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对48例有组织学结果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48例依发作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颅神经及传导束症状,部分为反复类似发作;另一种为静止性发作。所有病人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并通过手术得到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CT及MRI均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在非增强CT扫描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在增强CT扫描,病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水肿及占位效应均不明显。MRI扫描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代表不同时相的出血及胶质样变。部分病例可见典型的桑椹样或网络样结构。除18例病灶位于延髓或中脑外,大多病灶位于桥脑。3例在梯度回波扫描可见多发病灶。有1例组织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腔内存在弹性纤维;4例可见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结论:桥脑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部位;影像学特别是MRI表现与病程及病变构成有关;部分组织病理学具有与其它血管畸形重叠的特点。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对防止复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畸形,病灶由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无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壁由胶原纤维组成,并衬有扁平内皮细胞,血管间极少有脑实质组织[1]。其发病率较低,一般呈家族性遗传,常与3个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有关[2]。现对我院2000—2012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2-01收治的2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并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内容包括周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状况、MRI检查结果等。结果术后72h进行镜下及MRI检查证实,2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手术无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术后颅内感染1例,颅内低压性头痛1例,经积极治疗好转;非手术性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均治愈,未形成永久性致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24个月,均经MRI检查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出血等情况。Karnofsky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第24个月较术前均有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nofsky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对具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11年9月共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 结果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可见“桑椹状”或“网格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低信号环,以T2WI像更为明显,提示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陈旧性出血.本组肿瘤全切14例,1例次全切.术后1周,12例较术前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1例延髓病变者出现饮水呛咳加重.术后3月,随访1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12月,随访12例,11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 结论 MRI及其增强显影可准确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导致脑干出血,尤其是不伴发昏迷的脑干出血的重要原因。1928年,Dandy首先采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近数十年来,随着MRI、神经电生理监护以及神经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1,2]。目前,手术已成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1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脑血管畸形患者1 763例,其中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发生部位位于中脑及桥脑交界2例,桥脑9例,延髓2例,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表现形式起病者1例。结论发生在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对较少,以桥脑部位更好发,延髓相对少见,极个别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形式起病。  相似文献   

8.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最易误诊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和垂体腺瘤。近年来,关于其影像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 stem caverous malformation,BS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CM).与幕上病灶相比,BSCM具有更明显的出血倾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更严重,手术切除是根治BSCM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BSCM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BSCM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和预后等做一综述. 一、发病特点 BSCM的发病率占颅内CM的9%~3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患者,中脑、桥脑及延髓均可被累及,其中桥脑最多见[1].临床上桥脑病例约占65%以上.  相似文献   

11.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70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中脑15例、中脑-桥脑交界8例、桥脑34例、桥脑-延髓交界5例、延髓8例。我们共采用8种手术入路:经菱形窝27例、颞下或颞-枕入路14例、远外侧经髁7例、外侧小脑上幕下7例、中线小脑上幕下8例、枕经天幕4例、乳突后2例,以及眶颧1例。结果本组病例的年出血率为2.9%(77/2364),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4%(70/159);97%的病例手术选择在亚急性或慢性期、且所有患者均有颅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包括失平衡)。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中线小脑上(46.7%,7/15)、颞下或颞-枕(26.7%,4/15)为主;桥脑病变多选择菱形窝(58.8%,20/34)、颞下或颞-枕(23.5%,8/34);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远外侧经髁(62.5%,5/8)和菱形窝入路(37.5%,3/8)为主。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直接的电刺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较低,我科1992年以来遇到2例。桥脑髓内、髓外各1例,均经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的特性是易反复出血,从而导致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及胶质样变范围扩大,肿瘤像"滚雪球"样逐渐增大。完整、安全地切除病灶可获得治愈,避免肿瘤增大或瘤内反复出血。然而,在脑干这一狭小区域内布满了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束,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和挑战性。本文重点介绍BSCM的手术目的和原则、手术技巧和最新进展,治疗的效果,以便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对于安全切除病灶、降低再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7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d”,急诊以“脑出血”收住院。患者入院前1d,于劳累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行走及持物,言语欠流利,伴头晕,无明显视物旋转,无复视,无头痛、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5.
正一、概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cerebral malformations,CCM)属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文献提供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统计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0.4%~0.8%,占脑血管畸形的10%~25%,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但幕上多见,占70%~90%,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25%发生在儿童,男女发病率相同[1,2]。其病因尚不清楚,文献显示40%~60%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且为多  相似文献   

16.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好发于脑桥,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生2次出血的概率较高,多于出血后表现出相对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依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尽量彻底地切除病变。神经影像学新技术为术者了解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及走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全部病灶均于显微镜下全切,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2例无变化,3例症状加重.术后随访6-24个月,13例患者复查均无复发,其中8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生活基本自理,3例偏瘫.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位于脑干,毗邻锥体束、脑神经核团等重要脑功能结构,破裂出血可引起破坏性极大的临床事件。目前治疗方式分为手术切除、放射外科和保守治疗。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自然史充分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去加以权衡从而做出治疗决策。本文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指导临床决策进行综述,同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形成规范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