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廖琼  李灿  刘翔 《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12-11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行黄斑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筛选出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劈裂25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9个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状态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后矫正视力≥0.8者7只眼(28%),矫正视力0.5~0.7者4只眼(16%),矫正视力0.3~0.4者5只眼(20%),矫正视力0.1~0.2者6只眼(24%),矫正视力〈0.1者3只眼(12%)。随访期内视力稳定。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屈光度为(-1.54±0.87)D。术后无黄斑水肿、出血及视网膜脱离,术后5只眼后囊混浊行激光后囊膜切除术,患者主观满意度96%。结论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劈裂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应用冷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对48例(52只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数的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5者24只眼(46.1%),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34只眼(65.3%),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40只眼(76.9%)。有2只眼视力无提高。术中后囊膜破裂2只眼,术后角膜水肿3只眼,后囊膜混浊4只眼。结论应用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自内障具有视力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要求较高的手术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9例79只眼白内障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三天裸眼视力≥0.5者35只眼(44.3%)。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5者52只眼(65.8%)。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华佩炎  岑洁 《眼科新进展》2008,28(4):285-286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6例97眼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前段情况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97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个月时矫正视力<0.1者9眼,0.1~0.4者52眼,>0.4者36眼;大部分患者残留低度的近视屈光状态;后囊膜混浊18眼;部分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存在间隙,且后囊膜出现皱褶;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植入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预测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眼轴>26mm(平均27.46mm)的94例(104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84眼(80.76%),视力≥1.0者34眼(32.69%).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但眼轴>30mm以上者视力差.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超声晶状体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0例 (12 5眼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吸出低度数或负度数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术后随访时间≥ 3月。结果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有后囊破裂 3眼 ,角膜水肿 12眼。术后 3月最佳矫正视力 <0 1者 4眼 ,0 1~ 0 4者 2 5眼 ,0 5~ 0 9者 86眼 ,1 0~ 1 5者 10眼。 4眼 (3 2 % )晶状体后囊浑浊 ,无视网膜脱离者。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低度数或负度数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3月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36只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32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0.5者占69.5%;33只眼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另3只眼用一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全部治疗眼前房加深,房角粘连范围减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35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复查时视力:0.2—0.4者5只眼,0.5~0.8者21只眼,≥1.0者9只眼;术后并发症:早期Tyndall征(++)5只眼,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3只眼,角膜线样混浊6只眼,晚期后发障4只眼。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反应小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6例(52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2眼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48眼(92.31%)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6月视力≥0.5者43眼(82.69%),0.3~0.4者3眼(5.77%),0.1~0.2者3眼(5.77%),<0.1者3眼(5.77%).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则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及远期旋转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20例(21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的旋转稳定性。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最长24个月,平均(15.5±2.3)个月。术后1周、1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平均值分别为0.20±0.08、0.19±0.06、0.17±0.07。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0.1者5眼,占24%;裸眼视力≤0.3者18眼,占86%。术后12个月旋转度为4.31°±1.57°。末次随访时间点,旋转度<5°的有18眼,占86%。结论 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远期旋转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屈光参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一眼已行白内障手术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者48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6~36个月,平均(23.5±3.2)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0.4者2眼(4.2%),0.5~1.5者46眼(95.8%).术眼平均近视度数从术前的(-12.94±4.05)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42±0.61)D(P=0.000),平均屈光参差度数从术前的(-10.56±4.07)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4±0.60)D(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术后有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4眼轻度角膜水肿,随访中5眼(10.4%)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在单眼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对侧眼尽早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矫正高度近视屈光参差具有迅速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效果,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设计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功能情况.方法 对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84只眼),分为常规组21例(42只眼)及单眼视组21例(42只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记录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1周单眼裸眼远、近视力及双眼裸眼远、近视力.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常规组4.44,单眼视组4.47(P >0.05),患者平均年龄常规组71岁,单眼视组69.5岁(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1周单眼裸眼远视力常规组4.90,单眼视组:优势眼4.94(P >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优势眼4.71(P < 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单眼近视力常规组4.36,单眼视组:优势眼4.37(P>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优势眼4.78(P < 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1周双眼裸眼远视力常规组4.91,单眼视组4.91(P >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双眼近视力常规组4.42,单眼视组4.78(P < 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眼视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眼术后双眼远视力与常规设计人工晶状体眼相同,但近视力明显好于常规设计.按照单眼视原理设计人工晶状体可以较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26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0眼(76.92%);视力不变者5眼(19.23%);视力下降者1眼(3.85%)。术中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角膜上皮水肿7眼(26.92%),前房炎性反应6眼(23.08%),玻璃体再积血3眼(11.54%),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7.69%),后发性白内障8眼(30.77%),术后虹膜后粘连4眼(15.38%)。术后15眼需补充眼内激光光凝。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使大多数患眼视力改善,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双眼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多维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眼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患者的数据。比较不同类型IOL植入术后各阶立体视的差异,并比较单眼术后和双眼术后各阶立体视的变化。对影响各阶立体视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眼白内障患者在行双眼手术后比单眼手术后各阶立体视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眼术后立体视与患者年龄和双眼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相关,年龄越小、双眼间BCVA差值越小,则立体视越好。IOL的不同类型对立体视无显著影响。结论 不同类型IOL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立体视,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不同患者对立体视的需求不同,在单眼术后可依据双眼BCVA差值选择另眼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双眼视觉的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in XJ  Zhang X  Li JH  Wa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86-289
目的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情况 ,并探讨影响其恢复的原因。方法 对 5 5例 (6 6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ECCE组 )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组 ) ,术后检查矫正视力、屈光度数 ,以及双眼同视、融合及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前术眼视力ECCE组低于PHACO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术眼和非术眼视力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术后ECCE组双眼柱镜屈光度数差值较大 ,与PHACO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两组患者术后均具有较好的双眼同视和融合功能。ECCE组和PHACO组分别有 83 3%和 94 7%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分别有 2 8%和 2 1 1%的患者获得黄斑中心近距离立体视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患者的双眼视觉未完全恢复 ;术前长期的视觉抑制 ,尤其是单眼抑制和术后的屈光参差可能是影响双眼视觉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荣  张红 《眼科研究》2009,27(3):226-228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32例(3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入Toric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5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200±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1d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132±1.853)°。结论Toric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26只眼)眼轴长度17.5~22 mm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周至3个月,观察其术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 d角膜水肿6只眼;术后3个月视力≥0.5者21只眼,占80.77%;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3.51±2.63)mm Hg,较术前明显下降;轻微脉络膜脱离1只眼,无后囊破裂及虹膜损伤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90岁以上特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岁以上白内障27例(30眼)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眼,0.05~0.08者1眼,0.1~0.25者6眼,0.3~0.4者12眼,≥0.5者9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2,P=0.000)。术中后囊破裂1眼,术后角膜水肿14眼。结论90岁以上特高龄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有效,可以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