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除外变异性心绞痛)100例患,采用单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0万-30万单位静点,每日一次,连用10日,同时每日尿激酶静点完毕,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腹部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用10日,结果:对照组显效13例(26.0%)、有效13例(26.0%),总有效率52.0%,治疗组显效30例(60.0%),有效17例(34.0%)。总有效率94.0%,两组疗效对比有效显差异(P<0.01)。观察随访1个月,在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例数)发生率上,治疗组6.0%,对照组2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其对比无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延长疗程的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凝治疗U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52例病人随机分成两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用药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30万^U,1小时滴完,连用3天,肝素5000U每日2次,共6天。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结果 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总有效率96.3%,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也明显减少,而副作用轻微。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与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效应和价值。方法:随机分组,常规组23例,采用常规心绞痛治疗用药。治疗组32例,在常规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观察终点为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及有效者症状完全控制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有效者症状完全控制时间明显常规组(P〈0.05),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肝素及阿斯匹林抗在UA治疗中不失为一处有效、安全、方便的疗法,对UA向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的进展起到积极,可靠的延缓作用。但对尿激酶、肝素的合适剂量以及无效应例机制还有等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早期小剂量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两组在心功能状态变化、心肌梗死扩展、梗死后心绞痛、早期心电图ST段变化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小剂量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的方法观察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方法:用有对照的随机化入选的方法。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尿激酶50万单位加入5%的葡萄糖100ml静脉点滴,连用3d,同时皮下注射肝素钠6250u,每日2次,共用7-10d。以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上心肌缺血改善为观察指标。结果:共入选65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1例,治疗组有效率94%,而对照组为64.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有效地解除心绞痛症状,两药合用可提高疗效,减少UA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常规抗心绞痛用药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30万μ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h,1日1次,连用3天;普通肝素6250μ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日2次,连用7天。用药前后对比观察凝血指标、心电图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23例UAP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3%,其中显效47.8%;心电图总改善率78.1%,恢复正常者26%;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但无临床出血等并发症,无1例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对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尿激酶、肝素、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结果:显效4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90.48%。无1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而对照组(肝素阿斯匹林)总有效率为71.43%,无效6例占28.57%,有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量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加尿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在应用阿斯匹林充分抗血小板聚集和应用低分子肝素充分抗凝血酶的基础上用小剂量尿激酶(UK)0.5万IU/kg多次静点,采用单盲对照随机化方案治疗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观察14天内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例数)发生率及第2周心绞痛(AP)≥1次/日例数(%)。结果 治疗组无心脏事件发生,对照组1例死亡、2例心梗(AMI)。AP发作:治疗组2例(<7.7%),对照组10例(4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差异(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有显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UK多次静点,充分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酶的药物,是治疗UAP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于溶栓前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静推,随后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结果两组CK、CK—N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水平。实验组总有效率84.85%高于对照组7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孙大勇 《广东医学》2002,23(4):425-42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UP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观察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速避凝组(观察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 1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对照组为68%(P<0.05);观察12周,观察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3例发生心肌梗死(11%);观察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用肠溶阿司匹林和联合低分子肝素(法安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及治疗组(肠溶阿司匹林+法安明),疗程为一周。结果一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79%(P〈0.05);观察4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3例(1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安明,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尿激酶3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滴完,每日一次,连续5d为一疗程,观察心绞痛、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UA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利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小剂量阿斯匹林等)和加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对比来判定两种方法疗效。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的58例UAP病人,把他们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一周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非常明显,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中治疗组无一例死亡,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发生心梗而死亡。结论通过上诉结果说明:加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症状,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每日2次,连续7天;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周后评定疗效。住院至少7天,随访至治疗后30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率27.2%,总有效率63.6%,两组比较显效及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为6%。治疗后30天,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治疗组为3%,对照组为24.2%,两组比较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30天后死亡和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无需常规监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使用简便、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q12h皮下注射,连用7d,合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连用14d.观察心脏事件发生以及服药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及其它副作用,总有效率92.8%;对照组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总有效率7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发性缺血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曲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11-1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7天,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变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5例,其中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分析55.6%;有效6例,占11.1%;无效18例,占33.3%。治疗组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常规药物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迅速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治疗AMI48例,其中大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20例,两组均应用阿斯匹林及肝素。结果:大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4%,小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0%,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小剂量两组的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10%,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出血者程度轻,无出血引起死亡者。结论:早期大剂量短时程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相关血管再通率,并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