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龚艳桥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08,23(7):921-922
《伤寒论》第38条、第39条同是讲大青龙汤证的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瞒,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8条中风乃伤寒之互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病机为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9条主症与38条迥异,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似乎每个证候都不好解释,所以对39条的病机伤寒学者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我对大青龙汤证身重的认识李永清,杨桂香大青龙汤证在《伤寒论》中共两条。一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之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其方证而言,属外感风...  相似文献   

3.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的大、小青龙汤均是治疗太阳病的名方,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下面谈谈我对这两方的肤浅认识。一、对大青龙汤的认识《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合两条经文所述,施用大青  相似文献   

5.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6.
正大青龙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1]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主要治疗有恶寒、身热、烦躁、身疼痛等外寒内热证,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肺炎、  相似文献   

7.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青龙扬是治疗伤寒病太阳经证的重要方剂。其功效,历代学者的见解一说是发汗轻剂,二认为是辛凉重剂,偶有认为系发汗重剂。然其对于“烦躁”一症的病机认识,则始终囿于“内热”之说,故本方的效能一直未越“外散表寒,内情郁热”之雷池。到底大青龙汤方证的证值机理、性质归属、组方意义当作何诠释?笔者认为:1大青龙场证是表寒重征而非表内热从《伤寒论》原文次序看,35条、36条、37条叙述麻黄汤证,继之38条、39条便闻发大青龙汤证。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场主之。”从本条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大青龙汤证是外有寒内有热的“客寒包火”证,虽原文38、39两条均为大青龙汤证,但有着明显区别。38条大青龙汤证是寒在表,热在里,寒在表而头身疼痛,热在里而烦躁不安;39条大青龙汤证由于外寒渐次入里,里热渐次出表,两者交融,互有所减,故其表现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论》38、39两条是论述大青龙汤的脉因证治,历来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孙老从临床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这两条的体会,颇有独道之处.现简介如下:〔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刚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孙老认为本证成因是由于患者首先患太阳中风证,当其将出而尚未出于肌表的汗液,又被继袭之寒邪所郁闭.风为阳邪既然得不到随汗而外泄,势必入里而化热."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是复感寒邪之后,而出现的太阳表实证."脉浮紧"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因为后袭之寒邪,掩盖了先患太阳中风应见浮缓的脉象."烦躁"是因外邪郁而化热,邪热内扰所致.故此外寒内热而用大青龙汤内清外透.(原文后部分及对方药的解释,与众无异,故略)  相似文献   

12.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13.
<正> 大青龙汤是医圣仲景之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目前对该方的性能尚有争议,是辛凉剂还是辛温剂呢?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本方是辛温发汗之峻剂,现简述理由如下: 一、病因病机《伤寒论》阐述大青龙汤病因病机者共两条(38.39条),其中第38条颇为详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此为逆也”。多数医者对本条未能深研,一般地认为是风寒外闭,阳热内郁,属表里俱实之证。到底表里二者孰重孰轻,外感风寒当以何  相似文献   

14.
大青龙汤治疗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端权 《河南中医》2000,20(5):37-37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 38条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枣、生姜、石膏组成 ,有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功效 ,主要应用于外感风寒之邪 ,内有郁热蕴结之证。正如原文所云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我们根据仲景之旨 ,将大青龙汤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中医辨证属于肺中素有痰湿内伏 ,而又新感风寒引发者 ,即所谓“寒包火”证 ,收效满意。1 一般资料 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共 5 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 ,对照组 1 8例。治疗组中男 1 9例 ,女 1 5例 ,最…  相似文献   

15.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方中石膏清里热,此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这有悖经文原意,兹略陈管见于后,就正于同道。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38条,原文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该条在记述中提出治禁,并在方后注中又专门说明药后反应及应对措施,这在《伤寒论》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条之所以  相似文献   

18.
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志华 《光明中医》2007,22(11):F0004-F0004
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笔者根据方意,自1989年1月到2006年10月,采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获满意疗效,并以西药治疗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青龙汤乃伤寒发汗峻剂,公认是用以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的表寒里热证,如程门雪说:“大青龙汤合麻黄、桂枝、石膏于一方,而佐以姜枣,使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汗,一面仍用麻黄、桂枝,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表,为外寒束其内热出一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其适应证的一个方面,尚有两个方面,易被人们忽视,兹不揣浅陋,予以小议。 1.寒水困遏肌表、郁热于内《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讨论了寒水困遏、热郁于内导致四肢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沉重或兼见疼痛的证治。由于寒困水滞,阳气被郁不得发越,则脉由紧变缓;热邪虽郁于内,但时时向外冲击寒水之邪,故身虽重,但乍有轻时。此时可用  相似文献   

20.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