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红星 《当代医学》2014,(28):36-37
目的研究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气修补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江西省都昌县中医院7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复合组(n=35),均行疝修补术。常规组应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组联合七氟醚与氯胺酮全身麻醉。结果常规组的平均动脉压(术前(9.93±1.31)mmHg,诱导时(13.14±1.65)mmHg,术毕(12.26±0.89)mmHg)与心率(术前(86.67±12.31)次/分,诱导时(106.23±6.23)次/分,术毕(100.36±7.69)次/分)在不同时间段对比与2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7%,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修补术,术中更加平稳,术后患儿出现躁动等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任元华 《吉林医学》2013,34(21):4274-4275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在小儿疝修补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腹股沟疝小儿60例根据麻醉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都采用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复合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与HR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期观察组小儿的躁动、精神症状与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在疝气修补术麻醉中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机体平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向太  刘馨烛 《四川医学》2010,31(10):1535-1536
目的比较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与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幼儿斜疝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氯胺酮组,七氟醚组以七氟醚为主行静吸复合麻醉,氯胺酮组行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及拔管后的心率(HR)、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t),以及患儿苏醒时的安静情况等。结果插管前及插管后七氟醚组患儿的心率明显慢于氯胺酮组(P〈0.01),苏醒时间七氟醚组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1)。结论七氟醚应用于婴幼儿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安全平稳,效果好,明显优于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在疝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40例疝气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用药的方式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异丙酚与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平均动脉压(MPA)、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患儿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51.24±31.05)min及术后恢复时间(13.26±6.15)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HR以及SpO2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率(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疝气修补术七氟醚与异丙酚分别联合氯胺酮麻醉均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效果,但是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手术和麻醉的发展,小儿门诊手术日趋增多,如何高质量地实施麻醉成为麻醉医师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拟观察七氟醚(sevoflurane)吸入麻醉在婴幼儿门诊短小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氯胺酮(ketanmine)静脉麻醉进行比较,以期为小儿麻醉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发龙 《当代医学》2014,(21):94-95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确诊为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麻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Ⅰ组患儿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Ⅱ组患儿心率明显上升(P<0.05);Ⅲ组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手术切皮时患儿的血压、心率出现明显上升(P<0.05)。3组患儿的SPO 2值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Ⅰ组明显少于Ⅱ组、Ⅲ组。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采用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进行麻醉处理,不仅手术过程比较平稳,术后患儿苏醒较快,手术麻醉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在小儿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年龄2~6岁择期行小儿疝修复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组(KS组)和氯胺酮组(K组),观察两组术中恶心呕吐、体动、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与K组相比,KS组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具有苏醒快,不良反应少,能较好的应用于微创小儿疝修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4~8岁),ASA I~Ⅱ级,急诊或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七氟醚组)、B组(丙泊酚组)、C组(氯胺酮组)各20例。A组面罩吸人七氟醚,静脉注射瑞芬太尼;B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C组静脉注射氯胺酮。分别记录三组麻醉手术期间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A组诱导后和手术时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P>0.05),B组在诱导后心率和血压下降较A组明显(P<0.05),且B组术中心率和血压波动明显(P<0.05),麻醉苏醒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和C组(P<0.05),A组苏醒期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麻醉平稳,效果确切,苏醒快。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应用。方法:选择拟行中小手术患儿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随机分为K组(氯胺酮组)和SK组(七氟醚复合氯胺酮组),每组40例。K组患儿行肌肉注射氯胺酮5~8mg/kg,术中间断静推氯胺酮维持,SK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及维持,间断静脉追加氯胺酮。观察两组患儿围麻醉期的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用量。结果:K组患儿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显著增高(P<0.05),SK组患儿MAP、HR、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体动发生率、呼吸抑制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中小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小儿包皮环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包皮环切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儿从麻醉开始到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时诱导顺从性、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儿能较好接受麻醉,麻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能较好地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行小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行唇腭裂修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B组)。观测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15 min(T4)、手术开始30 min(T5)及清醒拔管(T6)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诱导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儿诱导给药后心率、血压有所下降,B组较A组心率、血压波动明显,诱导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不良反应多。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左清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8):104-106
