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 ,5 0岁 ,2 0 0 2年 3月因“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 6年 ,发现腹壁包块 1月”再入院。查体见下腹正中手术瘢痕 ,在其右旁 4cm处扪及一 3cm× 4cm质中界清包块 ,欠活动 ,彩色B超示“腹直肌内肿瘤”。于 2 0 0 2年3月 2 1日剖腹探查 ,术中见右腹直肌内有 5cm× 6cm肿块 ,与腹直肌粘连成一体 ,盆腹腔未探见肿瘤结节及肿大淋巴结 ,无腹水。切除腹直肌肿块 ,术后病理检验诊断为转移性腺癌 ,病变符合卵巢癌改变。术后用顺铂联合VP 16化疗三疗程后 ,病人因“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而放弃化疗 ,定期随访至今无复发。2 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block of abdomial aorta,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骨盆肿瘤切除术164例,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94例,BAA(腹主动脉阻断)70例;骶骨肿瘤切除术109例,NBAA组53例,BAA组56例。结果:骨盆肿瘤BAA组肿瘤大小比NBAA组平均大0.8cm,术程平均缩短2小时,术中平均减少出血2 20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6.3%,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4.60%。骶骨肿瘤BAA组肿瘤大小平均比NBAA组大0.7cm,术程平均缩短1小时40分,术中平均减少出血160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23%,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7.5%。结论:采用BAA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使止血操作时间相对减少,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相对延长,术野显露更加清楚,可以更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因左大腿肿块术后1a、复发9个月,于2001年6月15日入我院。该患者于1a前无诱因下发现左大腿有一3cm×4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无压痛。在当地人民医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建议行术后放化疗。但患者未行放化疗,于术后3个月局部肿块复发。入院前2个月,左大腿肿块渐增大,伴左下肢活动受限,经CAP方案(剂量不详细)化疗2周期,肿块明显消退。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可,体温37℃,P84次/min,R20次/min,BP13/9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左大腿内侧有一直径5cm大小肿块,质硬,固定,无痛,左…  相似文献   

4.
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2岁,因下腹部包块一年半,近半年增大明显,伴饱胀,乏力不适,于2004年7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扪及一肿块大小30 cm×25 cm,占据整个腹盆腔,移动度差。CT检查示下腹部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考虑来源于卵巢,于7月1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巨大肿块基底部位于左侧卵巢,表面光滑,结节状。右侧卵巢囊肿,表面光滑,大网膜见多个黄豆大小结节。行双侧附件切除术,并送检。病理检查,巨检:①左侧卵巢:灰白色巨大肿瘤1个,大小27 cm×20 cm×10 cm,表面光滑、结节状,肿瘤一侧见2个灰白色结节状突起,大小分别为5 cm×4 cm×3 cm、3 cm…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6岁,于2个月前始出现左上腹痛,食欲不振,且进行性加重,于1992年1月29日入院,查体:腹软,于左上腹肋弓下可及4cm×3cm3cm的肿块,边界清、质硬,尚活动,左上腹部有深压痛。B超示左上腹肿块影,提示来自胰腺。全消化道×线钡餐检查无异常发现。于1992年2月9日在全麻下剖腹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胰体尾部,呈橄榄状,约10cm×6cm×6cm,质韧,表面结节状,包膜不完整。肿瘤与横结肠系膜、十二指肠第三段、胃后壁呈膜状粘连。术中诊断为胰体尾恶性肿瘤而行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术。病理检查:灰红淡黄椭圆形肿瘤一个,体积11cm×7.5cm×5.5cm大小,表面结节状,包膜不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我院收治直肠类癌6例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直肠类癌有症状者以便血便频多见。肿瘤外观呈黄色,位于粘膜下者触诊肿瘤较硬、孤立、光滑、可动为其特征。2.