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5000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h,疗程1周。治疗前后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量、心电图,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改变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心电图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符合高危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替罗非班,始0.4μg/(kg·min)静脉泵入,30min后减为0.1μg/(kg·min)维持48h。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12导联心电图、1周主要心脏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段或T波改善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好转,1周内新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郭学武 《基层医学论坛》2016,(26):3683-3684
目的:分析对心绞痛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采用抗心绞痛药物与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100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绞痛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采用抗心绞痛药物与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卡托普利75mg/d,辛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75mg/d,疗程1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起始量12.5mg/d,每周调整1次剂量,至150~200mg/d,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1年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效果亦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艮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UA,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娟  谢剑  吕桂芬  何柳平 《广西医学》2001,23(2):272-2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57例ACS患者随机分组:A组(28例)给予阿斯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加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国际单位2次/日,连续7天),B组(29例)给予阿斯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7天内再发生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死亡分别为18%、0、4%与52%心绞痛药物。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7天内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死亡分别为18%、0、4%与52%、7%、13%,总有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2%与72%(P<0.01)。结论:表明ACS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安全和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及曲美他嗪。服药1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心绞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无猝死发生。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小成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6):783-784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进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次,3次/d。结果用药5周后2纽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药量、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绞痛症状的疗效比较:曲美他嗪组总有效率83.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2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曲美他嗪可获得更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对患者心电图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5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别给予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于用药前,用药1周、1个月、2个月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种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氯丙嗪组36.21%,氯氮平组55.17%,利培酮组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较氯丙嗪、氯氮平对心电图的影响小,对心脏毒副作用小,是一种较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自编调查表,回顾性分析24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47.2%(117/248),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ST-T波改变,且与性别有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副作用不可忽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女性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将30例新近发生的静息性心绞痛持续时间〉15min的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和抗心绞痛药物;B组(15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1U/kg qd,连续7天)。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7天内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因性死亡分别为46.7%与13.3%,13.3%与0,6.7%与0,总的心性事件发生率为66.7%与13.3%(P〈0.01=。B组仅1例发生皮下瘀斑。表明UAP患者急性期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方便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1.
常规药物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凡力 《吉林医学》2008,29(15):1283-1284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加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肾脏病确诊为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调脂剂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g/次,每日3次,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绞痛疗效明显,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常规治疗4-5天后心绞痛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加用前列腺素E1 100μg+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静滴,1次/日。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14日后心绞痛缓解率82.6%(38/46),有效率10.9%(5/46),总有效率93.5%;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41.3%(19/46),有效47.8%(22/46)。结论前列腺素E1对心绞痛的治疗及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浩  何作云 《重庆医学》2006,35(5):465-46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3种不同状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针对UA/NSTEMI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血栓治疗和降脂治疗;而对于STEMI患者,则应尽快、充分地开通心肌闭塞血管。  相似文献   

15.
司献军 《中原医刊》2007,34(4):50-51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那屈肝素(商品名:速碧林)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小板抑制剂、调脂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那屈肝素85IU/kg,2次/d,脐周皮下注射,连用7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通肝素15000U静滴,1次/d,连用7d,观察1周及1个月后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心绞痛、AMI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1周、1个月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性不良反应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心绞痛发作、AMI发生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那屈肝素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并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舒钧玮 《中外医疗》2012,31(16):107-107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在2009年1月-2011年3月入院治疗的14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病例,并设为1、2、3、4组,其中4组为对照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1、2、3为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使用肝素、血府逐瘀汤、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结果对照组中有效18例(50.00%);肝素组有效29例(80.56%);血府逐瘀汤有效31例(86.11%);小剂量尿激酶有效24例(66.67%)。四组间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药物,肝素、小剂量的尿激酶、血府逐瘀汤都有良好的疗效,应根据临床病人的具体情况给药,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国琴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158-158
1病史及诊治情况 例1,男,77岁。曾于2年前因阵发性胸骨后疼痛6小时收住我科,当时心电图示:Ⅰ、aVL、V5、V6导联T波倒置及ST段下移0.05mV。心肌钙蛋白、心肌酶谱阴性。血总胆红紊45.8μmol/L,直接胆红素26.1μmol/L,此2项指标均高,尿胆原(+)。未引起医师注意,临床诊断为心绞痛,给予扩冠、营养心肌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后患者常在饱食后出现胸骨下疼痛。疼痛向右背部放射,常在家进行活血化淤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杨芳 《中国医学创新》2007,(6Z):115-11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主要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益心康泰胶囊联合硫氮唑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另给予益心康泰胶囊与硫氮唑酮。均为30 d 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 ST-T 、血液粘度值及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 )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液粘度值及 ET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而 NO 较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益心康泰胶囊联合硫氮唑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瘀汤治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2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和对照组(143)例。选择有心肌缺血证据,例如有阳性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史、心电图上特征性改变包括运动试验阳性(运动后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降低、J点后0.08秒降低≥0.1mV)的患者。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益气活血祛瘀汤.每日1剂。观察心绞痛症状、静息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及运动耐量。结果,(1)146例中106例(73%)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口服益气活血祛瘀汤2周内心绞痛频率、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同时间内心绞痛次数减少.每次最长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治疗组121/146(83%)例异常ST段恢复,15/146(10%)例异常ST段明显改善。(3)心电图运动试验治疗组113/146(77%)例ST段回升0.15mV以上,运动耐量上升1级。(4)治疗组动态心电图44/62(71%)较治疗前恢复0.15mV。治疗组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益气活血祛瘀汤治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运动耐量相对增加,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减低。临床疗效确实,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