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观察1-(2,6-二甲基苯氧基)-2-(3,4-二甲氧基乙胺基)丙烷盐酸盐(简称DDPH)对低氧大鼠肺动脉高压(HPHT)和腺泡内肺动脉(IAPA)构形重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后期和常氧恢复期使用DDPH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分别比未用药组降低18.98%和17.85%;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分别减小18.18%和12.50%;腺泡内环肌型动脉数量减少、中膜厚度变薄;无肌型动脉数量增多、管径明显扩大(P<0.05).肺动脉收缩压的改变与腺泡内血管构形的改变密切相关(R~2=0.9865,P<0.01).提示DDPH对HPHT的形成和IAPA构形重组具有阻抑和逆转效应.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NO对肺高压模型大鼠肺腺泡内动脉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肺腺泡内动脉结构变化,探讨外源性NO是否对肺高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阻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MCT肺高压模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采用NO吸入,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脏右室/(左室 室间隔)[RV/(LV S)]、肺腺泡内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MT%)。结果腹腔内注射MCT第1周时RVSP已升高,第3周时形成明显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中膜增厚,肺IAPA的肌性动脉百分比增加。MCT大鼠同时间断长期吸入NO,可见RVSP下降,IAPA肌化程度减轻,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减轻,右心室肥厚指标RV/(LV S)减小,但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间断长期吸入NO可使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减缓,程度减轻。其可以部分阻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对已形成的肺动脉高压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肺血管病理改变与肺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 采用HE ,VB染色法观察 3 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 (正常肺动脉压组 9例 ,肺动脉高压组 9例 ,严重肺动脉高压组 12例 )肺血管病理变化 ,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肺肌型动脉中层厚度指数 (MT/R) ,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测定肺血流动力学指标 :平均肺动脉压 (PAPm)、肺动脉楔压 (PWP)、肺血管阻力指数 (PVRI)。结果 所有病例都可见不同程度肺静脉病理变化。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肺动脉变化明显 ,肺肌型动脉MT/R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严重肺动脉高压组肺肌型动脉MT/R明显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 (P <0 0 5 )。肺肌型动脉MT/R值与PWP ,PVRI呈明显正相关 (r =0 .5 610 ,0 5 12 1,P <0 0 1)。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肺血管病理改变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有关 ,与肺血流动力学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汉防已甲素 ( tetrandrine,Tet)对慢性低氧大鼠肺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表达的影响 ,探讨 Tet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 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 ,检测血流动力学 ,观察肺腺泡内动脉 ( IAPA)结构的变化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 b FGF表达。结果  Tet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 ,抑制肺腺泡内动脉壁 b FGF表达 ,阻抑肺腺泡内动脉重建。结论  Tet通过抑制 b FGF表达 ,从而阻抑肺腺泡内动脉重建是其降低肺动脉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犬单侧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采用改良Potts手术方法,Gore-Tex管道连接犬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于8周和12周后测定左右肺动脉压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心脏彩超或心血管造影观察分流通畅情况;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和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手术分流的12只动物存活率为75%,8只动物分流管道保持通畅。8周和12周后左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右肺及对照组(P<0.01),左、右肺动脉病理改变有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到手术分流动物左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无新生内膜形成。结论利用改良Potts手术可成功建立犬单侧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肺血流导致肺动脉高压时肺血管病理改变,并了解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作用。方法: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给予辛伐他汀2mg.kg-1.d-1干预11周后进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小动脉百分比,肺中、小型肌性动脉血管壁肌层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血管壁肌层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得分(vascular occlusionscore,VOS),并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辛伐他汀能较好地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肺肌性动脉百分比,降低WT%和WA%并能较好地阻止肺动脉血管阻塞。结论:辛伐他汀对高肺血流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汉防已甲素(tetrandrine,Tet)对慢性低氧大鼠肺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Tet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 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检测血流动力学,观察肺腺泡内动脉(IAPA)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bFGF表达。结果 Tet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抑制肺腺泡内动脉壁bFGF表达,阻抑肺腺泡内动脉重建,结论 Tet通过抑制bFGF表达,从而阻抑肺腺泡内动脉重建是其降低肺动脉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犬单侧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 采用改良Potts手术方法,Gore-Tex管道连接犬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于8周和12周后测定左右肺动脉压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心脏彩超或心血管造影观察分流通畅情况;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和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 手术分流的12只动物存活率为75%,8只动物分流管道保持通畅.8周和12周后左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右肺及对照组(P<0.01),左、右肺动脉病理改变有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到手术分流动物左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无新生内膜形成.结论 利用改良Potts手术可成功建立犬单侧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镜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周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腺泡内无肌型动脉内皮下存在着周细胞层、后者与前者的胞浆突起紧密相连。在实验第16天和第24天实验组大鼠肺动脉压升高持续在4.19-5.79kPa时,可见无肌型肺动脉周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现象,细胞外基质也增多,使无肌型肺动脉壁出现肌和增厚。  相似文献   

10.