肿瘤≤1.5cm4例,行电灼切除术或经肛局切术,无复发及转移;肿瘤≥2cm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一例于术后3个月盆腔复发。结论 1.直肠类癌一般较小、粘膜下生长,触诊肿块硬、孤立、光滑、可动感为其特征。2.肿瘤大小对判定其恶性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是很重要的,肿瘤<2cm,可行局部切除术;肿瘤≥2cm、或伴有溃疡者宜行扩大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2岁,2007年4月因"左腋窝皮下肿物"就诊当地医院.肿物大小1.5 cm×1.5cm,局部发红,伴疼痛.当地医院以"毛囊炎"行手术切除,术后未行病理检查.2个月后局部复发,大小1cm×1cm,在当地医院再次手术切除,术后未行病理检查.二次术后2个月局部再次复发,并迅速增至8 cm×4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伴局部红肿及压痛,B型超声检查示:左腋窝皮下低回声结节,大小8.8 cm×3.5 cm×3.4 cm,回声不均,似成分叶状,于肿块旁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界欠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联合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腹主动脉阻断下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原发性肿瘤29例,转移癌9例。肿瘤位于S1椎体14例,S2椎体12例,S1~S2椎体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疗效、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30~420min,手术出血量为(2400±1656)ml,无术中死亡。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半年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3例,死亡2例。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半年复发,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2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联合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术式可以减少出血,保证骶骨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例 1:男 ,5 2岁。于 1992年 5月因剧烈腹痛伴腹泻 1天。在外院行小肠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小肠平滑肌肉瘤。术后 3个月 ,发现右上腹包块。经 B超、CT检查诊断为肝占位性病变。于1992年 9月剖腹检查 ,术中见右半肝有19× 2 0× 14cm肿物 ,并累及 段 ,冰冻切片为平滑肌肉瘤肝转移。仅作肿瘤微波固化、肝动脉置泵化疗配合免疫治疗 ,4年 1个月后死于肺转移。例 2 :男 ,6 0岁。 1996年 6月因腹部肿块伴腹痛剖腹探查作了小肠部分切除术 ,病理诊断小肠平滑肌肉瘤。术后 6个月因右上腹部隐痛 ,B超、CT示肝内占位性病变。于 1997年 1月剖腹见肿瘤位于肝 段 ,3× 4× 4cm大小 ,作肝段次全切除 ,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肝转移。术后补充化疗和免疫治疗 ,至今仍存活。例 2 :男 ,5 0岁。因腹部胀痛不适 2个月 ,伴柏油样便于 1996年 2月行剖腹手术。术中见回肠末端 6× 4× 3cm大小肿块 ,行回肠部分切除 ,病理诊断回肠平滑肌肉瘤。术后 4个月查体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于 1996年 6月剖腹见右半肝有5个大小不等的肿物。行 、 段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晚期(Ⅱb-Ⅲb期)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中晚期(Ⅱb-Ⅲb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76例,观察组43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同步放化学治疗。对照组33例,行宫颈癌同步放化学治疗。分析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手术分期、病理分级、SCCA水平、局部肿瘤大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小、治疗方法与患者的3年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是分期、分级、局部肿瘤大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小、治疗方法。结论:中晚期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以术后延伸放疗联合同期化疗,对于病人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24岁,主因下腹隐痛伴尿急、尿频1个月,于1998年8月就诊于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腹腔巨大占位病变,12 cm×8.6 cm×7 cm大小,伴左侧肾盂积水。