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群携带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携带者有40%~50%是母婴传播造成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几乎均有HBV宫内感染,大部分发展成为慢性携带者。因此,探讨母婴传播免疫,提高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对于保护高危易感孕妇,防止所生的新生儿成为慢性携带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通过孕晚期乙肝五项指标测定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明显降低了新生儿HBV的携带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分娩后检查脐血、初乳乙肝二对半及初乳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婴儿出生后24h内及第4周注射HBIG,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出生2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100例婴儿中92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保护率92.00%(92/100)。孕妇血清前S1抗原(PreS1)阳性与阴性者相比较乳汁HBsAg、HBeAg、HBV-DNA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P<0.01,P<0.001,P<0.001),婴儿保护率明显降低(78.79%∶98.51%,P<0.05)。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者相比较乳汁HBsAg、HBeAg、HBV-DNA阳性率、脐血HBeAg阳性率明显升高(均为P<0.001),婴儿保护率明显降低(77.27%∶96.15%,P<0.05)。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组婴儿感染率、保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血清PreS1、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保护率低。联合免疫后阴道分娩、母乳喂养不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邯郸市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况,HBsAg阳性孕妇孕期母婴阻断情况及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方法:对5343例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调查HBsAg阳性孕妇孕期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HBsAg检测。结果:5343例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孕妇322例,感染率为6.03%,其中196例曾于妊娠最后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但应用HBIG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未应用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邯郸市孕妇HBsAg携带率正在不断下降,孕期应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例逐年增多,然而孕期应用HBIG对控制HBV宫内感染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儿童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引起HIV主要因素及HIV母婴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垂直传播的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的免疫成功率和失败率,评价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宫内感染新生儿54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新生儿134例和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64例,观察各组的免疫成功率和免疫失败率。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77.05%,免疫失败率为22.95%;正常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88.67%,免疫失败率为11.33%;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59.18%,免疫失败率为40.82%。结论:主被动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仍存在较高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7.
全球HIV日趋严重,育龄妇女感染率明显增加,母婴感染将进一步扩大。服用双脱氧叠氮胸苷可使母婴感染率减少。本文围绕HIV母婴感染在“生殖健康和权利”方面的观点讨论了母婴感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无棣县农村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对无棣县农村乙肝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进行阻断干预的现状及效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农村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我们对在我中心进行孕前体检HBV感染的孕产妇及其子女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表面抗原(HSsAg)阳性孕妇乙型母婴传播效果。方法 79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35),均在妊娠2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1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抽取脐静脉血检测HBVDNA。结果 治疗组新生儿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结论 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7%,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重视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疫苗在我国已经列为儿童计划免疫的内容多年,为进一步促进乙肝疫苗的接种,去年国家已将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作为完全免费项目加以推广。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保护率在95%以上.即这些儿童将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由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在某种意义上说便是预防了肝硬化、肝癌。果然,已有报告显示: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肝癌发生率明显下降。对我国民众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12.
闫瑰娟  方明珠 《中国保健》2007,15(23):17-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乙肝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了解HBsAg阳性母亲及其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婴幼儿HBV血清标志物(HBVM)变化、转归情况.方法对5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的定量检测,7个月龄随访观察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孕妇与其分娩新生儿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为3.8%(19/500),婴幼儿出生时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为12.2%(61/500);7个月龄随访时除3例出生于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和HBeAg仍持续阳性外,其余均阴转.结论对HBsAg及HBV DNA阳性的孕妇产前给予多次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其新生儿生后24h实施主动和(或)被动免疫,可以有效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宫内感染的发病原因与病原菌,同时观察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晚期妊娠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诊断为晚期妊娠宫内感染者50例,根据患者分娩孕周情况将其分组为试验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试验组胎儿早产,对照组胎儿足月。比较两组晚期妊娠宫内感染者感染诊断时间、分娩方式、胎膜早破情况。统计两组晚期妊娠宫内感染者产褥期感染和围产儿预后情况;进行宫腔细菌培养和胎盘病理检查,观察细菌培养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统计晚期妊娠宫内感染者产程并发症和阴道检查及羊水胎粪污染情况。结果晚期宫内感染率为10.00%(50/500);试验组患者于入院时和保胎治疗时确诊为主,对照组患者于引产和产程中确诊为主。试验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70.00%(14/20)高于对照组13.33%(4/30)(P<0.001);试验组患者产褥期感染、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00%、40.00%高于对照组(P均<0.05)。50例晚期妊娠宫内感染者细菌感染主要以B族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为主。试验组绒毛膜羊膜炎II级发生率为25.00%(5/20),病理结果阴性占45.00%(9/2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妊娠宫内感染对母婴健康有一定威胁,尤其是早产宫内感染者;加强对晚期妊娠者孕期保健和保胎期的治疗和产程管理,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宫内感染以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减少新生儿产前受HBV的感染,提高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妊娠4月的孕妇乙肝标记物阳性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联合乙肝疫苗和单用乙肝疫苗进行对照,以评价HBV阻断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6.67%,单纯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19.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宫内感染的8例婴幼儿实行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1年后HBsAg的阳性率为50.00%.结论妊娠晚期多次注射HBIG确实能降低宫内感染率,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采用联合免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免疫接种措施虽可阻断大部分HBV母婴传播,但仍有免疫失败发生,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应用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结合流行病学方法,对乙型肝炎宫内传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血清学模式及血清HBV病毒载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为HBV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68例HB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及主被动联合免疫1年后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率;比较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结果 468例HBV感染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共53例,宫内感染发生率11.32%。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比较(1、3、5组与1、4、5组比较,1、3、5组与1、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组与1、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2个月后新生儿HBV DNA定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比较,≥105组与103~105组比较、≥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组及103~105组平均log病毒载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e抗体(HBe Ag)阳性及HBV DNA高病毒载量孕产妇发生母婴传播的几率较高,对新生儿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有利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流行高发区,据报道HBsAg阳性占总人口的10%。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有研究表明,母婴传播率为83.3%,而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达92%~97%。为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乙肝病毒母婴感染途径,做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途径有:①宫内感染。②分娩期感染。③乳汁感染。④产后母婴接触。由此可见,防止母婴间乙肝病毒感染分娩前后的预防和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叉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HIV病毒感染的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哺乳过程中可将HIV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截至2003年,全世界约有250万儿童受到HIV母婴传播的威胁,新感染儿童为70万,其中80%~90%为母婴垂直传播。当前,我国艾滋病处于快速增长期,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截至2003年底,全国感染人数超过84万,至2004年上半年,妇女感染比例达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