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SC患者22例(24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4±0.25。治疗后随诊1、2、6个月时的视力,并行眼底检查、FFA及OCT检查。术后2个月渗漏和视网膜下液均消失者即为治疗成功,反之则认为失败。结果通过TTT治疗,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FFA示脉络膜渗漏消失者随诊1个月时为17只眼(70.83%);随诊2个月时为21只眼(87.50%);随诊6个月时为23只眼(95.83%);1只眼在随诊6个月时积液持续未吸收。随诊6个月时14只眼(58.33%)视力提高3行或3行以上。结论TTT治疗CSC安全且有一定疗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而影响其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y,ICGA)特点。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4例24眼CEC患者进行荧光素、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并对ICGA与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EC患者24眼FFA均证实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ICGA早期,24例CEC可见边界清晰的网状CNV。5例见CNV周围局限性脉络膜血管扩张。ICGA晚期可见CNV处染料渗漏或染色。20眼ICGA早期可见宽窄不一的暗环包绕CNV,4眼未见暗环。ICGA晚期,24眼CNV周围均可见暗环。1例患者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2mo,因视力继续下降复查ICGA,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etinal-choroidal anastomosis,RCA)。结论:由HRA2进行的ICGA对CEC的CNV的结构、边界、局部脉络膜静脉的改变、RCA的显示优于FFA。  相似文献   

3.
章余兰 《眼科研究》2011,29(11):1046-1050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也称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多见于中青年,表现为黄斑区孤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CNV可引起黄斑部的反复出血、渗出、瘢痕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该病病因不明,治疗主要针对CNV,目前临床治疗CEC的方法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激光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及基因治疗。就各种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守志  李晓陵  王玮  汤如 《眼科研究》2002,20(4):323-327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眼底检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等影像学检查为观察指标,总结PDT治疗9例9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不同时间的随访结果,从而评价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荧光渗漏完全消退者分别为7眼、5眼和3眼。对复发的4眼进行了二次治疗;二次治疗后随访2-5个月未见荧光渗漏复发。9眼中8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眼无变化。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短期疗效满意、安全,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的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中渗的16例(19眼)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被检查19眼中,15眼FFA动脉期脉络新生血管和ICGA早期黄斑区荧光斑相应,而ICGA晚期荧光亮度加强,范围扩大,比FFA晚期更清晰。另有4眼FFA动脉黄斑部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轮廓,而在ICGA早期黄斑病变区见到荧光斑,晚期荧光斑加强,并向四周渗渗,比FFA范围明显扩大。结论:ICGA因红外光对色素上皮及黄斑叶黄素穿透性好而弥补FFA不足,但不能代替FFA,二才相互补充,可提高中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exudativechorioretinopathy ,CEC)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中渗患者 14例 15只眼进行OCT检测 ,应用OCT软件进行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大小的定量测量。结果 :14例 15只眼均发现CNV的存在 ,形态呈纺锤形 9只眼 ( 60 % ) ,半球形 4只眼 ( 2 6 7% ) ,半月形 2只眼 ( 13 3 % )。神经上皮层无明显异常的 8只眼 ( 5 3 3 % ) ,伴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者 2只眼 ( 13 3 % ) ,伴轻度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 5只眼( 3 3 3 % )。CNV长、宽、厚的平均值为 ( 967 73± 3 3 5 78) μm、 ( 773 2 0± 2 15 68) μm、 ( 2 5 7 93± 5 9 72 ) μm。结论 :OCT检查可以发现中渗患者CNV的存在 ,描述其形态特征 ,对FFA及ICGA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 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8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O mm,照射时间60s,能量80~30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 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结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6眼,占33%;无变化者12眼,占67%.自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者16眼,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眼.13眼复查眼底血管造影,其中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结论: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He SZ  Wang W  Li XL  Tang R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1):669-672
目的 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20例(21只眼)CEC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以评价OCT图像特征对CEC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只眼中,有16只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只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21只眼中有9只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6只跟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7只眼经光动力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漏消退或减弱的患者,OCT检查均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其形态亦发生变化。OCT图像特征与FFA和ICG检查结果有互补性。结论 OCT检查可以确定CEC患者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CEC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其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治疗效果。 方法 使用Iris 810 nm 半导体激光对29例CEC患者进行TTT治疗,采用1.2、2.0及3.0 mm光斑,能量80~300 mW,照射时间60 s。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8%;无变化者19例,占65%;视力下降者2例,占7%。12例患者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例。