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 年4 月至2016 年3 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 例(10 眼)。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眼压(IOP)等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52±0.29、0.02±0.08、0.0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8,P < 0.001)。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BCVA均较ICL植入术前UCVA、BCVA显著提高(P < 0.05),与ICL更换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眼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ICL植入术前BCVA。ICL更换术后6 个月拱高(410±175)μm,较ICL更换术前[(74±25)μm]明显增加(t=5.93,P < 0.001)。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ECD、瞳孔直径、IOP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术眼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随访期间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PPC-ICL植入术后拱高过低进行ICL更换手术是有效的,但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摩镶术(LASIK)术后角膜膨隆进行交联和屈光重建,评价该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早中期LAISK术后角膜膨隆患者14例(16眼),均采用PTK+PRK+CXL进行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行数据分析。结果16只患眼术前的LogMAR UCVA中位数为0.50,术后l、3、6个月的logMAR UCVA中位数分别为0.10、0.10和0.00,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1);术后1、3、6个月Kmax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4.80、44.85、45.20 D,均较术前(47.15 D)降低(P<0.05);角膜厚度的中位数值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50、422、420 µm,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6个月的BCVA、ECD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K+PRK+CXL治疗LAISK术后角膜膨隆安全、有效,术后UCVA提高、Kmax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对早期圆锥角膜进行屈光重建和治疗,探讨该方法在早期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31眼),采用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进行治疗,应用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UCVA、BCVA、角膜地形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31眼术前UCVA(logMAR)0.70±0.24, 术后1、3、6个月的UCVA分别为0.09±0.16、0.06±0.20、-0.06±0.03。术后1、3、6个月的UCVA均较术前提高(F=3.39,P<0.01)。术后1、3、6个月的BCVA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前角膜K值为(46.65±2.91)D,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2.94±3.88)D、(41.72±4.38)D、(41.99±3.84)D,术后角膜较术前平坦(F=3.57,P<0.05)。结论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散光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我科散光大于1.0D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7例(17只眼),所有患者受伤后角膜缝线已拆除,屈光状态稳定3个月队上,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散光(包括角膜源性散光及总合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UCVA≥0.6者11例,所有患者BCVA≥0.6,BCVA≥1.0者8例;术后球镜度数及总合散光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源性散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居中性,随访末期,旋转度为(3.51±2.97)°,未见明显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可矫正部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把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5.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银波  唐勇华  韦丽娇 《眼科》2010,19(2):116-118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43眼)提上睑肌肌力达8mm以上的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方法采用经皮肤人路的提上睑肌折叠术,无需分离提上睑肌,观察手术前后上睑睑缘位置的变化。主要指标第一眼位上睑睑缘位置。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1个月。30例(43眼)患者第一眼位上睑睑缘位于正常位置,3例(3眼)欠矫,1例(1眼)过矫,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适合于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眼科.2070.79.716—77R)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拟行PPC-ICL V4c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2例(58眼)。术前及术后6 个月分别测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采用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量表(QIRC)评价手术前后生活质量。采用配对t 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UCVA(LogMAR)分别为1.54 ± 0.26、-0.04 ± 0.06。术后较术前提高(t =30.94,P < 0.001)。术后6 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术前BCVA者56 眼(97%),其中术后UCVA较术前BCVA提高1 行及以上者28 眼(48%)。术后6 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292 ± 0.093)μm、 (-0.030 ± 0.050)μm、 (0.096 ± 0.090)μm、 (0.224 ± 0.091)μm,其中术后全眼球差RMS值较术前下降(t =3.87,P =0.001),术后全眼三叶草RMS值较术前增加(t=-5.47,P < 0.001),高阶像差、彗差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 个月时3.0、6.0、12.0、18.0 cpd各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值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其中明视3.0 cpd、明视6.0 cpd和暗视6.0 cpd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7;t=-2.51,P=0.021;t=-3.27,P=0.004),余频率段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QIRC得分较术前提高(t=-2.41,P=0.039)。结论:PPC-ICL V4c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先天性上睑下垂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上睑提肌缩短徙前矫正术治疗.术后观察6个月,统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矫正满意度为92.05%,对照组者为7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29,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6.59%,对照组者为8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5).结论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明显.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rtisan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例(25眼),行连续环形撕囊后,完成晶状体吸除、晶状体囊膜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Artisan IOL前房虹膜夹持固定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记录术后虹膜夹持型IOL位置、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 检验)对手术前后UCVA和BCVA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UCVA和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和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05±0.26和0.46±0.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30,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BCVA(logMAR)分别为0.68±0.32和0.27±0.22,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8,P<0.01)。术后所有患眼虹膜夹持型IOL位置居中,单眼复视症状消失。术后2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未发生IOL移位、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6%。结论 Artisan虹膜夹持型IOL植入治疗晶状体严重脱位可提高视力,消除单眼复视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c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pICL)植入术对屈光不正患者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pICL植入术的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40例(77眼)。方法 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立体视觉分别与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立体视觉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UCVA、BCVA、立体视觉。结果 术前UCVA和BCVA分别为(0.06±0.06)和(0.85±0.22)。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UCVA分别为(0.92±0.24)和(0.97±0.25),均较术前BCVA有显著提高(P均=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无明显改善(P=0.259);术后3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1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的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4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各组间两两比较,近距离立体视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3、0.158、0.774)。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明显改善(P=0.010、0.000)。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1)。在≥2.50 D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9)。