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福建省居民2007—2013年心脏病死亡变化趋势。方法用ICD-10进行死因编码和分类,用2000年中国人口计算标化率,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福建省居民心脏病年均粗死亡率76.03/10万,标化死亡率53.06/10万,居死因第3位,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率无明显变化。城市居民年均粗死亡率87.39/10万,标化死亡率49.59/10万,居死因第2位,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年均粗死亡率72.00/10万,标化死亡率54.72/10万,居死因第4位。死亡前3位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82.8%)。结论福建省居民心脏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开展综合性防控。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居民死亡模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居民死亡模式现况并探讨其变迁.方法 利用1974-1976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河南省疾病监测点(DSP)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第1次、第2次和第3次粗死亡率为779.9/10万,611.1/10万,61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1.0/10万,732.3/10万和634.4/10万,居民死亡水平处于低死亡水平并呈逐步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进入前5位,传染病死亡前2位退至前7位.结论 死亡水平下降与低年龄死亡率和传染病死亡率下降有很大关系;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和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疾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淄博市博山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科学制订疾病控制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年12月选取淄博市博山区全区居民死亡资料,按照IDC-10编码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2011年博山区年均死亡率为608.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1.75/10万。男性年平均粗死亡率为677.6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94.75/10万),女性年平均粗死亡率为539.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4.69/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5)。前5位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不明原因死亡、伤害,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91.49%。结论 2010—2012年淄博市博山区居民死亡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2004~2005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分布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西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去死因寿命表等统计指标分析广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三间分布特征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生命的影响。结果 2004~2005年广西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5.40/10万(标化率88.62/10万),占全死因的18.4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1.79/10万(标化率105.97/10万)和87.34/10万(标化率69.98/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232.58,P﹤0.00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77.14/10万(标化率63.89/10万),占全死因的13.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6.86/10万(标化率66.02/10万)和77.46/10万(标化率61.47/10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而减少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23岁和3.48岁。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为广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寿命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宜昌市居民的死亡率、主要疾病死亡原因、寿命损失以及死亡率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宜昌市2006-2015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居民标化死亡率为673.78/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为778.61/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563.39/10万.2006-2015各年度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0年间标化死亡率下降22.68%,死亡总数上升30.84%.居民主要死因死亡率前五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病(241.72/10万)、恶性肿瘤(181.47/10万)、呼吸系统疾病(89.27/10万)、损伤与中毒(52.28/10万)和消化系统疾病(20.77/10万),占全死因构成86.90%.损伤与中毒导致的寿命损失最高(26.06人年).恶性肿瘤减寿率最高(11.54‰).结论 2006-2015年宜昌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要采取社区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重点降低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提高居民期望寿命,全面推进全国健康城市创建.  相似文献   

6.
伤害死亡在居民死因中占有较大比重。为掌握近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变动趋势 ,对招远市 1998~2 0 0 0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招远市 1998~ 2 0 0 0年居民死因资料来源于常规死亡报告 ,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ICD 9) ,标化死亡率按全国 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死因数据通过“招远市死因管理系统”软件处理。2 结果2 1 死亡率  1998~ 2 0 0 0年招远市居民累积死亡12 933人 ,年均死亡率为 74 9 0 3/ 10万 ,其中伤害死亡 1935人 ,年均死亡专率为 112 0 7/ 10万 ,标化死亡专率为 99 85 / 10万。伤害死亡人数占…  相似文献   

7.
分析泰兴市 1998~ 2 0 0 0年居民死亡资料 ,结果表明 ,当地居民粗死亡率为 4 87.15 / 10万 ,标化死亡率为 394 .2 8/ 10万 ;前 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中毒与损伤 ;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 ,为 195 .0 6 /万 ,标化死亡率为 15 4 .4 3/ 10万 ,占全部死因的 4 0 .0 4 % ;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表明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该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北区死亡特征。方法对2003~2007年病伤死亡监测数据库的居民病伤死亡人数、死亡率、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的平均粗死亡率为8.26‰,标化死亡率为4.26‰,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排在前3位,其平均死亡率分别242.71/10万、214.69/10万、185.18/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5.07/10万、115.512/10万、90.27/10万。前3种疾病死因构成平均为77.7%。结论居民死因构成中传染病死亡比例明显缩小,慢性非传染性病已成为人群健康与寿命的主要威胁,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合川区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死亡个案信息来源于2012 - 2014年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系统,死亡病例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分类,用死因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2012 - 2014年合川区居民报告死亡率为676.83/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389.1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及死因顺位差异明显。全人群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243.52/10万)、肿瘤(209.07/10万)、呼吸系统疾病(124.88/10万)、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56.85/10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8.89/10万),占总死因的95.03%;前五位具体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病(138.07/10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22.88/10万)、肺癌(66.61/10万)、急性心肌梗死(62.29/10万)和肝癌(42.53/10万),占总死因的63.88%。结论 慢性疾病与伤害为合川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于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孝昌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死因变化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管理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孝昌县居民死因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居民死亡率、主要死因、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2017~2019年孝昌县居民男女性死亡例数分别为6 037和4 825例,年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51.63/10万和542.16/10万,男性年均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死因顺位的前5位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及中毒,占全部死因的91.90%,其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6.76%。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148.85/10万)和损伤及中毒死亡率(6.34/10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89.29/10万)和损伤及中毒死亡率(2.57/10万)(P0.01);女性心脏病死亡率(71.52/10万)高于男性死亡率(60.31/10万)(P0.01)。