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长久  何孔明  范芦芳 《西部医学》2010,22(11):2125-21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并对其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重点观察动静脉期肿瘤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经过图像后处理,16例均可清晰显示肿块。同时还可直观形象显示肿瘤供血动脉10例、肝动脉-静脉瘘3例、引流静脉6例、肿瘤癌栓5例及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提供较为详细的原发性肝癌信息,可在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一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该次研究,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对照组,n=80)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研究组,n=80)。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病灶显示率、肝癌诊断阳性率,以及不同病型诊断符合率。结果研究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显示率分别为96.25%、90.00%、9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而肝癌诊断阳性率研究组(95.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巨块型肝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100.00%,P>0.05),但研究组诊断结节型与弥漫型肝癌符合率分别为95.00%、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14.28%(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尤其是结节型与弥漫性肝癌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杰文 《中外医疗》2013,32(14):38-3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之间在该院治疗的拟诊肺癌的120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常规与增强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100.0%和50.0%,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和100.0%。同时CT征象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态或蝎足形,内部结构多为灶性坏死与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征象清晰,诊断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对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60s延迟2~3min,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5%(28/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王立学 《海南医学》2012,23(17):84-8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所检查出斑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狭窄病变28例,双支血管病变17例,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37例.两种方法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数量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敏感性为86.82%、特异性为93.20%、阳性预测值为92.81%、阴性预测值为92.22%.结论 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无创、简便,因此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信祥 《中外医疗》2011,30(13):178-179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病理结果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69例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发现106个病灶。肝脏平扫发现52个,低密度者26个;密度均匀者8个;1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且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病灶或脂肪变性;6个病灶呈脂肪肝性高密度影。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共106个,病灶均匀高密度强化者30个;强化不均匀且中心低密度部位强化不显著病灶72个;另有4个病灶为无显著强化低密度影。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5个,其中低密度影病灶68个;等密度影病灶12个;高密度影病灶5个。结论螺旋CT可以充分反映出肝癌病灶的血液供应特点,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扫描参数及方法: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对比剂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动跟踪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2例中有髂总动脉瘤2例,小腿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闭塞1例,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1例,闭塞2例,髂内、外动脉狭窄1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2例,小腿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2例,2例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2例同时行MRA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论使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优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友斌 《中外医疗》2011,30(35):182-18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检查所得到的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技术重新处理,经重建技术处理后的影像资料经放射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解析后为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信息,经手术治疗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将结果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进行符合性对比,总结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经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处理后,均可清晰看见患者肝内的肿块,有18例还显示出了肿瘤供血动脉情况、15例显示出了肝动脉-静脉瘘、6例显示引流静脉、3例显示出了肿瘤癌栓,所有患者的血管受损情况也清晰可辨;患者经手术后的病理组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清晰的全方位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信息,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能显示出肿瘤供血动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Earlydiagnosisofprimaryhepaticcarcinomabyliver-enhancingCTduringpercutaneoussplenoportography(张雪林)(昌仁民)(邹常敬)(刘忠宇)(成官迅)(罗永丽)¥Z...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MR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最终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分析MRI表现。结果 MRI平扫显示68例患者肿瘤病灶T1WI上有低、中、高3种不同表现,其中高26例,中21例,低21例。主瘤周围常有单个或多个结节影,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强化,52例瘤体动脉期有明显强化,为不均匀、分房状强化。门脉期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期,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信号已经下降,即"快进快出"。对于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或2个癌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 cm的患者,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均呈混浊性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混浊信号。对于直径≥3 cm的肝癌,动脉期病灶密度呈混浊性增高,门脉期密度下降呈混杂低密度,平衡期病灶呈更低的混杂密度,同时看到病变区明显的肝血管床破坏。结论 MRI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包膜、子灶及血管受侵情况,对显示子瘤和瘤栓有一定的价值,当患者特别是乙肝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大、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MRI扫描确诊,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虎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98-299,30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7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血管成像,选择其中合并PⅥT的87例患者比较其横轴位图像及CTA图像在诊断中的差异。结果轴位及CTA显示门静脉主干一级分支及二级分支PVTT无显著差异(P>0.05),而二级以下分支PVTT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CTA图像对于肿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较轴住图像立体、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血管重建,可提高较门静脉小分支的检出率,较好地多方位显示门静脉癌栓的位置、范围、程度及侧支血管,直接显示肿瘤与门静脉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动脉注射碘化油对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扫描片,将注入碘化油前后的CT片加以比较,同时将第一次治疗后的CT片与治疗后8~10个月的CT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注入碘化油后CT扫描所检出的病灶数比注射前多出15处;8~10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部分较小病灶已不再显影.结论:注射碘化油后,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准确性,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尘肺病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 85例不同期别的确诊尘肺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与尘肺诊断片对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能清楚显示尘肺的肺部改变,如阴影的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并发改变,尤其对尘肺Ⅲ期大阴影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结论 CT是诊断尘肺有效方法,可作为平片的补充,是鉴别诊断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颐性分析4例P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肝动脉造影表现.结果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均为B细胞表型.临床主要表现均有右上腹部疼痛,其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3例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例为肾移植术后2年.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3例手术后LDH降至正常.4例CT平扫肝内病变为边界欠清的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实质期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周边或伴分隔状轻度强化.4例肝动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肝内轻度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纤细,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抱球征”及明显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PHL的临床、CT及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其诊断.血清LDH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P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肝动脉造影表现。结果 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均为B细胞表型。临床主要表现均有右上腹部疼痛,其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3例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例为肾移植术后2年。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3例手术后LDH降至正常。4例CT平扫肝内病变为边界欠清的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实质期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周边或伴分隔状轻度强化。4例肝动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肝内轻度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纤细,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抱球征”及明显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 PHL的临床、CT及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其诊断。血清LDH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34例(肝细胞癌20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14例),通过能谱分析软件,获取肿块内感兴趣区的碘基图、水基图及101组单能量图像,分析单能量55 Kev下对应的碘含量、水含量、能谱曲线及标准化后碘含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结果 肝细胞癌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后碘含量分别为(12.84±2.38)、(1.58±0.24)、(0.15±0.05)μg/cm3,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分别为(10.71±3.01)、(1.34±0.32)、(0.12±0.34)μg/cm3。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后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水含量分别为(1041.05±6.47)、(1 038.74±8.54)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成像及多参数分析,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CT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中肿瘤呈多发4例,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囊实性病变,1例为单发。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1例单发者为囊性占位。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结论:CT在显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