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澧县纺织厂职工医院(415500)郭作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笔者遵从“少阴偏阳虚”之变化机理,在临床中见少阴为主的证候,又复兼外表的症状者,均以本...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原方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系温阳解表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各种病证。并获显著效果。现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运用体会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畔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34-3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 ,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 ,具有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 ,主治少阴与太阳两感证。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喘、心悸、头痛等病证 ,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痰饮咳喘高某 ,男 ,42岁。咳喘数载 ,感寒易发。近染新疾 ,肢寒畏冷 ,头痛而热 ,气逆 ,咳痰稀薄 ,色白兼有泡沫 ,身无汗 ,面色苍白 ,倦怠思卧 ,腰酸楚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无力。治以助阳解表 ,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 :麻黄、附子、杏仁、厚朴各 10g ,细辛 3g ,甘草 6 g ,水煎服。 3剂 ,患者微微汗出 ,热退身凉 ,咳痰少 ,精神转爽。后以…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中医研究》2010,23(1):58-5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全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或为表里双解之剂。仲景组方颇多巧妙之处,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通脉,通达上下。麻黄细辛合用,温太阳经腑,使经气通利,邪自表解;水道通调,寒湿自去,细辛、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以附子为君,则无忧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7.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所致,反发热者,为风寒邪气郁遏太阳经脉所致.临床表现或怕冷、或发热、或咳嗽、或哮喘,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是治疗阳虚外感寒邪的代表方剂,笔者据其方意,应用此方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 头皮麻木案 刘某,男,42岁,工人,1992年3月26日诊。右侧头皮麻木5年余。5年前一次起床后发觉右侧头皮绕耳上前部麻木,以后逐渐加重,甚则感皮肤发厚,触觉减退,治疗半年仍未取效。刻诊: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右侧头皮触觉明显减退,有梅花针刺激痕迹、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弱,寒客脉络。治宜温经解表,通络解肌。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9g,细辛6g,炮附子15g,桂枝15g,葛根12g。每日1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1.
文双纶  林林 《国医论坛》1998,13(2):44-46
张仲景创制麻黄附子细辛场(以下称本方),为纯阳之方,原方为“少阻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本方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中,综述如下。三心脏疾病赵氏DJ认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一般多见寒证、虚证,据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用本方合生脉散,共治疗24例,总有效率为875%。李氏”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病窦周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王氏“拥本方加入活血化瘀及温阳之品,如补骨脂、黄茂、丹参、党参、白芥子等,共治疗病窦33例,结果病窦1型有效率为94.7%,I型为用.89%,血型为20%。毛氏“拥本方合保元场治疗病…  相似文献   

12.
13.
近6年来,笔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喉炎等疾病,多获佳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案例1:患者,女,75岁,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半年余,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用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刻诊: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伴全身乏力、头晕,  相似文献   

14.
李葆华 《陕西中医》1996,17(12):556-557
<正>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专为少阴病而设。笔者用于治疗某些杂病,颇感应手。现举例如下。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彭某,男,52岁。1993年3月2日初诊。心悸胸闷1年余,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平时心率在43~52次/min之间,曾用舒喘灵、阿托品治疗,取效一时,停药则病发。来诊前因受凉而病情加重。诊时见心悸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健民 《河南中医》2002,22(2):26-26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伤寒论》。方以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治阴阳虚兼太阳病证。笔者用此方治内科杂病获效 ,今不揣谬误 ,介绍于后。1 胸痹朱某 ,女 ,4 7岁 ,工人。患者体胖 ,7a前 ,胸痛彻背 ,胸闷。经某院诊为“冠心病” ,服用潘生丁、复方丹参片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疗效不显。近 2月来 ,胸闷痛加重 ,心悸 ,精神困倦 ,下肢浮肿 ,舌质淡暗 ,苔白滑 ,脉沉细。心电图检查 :心肌下壁供血不足。证属心肾虚衰 ,胸阳不振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 :麻黄 6g ,附片 15g ,细辛 4g。连续服上方 15剂后 ,心悸好转 ,但胸闷、肢困乏力 ,又续…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原文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作用,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方中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祛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温经利湿;麻黄、细辛合用,温散太阳经之寒邪,使经气通利,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药物组成极其简单,仅有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如果辨证准确往往立竿见影,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少阴病的证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治疗多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举案例如下以供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兼太阳病之太少两感证而设。原脉证诊治为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人根据个体差异的特殊性 ,在外感疾病及杂病治疗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 感冒  张某 ,女 ,35岁 ,1998年 6月就诊。寒战 1周。患者初起自觉畏寒 ,日夜不能止 ,鼻塞流清涕 ,重衣略舒 ,测体温正常。曾服板蓝根冲剂、芙朴冲剂和头孢拉定胶囊治疗 ,罔效。刻诊 ,患者形体丰满 ,面色苍白少华 ,无汗畏寒。测体温36 2℃ ,血压 13 3/ 8 0kPa ,咽部充血不明显 ,扁桃体不肿心率 70次 /min ,两肺…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药物组成极其简单,仅有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如果辨证准确往往立竿见影,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少阴病的证治.  相似文献   

20.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新用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36000)王德润,秦景才,张立新,赵连君[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感冒,咳喘,痹证,厥脱一、时行感冒张某,男,55岁,四平市联合化工厂工人。1990年3月10日初诊。头痛、身痛、畏寒已2天。曾自服解热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