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作者通过对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ET)、血尿酸水平进行检测及相关性研究,探讨血浆ET、尿酸变化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病情轻重观察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CRP在UA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与40mg,一疗程后测定CRP浓度,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UAP患者在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CRP浓度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效抑制UAP患者斑块内炎症反应,并且存在量效关系,使用相对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使UAP患者获得更多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4例U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治疗后sICAM-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CRP、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CHD)的发病过程,血清sICAM-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普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其中血清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4.61±4.30)mg/LVS(14.23±6.21)mg/L,P〉0.051;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与普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明显性差异[(12.01±5.10)mg/LVS(8.81±6.32)mg/L,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易损斑块。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可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加用普伐他汀后可进一步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 6 4例U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 - 1和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sICAM -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P <0 .0 1) ,治疗后sICAM - 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结论 :CRP、sICAM -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sICAM -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9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检测入院后血浆hs—CRP,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n=32),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n=69)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n=97)。比较不同组间hs—CRP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浆hs—CRP分别为(0.89±0.73)、(1.51±0.62)、(1.82±0.81)。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浆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浆hs—CRP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病变程度的血浆hs—CRP水平不同,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s—CRP水平显著增高,血浆hs—CRP水平对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对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前后连续监测hs- CRP动态变化,hs- CRP测定方法为增效胶乳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并与30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hs- 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并于发作前2日内出现血清hs- CRP含量升高,发作当日hs- CRP水平达到高峰,与缓解期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 .01),hs -CRP与cTnI变化成正相关。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 CRP的连续监测对预测心绞痛发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100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日1次,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TC、TG、LD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较治疗前升高(P〈0.05)GRP、FIB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仅有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下降、ALT和CK升高等。结论辛伐他汀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脂,还能有效地降低CRP、FIB。副作用少,UAP患者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10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n=40)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d),治疗10天,治疗前后10天分别测定血清CRP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 (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治疗10天后2组患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使UA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10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n=40)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d),治疗10天,治疗前后10天分别测定血清CRP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 (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治疗10天后2组患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使UA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绞痛入院时血清尿酸(UA)水平,并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健康者比较,以探讨尿酸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199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hs-CRP和UA水平.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68例,健康对照组80例.结果 各组间血UA水平:UAP组(356.9±62.7)μmol/L;SAP组(258.9±42.4)μmol/L;健康对照组(207.3±34.6)μmol/L.UAP组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尿酸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故检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和评价病情,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肌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将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52)和UA组(n=72),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cTnI、CK-MB以及CRP水平。将UA组按照Braunwald分级分为低危险组(n=22)、中危险组(n=24)及高危险组(n=26),比较三组cTnI、CK-MB、CRP水平和心肌微循环状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UA患者的cTnI、CK-MB、CRP水平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相关性。结果:UA组、SA组的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UA组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组、中危险组的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低危险组,且高危险组高于中危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组、中危险组的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t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60例,随机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除用UA常规治疗外,还接受PCI(包括经皮冠脉内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对照组仅予UA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测其血浆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CI组治疗后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CRP水平(P〈0.05).结论PCI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UA病人的血浆CRP水平,故推荐老年UA患者接受PCI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日和20mg/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两组,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日,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日,睡前口服,均在入院24~48小时内开始用药,治疗30天.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hs-CRP、LDL-C浓度.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LD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 01),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P<0 01)、LDL-C(P<0 05)水平下降更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LDL-C水平,疗效显著,且阿托伐他汀20mg/日比10mg/日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正常对照组43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CRP),并按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分成2组:CRP高水平组(CRP>3mg/ml,n=31例),CRP的低水平组(CRP<3mg/ml,n=24),并对2组病人进行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高水平组急性心脏事件(心肌梗死、血管重建术,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RP低水平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心脏事件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C反应蛋白对预测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血塞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血塞通治疗静滴,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浆CR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7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血塞通治疗U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h-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在UAP中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CHD)病人106例及健康正常查体人员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血清h-CRF、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洲定IMT检查。结果血清h-CRP在UAP组、SAP组比对照组高,P〈0.01。UAP组IMT(1.16±0.05)mm明显比对照组(O.71±0.02)mm增厚,差异有显著性(t=57.29,P〈0.01)。UAP组IMT在降脂治疗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降脂治疗12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UAP中存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障碍,且两者呈正相关,IMT可作为UAP预后判断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CR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4):577-579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已确诊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按常规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4周1个疗程。结果:①两组症状和ECG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5%,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率25%,有效率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CRP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G、TC、LDH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HD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和CRP水平,并能调节脂质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