结论孝昌县主要死因为慢性病,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北省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9年湖北省常住居民死因登记资料,使用SAS 9.4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城乡以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非示范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及标化YLL率,并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和Z检验。结果 2019年湖北省常住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全死因的45.16%,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78岁,死亡率为301.03/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49/10万,标化YLL率为2 820.83/10万。其中男性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275.21/10万)高于女性(212.99/10万),农村(255.70/10万)高于城市(232.39/10万),示范区(233.24/10万)低于非示范区(258.76/10万)。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示范区和非示范区心血管疾病的标化YLL率分别为3 145.66/10万、2 464.56/10万、2 696.73/10万、2 958.72/10万、2 726.29/10万和2 958.28/10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4—2018年宁波市镇海区户籍居民死亡原因及潜在减寿影响,为制定和调整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导出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死亡时间为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且户籍为镇海区的死亡报告卡,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 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死亡7 163例,粗死亡率为595.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前11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精神障碍疾病;男性前5位死因合计死亡率为588.56/10万,高于女性的391.85/10万(P0.05)。围生期疾病是0岁~组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是15岁~组和45岁~组的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是65岁~组的首位死因。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全死因PYLL为40 132.50人年,PYLLR为33.37‰,AYLL为5.99年/人。居民PYLL和PYLLR前5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伤害、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AYLL前5位死因依次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伤害、恶性肿瘤和传染病。结论镇海区户籍居民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病是主要死因,围生期疾病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宜昌市区居民传染病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 ,为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现将宜昌市区居民 1978-1999年传染病死亡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来源于宜昌市死因统计年报表。死因分类根据WHO编制的ICD -9进行分类。死亡资料采用卫生部居民病伤死因统计软件分析。2 结果2 1  传染病死亡概况  1978-1999年 ,宜昌市区传染病年平均死亡率为 2 0 71/ 10万 ,男性为 2 6 3 7/ 10万 ,女性为 14 3 9/10万 ,死因顺位排第 5位。前后 2个时段 (1978-1988年、1989-1999年 )死亡率分别为 3 3 91/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祁阳县2008-2010年居民传染病死亡原因。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年龄和职业分布等统计指标,对2008-2010年祁阳县居民传染病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祁阳县居民传染病死亡数为349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08%,平均死亡率为11.26/10万,传染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传染病主要死因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前五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95.99%;60岁以上居民传染病死亡率高达53.661/10万,职业以农民居第一位,死亡率为0.11‰。结论居民传染病死亡率降低,新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涛  陆艳 《上海预防医学》2009,21(12):585-587
[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主要死因及疾病负担,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结果]2007年,苏州市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56.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5.69/10万。5种主要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为112.79/10万)、脑血管疾病(65.54/10万)、呼吸系统疾病(47.19/10万)、心脏病(39.41/10万)、损伤和中毒(35.34/10万)。[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是苏州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恶性肿瘤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 1992~ 1998年沙县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1992~ 1998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为沙县居民死因常年报告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沙县统计年鉴 ,标化人口采用 1982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1 2 统计软件为SYMS死因统计软件。使用累积死亡率和累积危险性 ,计算方法见文献[1] 。2 结果2 1 全死因概况  1992~ 1998年沙县总死亡 86 4 3人 ,死亡率 533 74 /10万 ,标化死亡率 4 4 4 2 9/10万。其中男性死亡 4 90 2人 ,死亡率 577 2 8/10万 ,标化死亡率 50 …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2008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昆明市居民2008年死因监测数据,了解昆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转换成DeathReg系统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结果] 2008年昆明市居民总死亡率为616.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1.00/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98.86/10万(标化率为131.43/10万),占总死亡的32.29%,居于死因谱的第1位.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的两种主要疾病为脑血管病(死亡率110.38/10万)占55.51%、心脏病(死亡率86.92/10万)占43.71%.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20.61/10万)是农村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91.45/10万)的1.15倍.男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15.87/10万)是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81.12/10万)的1.19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4.48%.[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昆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成胁居民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应积极进行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南岗区居民1995—2001年意外死亡及生存影响因素。方法 按CCD—87编码进行死因分类统计,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对1995—2001年意外死亡做趋势分析。同时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以全国1982年人口构成比进行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01年南岗区居民意外死亡率在死因谱中始终居前6位。意外死亡的前6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他杀、自杀、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溺水。男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2.69/10万、6.79/10万、4.61/10万、3.68/10万、2.81/10万、3.07/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76/10万、2.74/10万、3.26/10万、2.04/10万、1.80/10万、0.52/10万。6种死因的男性标化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1995—2001年间市区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2.78/10万,36.74/10万,27.30/10万,25.49/10万,24.17/10万,24.35/10万,18.79/10万,除1996年和2000年有一定回升外,其余各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郊区居民意外死亡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06/10万,34.74/10万,36.97/10万,29.93/10万,40.80/10万,44.60/10万,31.42/10万,除1998年和2001年有一定的下降外,其余各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疾病负担上,以车祸的PYLL值最高,为22598,减寿率为3.98%。市区和郊区的减寿率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2004~2005年死亡水平。[方法]利用河南省居民2004~2005年3次死因回顾的DSP资料,采用SPSS10.0和SAS9.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第3次回顾我省居民粗死亡率为610.1/10万,标化死亡率773.9/10万,高于全国居民死亡水平(标化死亡率661.5/10万);前10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传染病、内分泌代谢免疫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和中毒死亡率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