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小双眼的屈光参差,改善双眼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评价高柱镜度数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SN60T6-9)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散光患者的疗效及稳定性。方法白内障合并高度角膜规则散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高柱镜度数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13例(17只眼),术后随访(6±1.3)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等。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61±0.16,BCVA 0.70±0.18,82.3%UCVA优于0.5,62%残余散光低于0.75 D,81%低于1.00 D。残余散光为(0.69±0.26) D,Toric人工晶状体平均旋转(3.12±1.16)°。结论 Toric IOL人工晶状体能有效、安全,矫正白内障合并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研究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潜伏值的影响。方法对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受试者眼前依次放置不同度数的正柱镜片或负球镜片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光性或远视性视网膜离焦。每一实验镜片条件下行单眼P—VEP检查,记录P100潜伏值。结果当采用较低空间频率刺激时,P100潜伏值随视网膜离焦程度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当采用较高空间频率刺激时,P100潜伏值随散光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度的增加而延长。结论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均可引起P—VEP P100潜伏值延长;其延长程度不仅与视网膜离焦程度有关,与刺激的空间频率亦有关,低中度视网膜离焦引起P100潜伏值延长在较高空间频率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情况。方法选择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98例(231例)为研究对象,分成A、B、C 3组,A组选择在上方11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选择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C组选择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随访,行视力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C组裸眼视力≥1.0者多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明显减小(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散光度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SIA),C组最小。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前及术后散光,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9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观察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116例(124眼),根据眼压控制和前房角粘连情况分为两组,A组:单用缩瞳剂使眼压控制在≤30mmHg(1mmHg=0.133kPa),前房角粘连≤180°者70例(7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46例(4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结果A、B两组术后平均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A组:Z=-6.584,P〈0.01,B组:Z=-4.516,P〈0.01)。术后平均眼压显著下降(A组:t=4.504,P〈0.01,B组t=10.802,P〈0.01)。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显著增加(A组:t=-16.3693,P〈0.01,B组:t=-14.2475,P〈0.0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单用缩瞳剂眼压控制在≤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安全有效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联合小梁切除术则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管针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87只眼)有晶状体眼行单纯硅油取出术,其中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针硅油取出术(简称23G组)43例(45只眼),传统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简称20G组)41例(42只眼),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随访5-10个月,平均(8.5±2.5)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眼压变化和并发症情况,对相关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23G组平均手术时间(16.65±0.66)min,显著性低于20G组(21.77±0.84)min,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 23G组眼压显著性低于20G组(P〈0.05),术后1周、1个月23G组眼压与20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管针硅油取出术时间短,能降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该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68例(8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0 mg/l)0.1 ml,随访3-15个月,平均8.9个月,观察BCVA、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FA检查观察黄斑部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 68例(84只眼)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减轻。治疗后1、2、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0.39±0.17、0.47±0.20、0.37±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0.19±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2、5.733、4.051,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98.12±28.94)μm、(183.66±24.66)μm、(225.96±50.90)μm,与治疗前平均视力(596.35±127.3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53、15.934、13.227,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荧光渗漏明显减少。9例(9只眼)眼压≥21 mm Hg,其中1例(1只眼)为34.2 mm Hg。5例(7只眼)4-7个月后黄斑水肿复发。2例(2只眼)8个月、12个月后晶状体后囊混浊明显。无感染发生。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但部分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复发、眼压升高,部分出现晶状体混浊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并分析非球面可调节IOL与普通非球面IOL植入术后早中期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IOL植入术45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植入非球面可调节IOL,20例(30只眼);B组植入普通非球面IOL,25例(30只眼),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伪调节力及6个月时的对比敏感度。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视力两组比较各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伪调节力1个月时A组为(1.33±0.26)D,B组为(0.75±0.25)D;6个月时A组为(1.53±0.21)D,B组为(0.5±0.25)D;各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视远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近时在6c.d-1和12c.d-1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可调节IOL可以使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提高患者视远、视近时的对比敏感度,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同时做与不做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32例(3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回顾性分析.采用双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分成做周边虹膜切除术(PI组)20眼,不做周边虹膜切除术(NoPI组)18眼,经Pentacam测量术前术后前房参数变化,比较两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比较视力、眼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结果 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前房角角度、中央前房深度、上方周边前房深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术后1周矫正视力≥0.3者34眼(89.5%),明显高于术前者4眼(10.5%)(P<0.05),两组间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和前房渗出,PI组前房少量积血1眼,NoPI组术后1d,1眼出现周边虹膜堵塞小梁滤口,经周边虹膜切除处理后恢复正常.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做与不做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具有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手术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乔宝笛  戴涛  帖彪  陈鹏 《眼科研究》2012,30(8):734-738
背景 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其代表性药物为曲安奈德.但曲安奈德局部应用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关注. 目的 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取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120例12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口基线特征匹配.试验组实施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对照组仅行黄斑格栅样光凝,分别于术后1周,1、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检查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对试验组术后检测结果与术前值进行比较.结果 与玻璃体腔注射前视力比较,试验组在注射后1周、1、3、6个月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的视力均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00、0.002、0.046).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试验组黄斑水肿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试验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7例在玻璃体腔注射后4~6个月黄斑水肿复发,占11.67%;玻璃体腔注射后11例眼压升高至21 mmHg以上,占14.1%. 结论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可有效治疗黄斑水肿,但少数患者在6个月内出现复发及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