于1998年9月行剖腹探查及腹腔巨大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上界与左肾静脉粘连,下界位于左髂内、外动脉起始部,外侧紧邻侧腹壁;瘤体侵犯腹主动脉左前壁,包裹左髂总动静脉及左髂内、外血管起始段。遂行de Bulky切除,左髂血管周围约3 cm×5 cm2范围肿瘤残存。术后病理:腹腔原发卵黄囊瘤,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49岁,2010年1月发现右乳无痛性肿块就诊,查体:右乳外上象限10点位距乳头约3 cm,可扪及5 cm×3cm×4cm包块,余无特殊.钼靶检查示:右乳占位性病变.行右乳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部分区域细胞生长较活跃伴异型性,倾向于叶状肿瘤(图1a).诊断:右乳腺分叶状肿瘤.此后定期复查.201 1年3月又发现右乳原发部位肿块,查体:右乳腺10点位距乳头约3 cm处,可扪及约2.5 cm× 3.0 cm肿块,性质同前.再次行右乳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乳腺叶状肿瘤复发并恶变(恶性叶状肿瘤)(图1b).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2岁,发现右乳肿块4天于1987年3月20日住院。体检:全身情况良好。右乳中上方触及4.5×3.5cm大小肿块。肿块境界清、与皮肤无粘连、活动、无压痛。乳头无凹陷和溢液。全身残表淋巴均未触及。拟诊为左乳纤维瘤。住院第6天行右乳区段切除术。切下肿块4×3×3cm大,椭圆形,包膜完整,切面呈鱼肉样,质均匀。快速切片报告为疑淋巴肉瘤。石腊切片报告为淋巴肉瘤。术后胸片,腹部B超检查肝、胆、胰、脾、腹主动脉旁均无异常显示。术后13天出院,继行局部及区域放疗一疗程,用COPP方案化疗6个疗程,迄今生存已11个月。讨论恶性淋巴瘤原发于乳腺罕见,乳腺淋巴肉瘤的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34岁,发现右腋窝肿块五个月,于1993年6月10日入院。查体:右腋窝可触及一3cm×2cm×3cm肿物,边界欠清,中度硬度,与皮肤有粘连,双乳大小形态正常未触及肿块。双乳经冷光透服液晶热图及银靶摄片均未见异常。1993年6月12日局麻下行右胶南肿物切除术,病理报告为淋巴结转移腺癌。排除乳腺外器官恶性肿瘤转移可能后,扑行右乳单纯切除术,再次报告为右乳单纯腺癌。术后以CMF方案化疗,随访2年未见复发。对有胶南淋巴结转移而乳腺检查阴性者,应警惕隐性乳腺癌的可能。但须排除来自甲状腺、口腔、肺、卵巢及上消化道等乳腺外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妇科肿瘤伴腹主动脉旁淋巴节转移患者IMRT的CTV勾画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6年收治的56例妇科肿瘤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通过影像学方法判断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数目和分布情况。结果 56例妇科肿瘤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计108个,平均每位患者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个(1~4个),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为2.3 cm (1.2~4.0 cm)。20个(19%)淋巴结位于L4水平,38个(35%)转移淋巴结位于L3水平,44个(41%)转移淋巴结位于L2水平,6个(5%)位于L1水平。腹主动脉旁左侧组转移淋巴结共71个(66%)。腹主动脉-腔静脉间组转移淋巴结共20个(19%)。下腔静脉旁右侧组转移淋巴结共17个(15%)。结论 妇科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勾画不应以血管周围外扩固定范围方式勾画,腹主动脉旁左侧应充分勾画在靶区范围内,靶区上界应至肾动脉水平,对肾动静脉旁有淋巴结转移者靶区上界应适当扩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 ALPPS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一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以腹腔镜辅助ALPPS方法切除肿瘤的临床资料。第1步在腹腔镜下结扎门静脉右支并离断左肝内外叶;第2步在第1次术后第8天,评估剩余肝脏体积能满足机体要求后行右半肝的扩大切除术,同时对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1次手术出血50 ml,手术时长225分钟。第2次手术出血700 ml,手术时长335分钟。切除右肝三叶大小约24.0 cm×22.0 cm×15.0 cm,重量2.7 kg,肿瘤大小约18.0 cm×16.0 cm×14.0 cm,残余肝大小约15.0 cm×13.0 cm×8.0 cm。术后病理结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2个月,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200 ml,AFP降至150 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术后随访至32个月,再次评估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300 ml,AFP 16 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无疾病生存期达32个月。