以同月龄组大鼠作主动性吸烟实验,应用光镜、电镜、图象分析仪及形态测量学技术等,观察了吸烟引起肺肌型动脉(MPA)中膜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中膜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SMC)增生肥大、形态变异,与合成功能有关的细胞器增多,并向内膜迁移,细胞外纤维组织和基质增多。虽然这些病变的功能意义尚不清楚,但其在吸烟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一氧化氮合成的前体物质L-精氨酸和一氧化氮供应剂硝普钠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压、肺泡内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以及肺泡内和肺外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在限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L-精氨酸和硝普钠均可使慢性缺氧大鼠的肺动脉压显著降低,肺泡内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减轻,并且可保护肺血管防止缺氧引起的内皮损伤和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提示给缺氧大鼠提供充足的外源性一氧化氮或一氧化氮合成的前体物质,可以保护内皮并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从而限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同月龄大鼠作肺炎支原体反复肺部感染的实验性研究,应用光镜结合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及形态学测量技术观察肺小动脉的构形改变,同时测量肺动脉压及右心室肥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肺小动脉肌化增强,并延伸至无肌细小动脉,肺泡间隔内动脉数减少,肺小动脉中膜增厚、管腔狭窄,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大等。提示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对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肺心病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对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及平滑肌细胞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采用套管法连接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建立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仅做假手术暴露颈总动脉处理.采用气管吸入法转染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Adeno-p53)至实验组,同法转染重组腺病毒载体(Adeno-lacZ)至实验对照组,病毒保存液转染至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p53基因的表达;采用右心导管测压法测定各组大鼠右室平均压(mR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计算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值(WT%)、凋亡指数(AI)等,评价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对大鼠肺动脉压力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大鼠成功转染Adeno-p53后,大鼠mRVP、mPAP、RVHI、WT%低于其他三组(P<0.05),肺动脉平滑肌细胞AI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Adeno-p53基因转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肺血流型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野生型p53基因可以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肺病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口才肺病理改变特点,为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换瓣患者,在手术时取右肺中叶组织,结其病理改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以6例主动脉瓣病变、肺动脉压正常、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为对照。结果: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组织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肺动脉高压组的肺肌型动脉中层厚度指数(MT/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氮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众多心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病理生理环节。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病理基础 ,其主要特征为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 ,中膜增厚 ;非肌型动脉及部分肌型动脉肌化 ,形成肌型动脉以及血管壁中细胞外基质增多。迄今为止 ,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首先 ,低氧可直接促进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其次 ,低氧刺激使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 ,破坏了内皮的屏障作用 ,使血液中的丝裂原进入血管壁 ,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外周血管的异常肌化。最后 ,内皮细胞和肺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氧高二氧化碳对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于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复制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RV/(LV S)]比.比色法测定肺组织SOD、CAT活力及MDA含量.电镜观察肺血管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mPAP、RV/(LV S)比明显升高(均P<0.01),肺组织SOD、CAT活力均显著降低,而MDA含量明显升高(分别P<0.05,P<0.01).电镜下,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厚、肿胀,胶原纤维亦增生插入平滑肌细胞.结论:低氧高二氧化碳时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野百合碱(MCT)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作为动物模型,观察大蒜素治疗后肺动脉结构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以80mg/kg剂量背部皮下一次注射MCT水溶液作为高压组;在此基础上按15mg/(kg*d)日注射大蒜素水溶液作为治疗组;按同等剂量背部皮下注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参考孙波等的右心导管术,测定或观察肺动脉压(PAP),心输出量(CO),全肺阻力(TPR),以及一般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等。在此基础上,测定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NE)与血管舒张剂乙酰胆碱(Ach)所引起的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随后测量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以及动、静脉血红细胞记数。采用微量生物学测定方法,观察离体血管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光镜测量泡内动脉中膜厚度并计算肌型动脉和非肌型动脉各占泡内动脉数的百分比;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的变化以及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 野百合碱注射28d,高压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肺动脉压分别为(5.83±0.22)kPa和(2.91±0.04)kPa(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成功。28d时,治疗组与高压组的肺动脉压、全肺阻力、对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高压组相比,大蒜素治疗组的血气状况有明显改善。从形态结构来看,与高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肺动脉中膜增厚程度减轻,肌型化动脉减少,Ⅰ型胶原堆积减少,内皮细胞病变程度减轻,未见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结论 ①大蒜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脱颗粒作用。②大蒜素具有抑制肺动脉结构变型,抑制PAP、TPR、血管反应性增高和改善血气的作用。③大蒜素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因此,大蒜素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PAH药物。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9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7例,肝肺综合征2例,结缔组织病2例,嗜酸性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1例,纤维性纵隔炎1例。在CT上观察肺实质变化,如磨玻璃样改变、“马赛克”征、小叶间隔增厚等,及纵隔、肺血管、右室扩大和室间隔移位等。结果CT肺动脉造影诊断了95%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不全,9例显示为肺动脉血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马赛克”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0.034)。结论CT肺动脉造影可准确诊断肺动脉高压,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电镜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周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腺泡内无肌型肺动脉内皮下存在着周细胞层,后者与前者的胞浆突起紧密相连。在实验第16天和第24天实验组大鼠(T组)肺动脉压升高持续在4.19~5.79kPa时,可见无肌型肺动脉周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现象,细胞外基质也增多,使无肌型肺动脉壁出现肌层和增厚。因此认为,在慢性肺动脉高压时,周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和增生是腺泡内肺动脉构型重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是简单表示平均肺动脉压超过正常值上限(大约18毫米汞柱)的一种血液动力学状态。传统观点认为,肺动脉高压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改变是,近肺外周的肺小阻力血管(直径150~1,000微米)肌层呈中度肥厚与扩张。这些改变见于许多疾病,如:肺泡低氧症、肺血栓性栓塞症、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