20例复查眼底血管造影的患者中,1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 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4-18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C)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13例(13只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0mm,照射时间60 s,能量80~26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随访6~40周,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结果 最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FFA和ICGA显示8只眼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4只眼,稳定8只眼,下降1只眼.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和预后.方法 对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患者18例18只眼进行TTT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和能量.随访时复查视力、眼底,中心视野及FFA.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均明显好转,治疗后2月94.44%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及平均光敏感度(MS)分别为1.07和27.38dB,较TTT前差异有显著性(t=8.43、10.01;P<0.01),FFA示所有病例渗漏均停止,但有2例复发.结论 TTT治疗CSC简单有效,尤其适合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氪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phathy,CECR)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美国HGM公司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灶38例(38眼),并分别于治疗后1、3、6、12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结果:38例中36例患者一次性光凝治愈,新生血管膜消失,随访无复发。其中22例视力提高2~6行;14例保持原有视力;2例视力下降,治愈率达94.70%。结论: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陇视网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14例,14只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患者14只眼进行治疗,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年龄28.2岁,最佳矫正视力0.1-0.5之间,光敏剂苯丙扑啉衍生物单酸。6mg/m2静脉滴注10min,开始静脉用药后15min,通过裂隙灯用强度为50J/cm2,波长为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尽可能避光48-72h,治疗后7d开始复查,随访3个月,并在3个月时进行眼底检查、FFA、ICGA等全面检查。结果治疗后,10只眼(71.4%)视力有明显提高,7只眼(50%)在1个月左右时视力有所波动。OCTFFAICGA检查结果显示,光动力治疗后大部分病例CNV静止或萎缩,但一部分病例仍可见CNV残骸及局部的色素上皮囊样变性。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1-5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PDT治疗后7d的mfERGN1波、P1波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PDT治疗前后各时间点mfERGN1波、P1波潜峰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炎(CEC)有波动现象。PDT治疗早期观察对黄斑神经上皮感觉层损伤不明显。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炎(CEC)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只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者5.3%(2只眼)。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339.2±1010.8)μm、(230.8±111.5)μm。结论OCT检查可以发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下CNV的存在,是对FFA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2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2.0 mm,照射时间55~60 s,能量200~350 mW,对 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 结果 TTT治疗后0.5~3个月后所有患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4只眼,占33.3%;3~5行者 5只眼,占41.7%;1~2行者 3只眼,占25.0%。治疗后10只眼行FFA和ICGA复查,其中FFA复查荧光素渗漏消失7只眼,减轻3只眼;ICGA复查CNV消失或明显缩小8只眼,CNV无变化2只眼。 结论 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7-189)  相似文献   

16.
章余兰  游志鹏  汪昌运 《眼科研究》2012,30(11):1030-1035
背景 国内外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所使用的维替泊芬剂量是由TAP及VIP小组提出的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得出的,部分临床研究表明该剂量治疗CEC可引起一些局部不良反应或损伤正常组织,因此探索维替泊芬的有效、安全剂量非常重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标准剂量、半剂量及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OCT检查诊断为CEC的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半剂量组和1/3剂量组,每组各30例30眼,分别接受6、3、2 mg/m2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如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扩大或复发,给予重复治疗.结果 标准剂量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为0.44±0.36,视力提高者20例,占66.67%;稳定者8例,占26.67%;下降者2例,占6.67%.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9,P=0.000).治疗后CNV消失者19例,占63.33%,大部分消失者7例,占23.33%;部分消失者3例,占10.00%;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值为(296.27±81.84)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00).标准剂量组中8例接受了二次PDT治疗,复发率为26.67%.半剂量组术后BCVA为0.36±0.30,术后视力提高者18例,占60.00%;稳定者11者,占36.67%;下降者1例,占3.33%.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4,P=0.000),术后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16例,占53.33%;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5例,16.67%;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CFT值为(266.17±70.83)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P=0.000).半剂量组中10例接受重复治疗,复发率为33.33%.1/3剂量组术后BCVA为0.57±0.30,术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6.67%;稳定者12例,占40.00%;下降者10例,占33.33%.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6,P=0.596).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8例,占26.67%;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6例,占20.00%;未消失或扩大者8例,占26.67%.治疗后CFT值为(327.00±78.27) μm,治疗后CF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2,P=0.354).1/3剂量组中14例接受2次治疗,8例接受3次治疗,复发率为73.33%. 结论 半剂量与标准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和安全性接近,采用半剂量治疗可以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但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