目的观察以七氟烷或氯胺酮为主导患儿麻醉后苏醒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术期患儿8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以七氟烷为主导组(七氟烷组,n=40)和以氯胺酮为主导组(氯胺酮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躁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均显著短于氯胺酮组(P0.05),躁动评分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七氟烷组患儿中呕吐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氯胺酮组患儿中呕吐10例,暂时性失明6例,精神症状或噩梦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7/40)。七氟烷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以七氟烷为主导用于患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较以氯胺酮为主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思连康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206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喜炎平注射液,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思连康(〈6个月,2次/d,每次1片;~1岁,2次/d,每次2片;~3岁,2~3次/d,每次2片),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止吐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和总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8.0%),退热、止泻、总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连康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3-65
目的 探讨婴幼儿便血性腹泻采用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检测的76例便血性腹泻患儿,将其按照不同病原体行有效分组,分为细菌性腹泻组(n=24)、病毒性腹泻组(n=25)及非感染性腹泻组(n=27),检测三组患儿的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比较实验室阳性检查率。结果 采用PCT及CRP水平检测三组患者情况可知,细菌性腹泻组患者PCT及CRP水平较病毒性腹泻组、非感染性腹泻组显著提升,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性腹泻组、非感染性腹泻组PCT、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性腹泻组采用PCT水平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3.33%,采用CRP水平检测,检出率为79.17%,检出率显著高于病毒性腹泻组、非感染性腹泻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毒性腹泻组、非感染性腹泻组采用PCT及CRP水平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婴幼儿便血性腹泻检测中采用PCT及CRP水平进行检测,可显著提升细菌性感染腹泻阳性检出率,PCT及CRP水平均可作为小儿腹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礼真 《安徽医学》2010,31(1):35-36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96例有喘息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及99例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检测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进行比较。结果96例喘息患儿血MPAb阳性为36例,阳性率为37.5%;而99例对照组患儿血MPAb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1~8岁小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氯胺酮组.观察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七氟烷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P〈0.01);七氟烷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氯胺酮组小(P〈0.05);两组的呼吸抑制作用都较轻。结论七氟烷组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快,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手术室停留时间短,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一种在局部麻醉下施行的改良的股疝无张力修补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新乐市医院普外科2000年12月~2010年12月间行局麻下改良的股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资料。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将180例股疝患者分为疝环充填组(网塞组,71例)和改良组(10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平均住院日、术后复发率和近期随访情况。结果平均随访5~48个月。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网塞组(P〈0.05)。结论此改良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股疝无张力修补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翟莺莺  周蕾  邹亚伟  陈德晖  陈福雄 《吉林医学》2012,33(20):4270-4272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点、血像、MP-IgM抗体检测、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大部分病例出现喘息(65%),且大多为第一次喘息发作(75%);肺部体征明显,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本组资料显示MPP肺外表现主要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病变类型以肺间质浸润为主,58%病例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大多累及右中下肺(24%),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60%);本组40%的病例病初1周内检测血清MP-IgM水平不高,需要进行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来诊断。所有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采用序贯疗法,总疗程不少于3周;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好发于冬春季。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对于3岁以下首次喘息发作的患儿或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要充分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防止其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七氟醚和氯胺酮在小儿麻醉维持中的效果及其并发症,为其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七氟醚或氯胺酮、小儿麻醉维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文献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纳入所有采用七氟醚吸入或氯胺酮静脉维持小儿麻醉的研究文献,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3 77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示,①呼吸道分泌物:七氟醚麻醉口腔分泌物明显少于氯胺酮[RR=0.03,95%CI(0.01,0.09)];②术中躯体运动:氯胺酮全麻术中体动高于七氟醚全麻[RR=0.06,95%CI(0.03,0.12)];③术后睁眼或体动时间:七氟醚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WMD=-29.84,95%CI(-36.61,-23.07)];④出手术室或PACU时间:七氟醚的出室或PACU的时间少于氯胺酮[WMD=-21.41,95%CI(-29.99,-12.84)];⑤术后躁动:七氟醚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氯胺酮[RR=0.07,95%CI(0.04,0.11)];⑥术后呕吐: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61,0.93)]。结论小儿氯胺酮麻醉后分泌物明显多于七氟醚,术中七氟醚维持较少出现体动,七氟醚麻醉苏醒更快,但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明显高于氯胺酮。  相似文献   

20.
郑红 《海南医学》2010,21(5):27-28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6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停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之间 T1、T2、T3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A组(P〈0.05)。停药到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A组比B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B组平均追加氯胺酮2-3次以维持麻醉,A组未追加其它镇痛药物。B组拔管后有轻中度呼吸道梗阻及恶心、呕吐、躁动不安,而A组无上述并发症。结论 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患儿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少,较全凭静脉麻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