经细胞层次紊乱; 银杏黄酮组与模型组比较, 病理改变减轻; 模型组神经细胞基质密度减低,胞质内空泡形成,未见明显核仁结构; 银杏黄酮组神经细胞变性程度较模型组缓解,细胞核内染色质较均匀; 与模型组比较,银杏黄酮组的GSH水平及CAT活力均升高(P<0.05);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NF-κ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银杏黄酮治疗后NF-κB蛋白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银杏黄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TPM组及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TPM组动物分别于插线和再灌注时腹腔注射TPM混悬液(8mg/ml,80mg/kg);各组术后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动物。采用羟胺氧化法测定血清SOD活性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含量。结果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57.72±19.04)U/ml及(7.45±0.84)nmol/ml,TPM组分别为(171.25±15.72)U/ml及(6.10±0.98)nmol/ml,假手术组分别为(179.74±7.95)U/ml及(5.90±0.72)nmol/ml;与TPM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TPM组及假手术组间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TPM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TPM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消耗,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毒性,具有减轻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3 ml/kg)干预治疗.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海马神经元JNK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神经元形态恢复,脑梗死体积缩小,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下调JNK3表达水平而抑制细胞凋亡,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F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脑组织中SOD、MDA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h再灌注损伤24h,检测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组的凋亡细胞数和脑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偶见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组凋亡细胞数分别是26.35±5.67和18.65±5.9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bFGF组缺血区皮质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SOD,MDA测定结果显示三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结论抗氧化作用可能是bFGF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bFGF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钌红组)、D组(脑缺血再灌注+精胺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在脑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4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免疫组化检测皮质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B、C、D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血清MDA的含量以及LDH活性显著高于A组,SOD活性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caspases-3表达细胞与A组相比明显增多。C组能明显改善上述结果,而D组相反。结论抑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产生、维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M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镁离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M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参芪脑保"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中药“参芪脑保”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6小时再灌注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和参芪脑保治疗组 (2 0只 )。治疗组于术后 3小时始连续 7天给予参芪脑保灌胃治疗 ,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各组大鼠于用药 7天后处死 ,行TTC和HE染色 ,测定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 参芪脑保治疗组大鼠 4 8小时死亡数 5只 (占2 5 % )低于对照组 10只 (占 5 0 % ) ,而 7天存活数 15只 (占 75 % )高于对照组 10只 (占 5 0 % )。参芪脑保治疗组梗死灶体积 (2 6 .5± 5 .2 )mm3 明显小于对照组 (4 1.9± 7.3)mm3 (P <0 .0 0 1) ,神经元缺失、脑梗死灶内出血较对照组减小。结论 “参芪脑保”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巴曲酶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有无抑制作用,参照Smith等(1984)方法,制备大鼠前脑短暂性缺血再灌流模型,采用TUNEL(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介导的dUTP-生物素切口末端标记)法,观察了海马脑区细胞凋亡的特征变化—DNA降解片段(凋亡小体)。发现脑缺血10min再灌流24h,海马CA1区即可见凋亡小体,于再灌流48h、96h凋亡小体明显增多。给予巴曲酶(1.6BU/kg.iv)后上述变化被明显逆转。本实验提示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所引起的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妥泰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的全脑缺血模型。56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治疗组和预防组。预防组的动物分别给予大、小剂量的妥泰(100 mg/kg、50mg/kg)灌胃观察3天而行手术,术后24小时处死动物;治疗组的动物术后立即分别给于大、小剂量的妥泰(100 mg/kg、50mg/kg)灌胃观察7天处死动物。测定各组沙土鼠血、脑组织中的MDA、SOD的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CA_1区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缺血组相比,妥泰治疗组和妥泰预防组脑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含量明显增高(P<0.01)。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发现,妥泰治疗组和妥泰预防组的脑CA_1区缺血改变较缺血组减轻,且大剂量组缺血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妥泰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与妥泰的剂量大小有关。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为妥泰能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毒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大鼠右大脑中动脉栓塞(RightMiddleCerebralArteryOclusionR-MCAO)模型,检测局部缺血后不同时间左右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发现R-MCAO10分钟始,缺血脑组织SOD即降低,至30分钟后恢复,而MDA则在R-MCAO60分钟后持续升高。说明缺血后SOD活力下降、致MDA蓄积,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组,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和Bcl-2的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未能减少脑梗死体积,但能通过下调Bax及上调Bcl-2减少细胞的凋亡,对脑细胞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依达拉奉组比较,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组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明显降低大鼠神经缺陷评分及减少脑梗死体积。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