结论腹腔镜辅助ALPPS手术可作为残肝体积不足的一些较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3岁,因下腹包块半月伴发热3天于1986年7月15日入院。检查:左下腹触及20×20×12 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度差。B超提示左腹实质性肿物。术中见距屈氏韧带60 cm处一约20×20×12 cm包块,表面暗红色,无包膜,部分围绕肠管,固定于盆腔,肝脏表面可扪及散在的小结节,直径约1~2cm。将部分肠管和肿块切除后行肠吻合术。大体观:肿块20×20×12 cm,呈分叶状。切面呈灰色脑髓样,由纤维组织分离,肿块中央有坏死组织,部分液化呈胶冻状.病理诊断:肠系膜恶性黄色肉芽肿,侵犯小肠肠壁浆肌层。术后给予阿霉素、长春新碱等化疗,一年后复发。讨论恶性黄色肉芽肿来源于纤维组织细胞肿瘤样病变,最早报道该瘤发生在腹膜后,以后时有报告在其他部位发生,但病例甚少。该病预后差,术后多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1资料和方法
  患者一
  男性,53岁。患者2003年因“胸闷、气喘、乏力3天”当地医院就诊,CT发现左侧胸腔巨大占位伴左侧胸腔积液,肿块大小15 cm×7 cm。当地医院予以左侧胸腔肿块切除术,患者自述术后病理为良性病变,出院后未予随访。2010年9月突发左侧胸痛,复查CT,提示左侧胸膜下肿块,大小12 cm×6 cm。于当地医院再次手术+术后放疗,术后病理:左侧胸壁纤维肉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会诊:左胸壁梭形细胞肉瘤,首先考虑滑膜肉瘤。2012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咯血1次,色鲜红,约250 mL。2012年10月复查CT提示双肺转移,左侧胸膜下肿块最大约8 cm×6.7 cm。行“表柔比星+异环磷酰胺”化疗4个疗程,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PD)。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左肋间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2次,术中用药吡柔比星60 mg+顺铂60 mg+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9.
例1,男,45岁。右上腹肿块3个月,上腹部不适1个月,有时呕吐。体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右上腹可触及8×7×3cm大小肿物,表面不平,质硬,边界尚清,活动度较大,无压痛。X线检查:钡剂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升段交界处有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考虑为十二指肠肿瘤。术中见十二指肠第三段肿块6×4.5×4.5cm,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类癌,区域淋巴结3/8。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卵巢癌的化放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洁  蔡树模  黄啸  李子庭  臧荣余 《肿瘤》2007,27(8):638-641,650
目的:分析化疗结合放疗对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疗效。方法:30例复发性卵巢癌采用铂类或紫杉醇为主的二线化疗,并根据患者肿瘤复发部位或再次手术后腹盆腔内残留病灶选用盆腔或全腹放疗。结果:平均二线化疗7个(3—14)个疗程,20例患者二线化疗后获临床完全缓解。21例患者接受了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16例术后残留病灶≤1cm。二线化疗期间结合放疗,23例行盆腔放疗,平均总量42.2(30.0~45.12)Gy,7例行全腹分段超分割放疗,平均总量30.2(29.96~31.2)Gy,其中4例盆腔加量至45.1(44.98~45.12)Gy。平均随访4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7.0个月,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33%、46.67%。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38.9个月,复发后3年生存率达56.3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二线化疗疗效(HR=0.26,P〈0.01)和停铂化疗间期(HR=-0.21,P〈0.01)影响复发患者的总生存期,二线化疗也是决定患者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因素(HR=0.25,P〈0.01)。结论:二线化疗是决定复发性卵巢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在二线化疗的基础上配合盆腔或全腹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特别是在二线化疗达临床缓解后加用放疗可提高腹盆腔局部肿瘤控制率,延缓肿瘤的再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